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起源|今日夏至

起源|今日夏至

夏至,五月中。

夏,假也,

至,極也,

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

起源|今日夏至

夏至,二十四節氣的第個節氣的第十個節氣,

夏季的第四個節氣。

2018年6月21日

農曆五月初八

18時07分

夏 至

起源|今日夏至

夏至這一天太陽光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是太陽在一年中所能達到北半球最高的緯度,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時間最長的一天。“雨砌蟬花粘碧草,風簷螢火出蒼苔。”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將至。

起源|今日夏至

夏 至 起 源

起源|今日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

起源|今日夏至

天文專家稱,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於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夏至日過後,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我國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曾寫到“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起源|今日夏至

夏 至 三 候

起源|今日夏至

一候鹿角解,鹿的角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起源|今日夏至

二候蜩(tiáo)始鳴,蜩即夏蟬,俗稱“知了”。夏至後因感陰氣生,雄性的知了便鼓翼而鳴。

起源|今日夏至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溼地中出生而得名,此時白晝驕陽似火,濃蔭難求,夜晚蟲鳴如織,花香四溢。

起源|今日夏至

夏 至 習 俗

起源|今日夏至

祭神祀祖

起源|今日夏至

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周禮·春官》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就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後還會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

起源|今日夏至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古時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食“麥粽”與“夏至餅”

起源|今日夏至

江南食俗。《吳江縣誌》載:“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或分贈親友,俗謂“夏至餅”。

冬至餛飩夏至面

起源|今日夏至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以及“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說。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幹湯麵、肉絲麵、三鮮面、過橋面、麻油涼拌麵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麵和炸醬麵。“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起源|今日夏至

夏 至 養 生

起源|今日夏至

飲食注意

起源|今日夏至

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

夏至除了清淡飲食,

還可多吃苦菜類蔬菜,如苦瓜、香菜等。

起源|今日夏至

精神調養

起源|今日夏至

《周易》理論認為: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後重在養心。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可影響人體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於調節,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

起源|今日夏至

起源|今日夏至

綜合整理自中國起源地、人民日報、誰最中國、新華網、百度百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