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从“红色乡村”到“最美乡村”的跨越——印象北洛汤

被誉为“红色乡村”的栖霞市臧家庄镇北洛汤村,在历代共产党人的带领下,特别是在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开拓创新,阔步向前,实现了到省级“最美乡村”的跨越。

《推出题目》

从“红色乡村”到“最美乡村”的跨越

说北洛汤村是一个“红色乡村”最恰如其分。1931年9月,该村村民李子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栖霞市第一个共产党员。此后,李子民先后发展了北洛汤村的李桂洛、李干洛、李维穆加入党组织,并成立中共栖霞县第一个党支部。他们以此辐射在栖霞各地发展党员13人。在该村建立了党的秘密交通站,并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黑虎队。此后,北洛汤村的李崇仁,1938年加入共产党,在担任栖霞县委民运部部长、民众动员委员会主任、栖霞县委宣传部部长;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期间为党的事业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出生在北洛汤村的后辈李春亭,从一个基层干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先后担任烟台地委书记、山东省冶金厅厅长、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委副书记、山东省省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故乡人争了光,为全省人民带来了福祉。

北洛汤村共有1236人,党员51人,耕地面积1148亩,果园700亩,山岚2000亩。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信息的闭塞、资源缺乏,班子战斗力减弱等原因,村里经济活力不足,发展步伐缓慢。“红色乡村”的村民们迫切呼唤新的领头雁带领大伙开始新的征程。

在一千二百多双期盼的目光中,在外创业且少有成就的年轻的共产党人李森,毅然决然的回村挑起了带领大伙共同致富的大梁。

从2014年6月起担任北洛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李森,扑下身子走村串户走访每一个党员和村民家庭,寻求兴村富民之策。

有担当,有闯劲,有作为的共产党员李森和全村50名共产党员一起登高望远,肩负起北洛汤村再度复兴的重要使命。他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一新的目标,李森同志身先士卒,班子成员奋勇争先,全体村民齐心协力,锐意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2015年6月,在开展的农村环卫一体化活动中,李森个人垫付10万多元,整治卫生死角,绿化美化村貌,一举荣获“臧家庄镇文明村称号”

2015年7月,集体投资10万多元修建拦河坝一处,打深井3眼,投资7万元安装饮水机2台,较好地解决了村民饮水和果园水浇地的难题,让大伙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美好生活。

2015年11月,为谋求农民创收新路,李森倡导成立了瑞霖农业合作社,把农民的果园由零星管理改为集中改良,专业经营,五年之后果业收入可达到四百万元,既增加了农户的收入,还每年为村集体增收十万元。

2016年6月,为解决村主要街道破旧不堪,村貌落后状况,申请争取了500万元的“省级最美乡村建设”工程项目,已先后投资47万元,硬化村中心大街6000平方米,并维修了所有的路沟,通往村里的公路亦正在筹建中。

老有所养是每一个老龄村民和晚辈的迫切之需,北洛汤村成立起栖霞市农村第一个关工委。全臧家庄镇第一个农村便民服务大厅,成立了有18个床位的农村留守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对全村70周岁以上的老人,在中秋节、重阳节、春节之前送上大米、面粉、鸡蛋等慰问品,把党的温暖送到老人的心坎上。

2017年9月8日下午,烟台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涛,市委书记陈兆宽,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隽,镇党委书记史大琛专程到北洛汤村就村级经济发展工作进行考察,上级领导对北洛汤村的做法给予肯定,并指出他们的实践与《塘约道路》高度契合,为振兴农村经济趟出了一条新路。

李森同志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和班子成员的奋斗目标和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将以毕生精力为之努力。

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在起航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新当选栖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领头人李森,更感身上担子的沉重,他和北洛汤村的一班人,决心勠力同心,以更大的气魄,更快的脚步,撸起袖子加油干,把“红色乡村”和“最美乡村”建设得更加靓丽,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富足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