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巴蜀小学校长廖文胜: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它是一种艺术!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 苏霍姆林斯基

巴蜀小学校长廖文胜: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它是一种艺术!

重庆巴蜀中学校长廖文胜认为

教育之源是生活

教育之根是生命

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种启迪

是一种激励、是一种期待

是一种关怀、是一种给予

教育应该用心去体验其中的愉悦

同时“要引导学生向大自然学习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它是一种艺术

而对于生命的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孩子来到

这个世界如同一张白纸

我们只需要填满

一种认为生命与智慧是与生俱来的

教育就是把他原有的智慧激活

可以说是先天而来还是后天获得

当我们面对孩子时

他肯定不是白纸

孩子的大脑不是容器

而需要等待我们去填满

是一块可以燃烧的煤

等待我们去点燃

廖文胜,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

国家教育部进入“当代中国教育家”

廖文胜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全国巡回报告团成员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

重庆市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出身的校长

廖文胜是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

他所带学生创作的135件

儿童美术作品参加了日本、美国、英国

等24个国家的国际儿童画展览

1994年获四川省颁发的“小学特级教师称号

”200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04年获教育部“当代教育家”称号

先进的教育思想

和教育办学理念都值得

从事教育行业的我们

共同探讨和学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

巴蜀小学校长廖文胜

的“教育成长之路”

一同汲取他在“取经”之路

上的宝贵经验

巴蜀小学校长廖文胜: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它是一种艺术!

青年校长

合川师范附小是合川的重点小学,廖文胜将学校的一间杂物室清理出半边来作为画室,并在学生中挑选了10名5-10岁的儿童组成兴趣班,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兴趣班的学生不用交一分钱培训费,学习的时间是每天下午放学到晚上9点。由于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很多孩子都住偏远的农村,因此,他每天晚上都要挨个把学生送回家。

1987年4月,廖文胜将只有6岁的学生陈轶的一幅版画作品《共伞》寄向“波兰彼尔纳国际儿童版画大赛”组委会,就再也没有放在心上。谁知,一个多月后,校长突然通知廖文胜,合川县教育局局长、县文化局局长已经来到学校,赶快去见面。见面后,他们向廖文胜祝贺,廖文胜莫名其妙。经过解释,他才知道,寄出去的作品一举夺得波兰彼尔纳国际儿童版画大赛惟一的大奖。1990年,廖文胜23岁,前任校长退休,他众望所归地走上了师范附小校长的位置。

推倒心墙

1993年3月,廖文胜被调到巴蜀小学做了一名普通的美术老师。从头开始,他又找来5名9岁左右的小孩从头辅导。一年以后,这5个孩子在文化宫举行了“5人学生义卖书画作品展”,所获得的1万多元收入全部捐赠给希望工程。由于廖文胜的出色教学,1996年,他升任巴蜀小学副教导主任;1999年,升任副校长。

聊文胜继任校长后,遇到学校用地租赁到期的问题。廖文胜感觉到的是一种责任。“这件事情必须尽快解决,以时间换经费、以时间换发展,否则,巴蜀小学要被拖垮。”他果断地采取两条腿走路方法,一方面,通过诉诸法律,了结与开发商的法律关系;另一方面,学校倾其所有,筹集800余万元退还了业主的购房款。同时,他以向开发商分期付款的方式,将老师的房子也置换到花园小区。“剩下的,就是自身发展的问题。”

营销风波

由于公寓事件一拖就是几年,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多对巴蜀小学不利的舆论影响,接下来廖文胜要做的,就是重塑学校的形象。他想到了了手提袋,“将巴蜀小学学生们灿烂的笑容印在袋子上,让孩子和家长提着,一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然而,这道风景线推出后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招来教育界同仁的骂声一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卖方市场,被称为“ 市场经济改革最后一块堡垒”。而巴蜀小学却打破常规,最先用营销的手段传播学校。

对于教育同行的指责,廖文胜不以为然,“学校是文化单位,我们营销文化,营销教育产品,有什么不对?”随后,他在巴蜀进行了一系列有违学校常规的改革,最先聘请专业的保安公司,最先聘请专业的保洁公司,最先聘请法律顾问……“ 把不同的职能交给社会成熟单位,而学校只专心于教育,将更有利于教育的专业化。”他解释说。

经过一系列的营销,巴蜀小学名声大噪。但是,第二阶段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强化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2002年暑假,廖文胜又走了一着奇招。当时,正值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有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很多老师,特别是年龄越大、越优秀的老师,可能越不适应这一场颠覆性的改革。廖文胜提出,“教师能走多远,学生才能走多远。”他决定将全校141名老师带到中国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接受培训。

课程规划

现在,巴蜀小学已经进入“稳定品牌、强化细节”的第三阶段,廖文胜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对小学的课程进行规划,“为巴蜀100年作课程规划”。他解释道:“

不同的人生,应该接受不同的课程。规划课程就是规划孩子们不同的未来。 ——这是中国教育必须接受的挑战。” 但是,廖文胜坦言,在中国,要做到这一点太难,“我们的课程,80%是固定死了的,只有20%的自由空间。”

以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课为例。教委的要求是,每周必须有3节课,而巴蜀小学却将这些课集中到一周上完,平常,只在每天下午上课前留出8分钟进行自主活动,形成了大、中小结合的课程形态。结果,教委来检查时,对巴蜀的作法提出了质疑。廖文胜反问,既然叫做综合实践课,课时分散,孩子们如何去综合,如何去实践?结果,教委同意了廖文胜的说法及学校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