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蔡锷对近现代中国的贡献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却一直影响至今

蔡锷对近现代中国的贡献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却一直影响至今

1980年代的时候有个电影,《高山流水》,就是讲的蔡锷。当时袁世凯要称帝,知道蔡锷反对他称帝,就把蔡锷软禁在北京,不许出京。蔡锷在京期间无聊,就去妓院,认识了当时的名妓小凤仙。后来,在小凤仙的掩护下,蔡锷逃出北京,取道日本,坐船南下,回到云南,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高山流水》讲的就是蔡锷在北京期间和小凤仙交往,以及最后逃出北京的过程。

蔡锷作为一个湖南人,年轻的时候受康梁变法思想影响,思想倾向还是比较进步的,而且很爱国。参加湖南自立军起义失败之后,逃往日本,在日本期间,曾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回国之后,曾先后在云南、四川、湖南一带教练新军,并曾仿照日本的模式,在各地创办陆军小学、陆军中学等,培养具备现代陆军素质的基层军官。

因此,蔡锷虽然年龄并不大,但是在民国初年的西南地区声望很高。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辛亥革命在各地的主力都是新军,不少新军的基层干部都是出自蔡锷创办的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和讲武堂这个军事培训系统。蔡锷作为这个系统的主要创办人,自然名望就比较高。所以,云南发生辛亥革命之后,虽然当时的蔡锷还只是个旅长,但是也被新军推举为云南省督军。

蔡锷在广西办陆军小学的时候,其中有个学生,个子虽然比较瘦小,但是很聪明,也能说会道,思想倾向进步。这个人就是李宗仁。李宗仁从陆军小学毕业后就进入军队,开始担任基层军官,后来率军击败了唐继尧,成为雄霸广西多年的桂系领袖。

蔡锷对近现代中国的贡献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却一直影响至今

而唐继尧本来也是蔡锷的得力手下,在蔡锷就任云南督军后,派唐继尧率军进入贵州。民国初年,为了响应当时减少军人干政的号召,蔡锷率先宣布离开云南,去往北京,这才进了袁世凯的圈套。蔡锷离开云南后,唐继尧继任云南省督军,才开启了唐继尧在云南十多年的军阀时代。蔡锷逃出北京,回到云南,也是在唐继尧的支持下,组织护国军,出兵四川,击败了袁世凯的军队,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号,恢复共和。

在护国战争中,滇军和川军分别有两个年轻的将领参加了这次战争,一个叫朱德,一个叫刘伯承。刘伯承就是在这次战争中头部中枪,当时麻醉技术还不好,为了避免麻醉药对神经造成影响,刘伯承告诉主治的德国医生,可以不用麻药就做手术。这也成就了后来的一段佳话,几乎可以媲美关羽刮骨疗毒,而刘伯承此后也就成了著名的“独眼龙”。

蔡锷在云南省督军任上的时候,还干了一件应该被后人铭记的事,就是他和时任四川省督军的尹昌衡联名致电袁世凯,请求率军入藏,维护国家统一。

西藏自1907年开始搞维新改革,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张荫棠曾经请求清廷派1500名川军新军进驻拉萨,维护国防,抗衡当时已经两次入侵过西藏的英印军队,但清政府却没同意。到1910年,驻藏大臣联豫再次请求,清廷才同意川军派将领钟颖率领1500名四川新军进驻拉萨。

蔡锷对近现代中国的贡献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却一直影响至今

川军军纪不好,名声很坏。在进入西藏后,很快就和当地民众发生对立。辛亥革命发生一个月后,驻藏川军才从英国人的报纸上知道了内地已经发生革命的消息,于是驻藏川军内部的袍哥会组织也发动革命,围困了清廷的驻藏大臣联豫,宣布西藏革命。之后,钟颖被任命为西藏督军。

但驻藏川军内部很快就发生了分裂和内斗,一方支持联豫,一方支持钟颖,闹得不可开交。联豫一方找来当时的藏军给自己当援军,结果藏军到来后,分别将驻藏川军包围,要求川军缴械投降。当时滞留在印度不肯回藏的十三世达赖看到清廷灭亡,民国初建,西藏又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就派人回到西藏开始运动,指使噶厦一边围困川军,一边让驻扎在西康一带的藏军向内地推进,一直打到金沙江附近。

西藏的情况传到四川后,川军中要求出兵西藏,救援驻藏川军的声音高涨。云南因为和西藏接境,所以也有类似的声音。时任四川省督军尹昌衡和蔡锷联名致电中央,要求出兵援藏。袁世凯同意后,尹昌衡指挥川军和蔡锷指挥的滇军分别从四川和云南两个路线向西藏禁军,连战皆捷,一直进逼到昌都附近。但最后因为十三世达赖主动勾结英国,英国向袁世凯施压,迫使川滇联军停战退兵。

而在这之后,英国人支持十三世达赖回到西藏,提出了独立诉求,和中央派来的代表进行谈判,谈判的地点是西姆拉,后来英国人在软磨硬泡都不成功的情况下,以武力迫使中国代表在一份协定上草签,这也就是西姆拉会议和西姆拉协定。而西姆拉协定留下的藏南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