06.20 這個片區將崛起濟南首個產業科技園!市中形成一個高新產業集群?

看到標題,也許你會疑問:

如何理解產業是根?

濟南樓市參考在之前的文章《接下來,濟南產業定房價!房價穩不穩?看產業和配套!》裡,曾經提到:房產裡唯一不變的是面積,最易改變的是地段。地段升值來自於基建和人口導入,而產業是驅動人口導入的決定因素

對於濟南來說,產業是短板。

而這也是濟南高度重視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重要原因之一。

NO. 1|壹

從高新區看“產業是根”

從今年國家這一系列佈局來看,做強實體經濟的決心不可小覷。具體到濟南,從去年到今年,濟南掛牌出讓的土地,他們很多都有捆綁條件,條件中就有很多產業的影子。

沒有產業,一切建立在鋼筋混凝土之上的財富都只是沙灘的沙堡,風浪以來,全都是泡沫。

在濟南產業驅動人口導入,帶動片區發展的最好例子就是高新區。如今的高新區,已經成為濟南最具活力的片區之一。

雖然濟南的產業是短短,但是高新區卻是濟南的產業高地。中心區和孫村遍佈了多少產業園和其中的大型高新企業,據官方統計,濟南高新區共有各類企業3萬餘家,其中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66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71%。

產業紅利逐漸落地,企業、人才和資金這些年一直在湧入濟南高新區。高新區的活力以及周邊片區的房價,只是產業強大、人口資金湧入順其自然的結果。

對於濟南來說,還需要更多的“高新區”。

特別是在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大規模落地黃河北的背景下,濟南其他片區也在集中優勢資源,打造創新創業高地,助力新舊動能轉化。

NO. 2|貳

二環南這個片區將崛起濟南首個產業科技園!

這個片區將崛起濟南首個產業科技園!市中形成一個高新產業集群?

接下來幾年,濟南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濟南作為先行試點,對於濟南和山東發展提速換擋,意義重大。

然而,很多人以為新舊動能轉換隻會發生在黃河北,其實不然,新舊動能轉換的“戰役”是全濟南的“戰役”,率先打響的地點並不黃河北,因為那裡僅僅處於基礎設施建設階段。

新舊動能轉換的“戰役”將率先在濟南市中二環南的興隆片區打響,這裡將打造濟南首個踐行新舊動能轉換戰略的示範性科技園區。

今年年初興隆片區出讓了6宗地,D-2、F-5A、F-6B、F-7、F-3A、F-6A六地塊,總佔地面積約55萬平方米,其中包含1宗商業商務用地及5宗居住用地,總計容建築面積約105.3萬平方米。

位圖如圖所示:

這個片區將崛起濟南首個產業科技園!市中形成一個高新產業集群?

其中,市中、山東大學、以及華潤置地,將在這裡聯合打造濟南首個踐行新舊動能轉換戰略的示範性科技園區:華潤置地山大產業科技園。

這個片區將崛起濟南首個產業科技園!市中形成一個高新產業集群?

該產業科技園的鳥瞰圖如下所示。

這個片區將崛起濟南首個產業科技園!市中形成一個高新產業集群?

本圖的方向是下北上南,項目的最北端是二環南路。

據之前官媒報道,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濟南市中區重點打造的“三大孵化器”之一。

作為濟南首個踐行新舊動能轉換戰略的示範性科技園區,該產業科技園將聚合山東大學科研優勢、華潤七大產業、市中區優勢產業集群三大資源,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科技產業園,以填補興隆片區產業空白,同時在濟南建設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NO. 3|叄

市中區會形成一個高新產業集群嗎?

這個片區將崛起濟南首個產業科技園!市中形成一個高新產業集群?

該產業科技園位於濟南市中區興隆片區,緊鄰二環南路、高架路,南邊是規劃的610畝生態郊野公園,規劃用地面積17.2萬㎡,總建築面積 55.2萬㎡,涵蓋科創展示中心、成果轉化中心、寫字樓、商業和商墅六大產品形態,未來可容納創新型科技企業1000家,大約彙集2-3萬商務人群。

這個片區將崛起濟南首個產業科技園!市中形成一個高新產業集群?

這個華潤置地山大產業科技園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主導的一個產業科技園。

整個產業科技園,其中有大量的面積是在項目建成後政府回購,該項目的投資興建對於推進產學研結合,促進濟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重要的意義。根據政府定位,通過聯合華潤置地、山東大學,將興隆片區打造成為濟南集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為一體的“科技谷”。

這樣一個“科技谷”,對於濟南,對於南城片區,都是一個重要的利好, 園區產業定位和南控戰略相得益彰,匯聚高端產業和高端人才,成為濟南持續發展的產業根基。

那這個園區都是如何構成的?

這個片區將崛起濟南首個產業科技園!市中形成一個高新產業集群?

華潤置地山大產業科技園,規劃建設2個核心、3大產業和5大平臺,致力打造成創新發展生態圈。以國家級科創展示中心和國家級產業孵化中心為兩個核心,導入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醫藥三大產業,構建政策服務、技術轉移服務、投融資服務、教育培訓、公共配套五大服務平臺,實現產業、創新創業、商業和社區四位一體產城融合,成為集研發創智、產業服務、科技孵化等多種功能融於一體的創新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