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海棠: 百花之尊,富贵满堂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是苏东坡诗句里的海棠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用海棠来表达对春的不舍。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赞美海棠,当代文学家更从品性上称赞海棠“宁愿自我牺牲,不望琼瑶之极”。

如今,穿越千年海棠依旧,成为临沂市的市花。

海棠: 百花之尊,富贵满堂

海棠是宋代的“百花之尊”

在中国,海棠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文献便记载了海棠花在中国古代的栽培历史。

在汉代,海棠花就已经与园林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当时,汉武帝修建了一个林苑,在群臣敬献的众多名贵花卉中有4株海棠。这4株海棠深得汉武帝的喜爱,便种植在汉武帝的林苑之中。

唐代,海棠无论是在文化发展还是种植范围,甚至是观赏价值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飞跃。

宋代,海棠花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在当时就被视为“百花之尊”。

元朝战火硝烟不断,很多花卉都受到了牵连,不复唐宋时期的昌盛。但海棠仍然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势头。

海棠在明朝遍及全国各地,可谓无处不在。花园、道路、庭院、寺庙等处都留有海棠的足迹。

中国人称赞它是“百花之尊”、“花之贵妃”,甚至有“花中神仙”之说,同时将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丽和万事吉祥的象征。

历史不乏名人与海棠的故事

中国历史5000多年,也不乏名人与海棠的故事。

苏州园林是古典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之一。其中,有关皇家苑囿的记载,苏州园林中以春秋吴王夫差的姑苏台为最早。众多花卉中,吴王夫差对海棠情有独钟,专门在园林中建了一片海棠林。如今,那片海棠林依然是春日里一道惊艳的风景。

《杨太真外传》中记载唐明皇李隆基曾将海棠比作杨贵妃,由此可见皇宫里种植海棠的数量之多。“海棠春睡”的典故由此而来。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样“海棠春色”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从此海棠也有了美女佳人的意思。

“海棠迷”苏轼, 对海棠花的喜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写下的《海棠》可以说是千古以来最有名的海棠诗。与苏轼有关的“海棠无恙”、“ 五醉海棠”等典故也流传至今。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少女时期创作的一首辞,描写的便是“少女怜花惜春”的一种场景,由此可见她对海棠的喜爱。

海棠花同样也是周恩来总理生前最喜爱的花,在他居住过的中南海西花厅就有西府海棠。

1988年4月邓颖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海棠花祭》,以示对同志、战友、伴侣周恩来的思念和纪念。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也该盛开了。

海棠: 百花之尊,富贵满堂

沂州海棠300年

在临沂,清乾隆二十五年《沂州府志》里便记载了明清时期沂州海棠的栽植历史。

讲沂州海棠,还要先从沂州木瓜说起。上世纪60年代,河东区汤河镇就以独特的沂州木瓜而闻名全国。后来,汤河海棠种植户经过多年的良种选育,让其与本地的沂州木瓜嫁接,嫁接后的海棠,花繁朵大,红、兰、白各色分外艳丽,且抗病性、适应性极强,特别是人为改变其生长环境和调节温湿度,花期提前一个多月,填补了春节前后市场缺乏多色木本花卉的空白。今天的沂州海棠朵大花艳,雍容华贵。

如今,临沂的城市街道绿地和矿区绿地、亭台周围、丛林边缘、水滨池畔,都可看见沂州海棠的身影。

春萌芽,万物生,沂蒙山的海棠花将再次盛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