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手兰州大学共建国家子午工程二期

5月3日,兰州大学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共建国家子午工程二期兰州站签约,落户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站)。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手兰州大学共建国家子午工程二期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介绍,子午工程二期将重点布局西部区域,在子午一期的基础上建成横跨国土两横两纵的监测网络,形成中国上空贯通整个日地空间的多参数空间环境基本监测能力。兰州是北纬40度和东经110度交汇节点,是子午工程的重点监测区域。

王赤说,兰州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的建立,将成为集观测、研究、教育、科普、国际合作窗口等“五位一体”的观测基地。双方将以此为契机,选择相关重点研究领域,打造一支基础扎实、方向凝练、知识交叉的联合创新团队。

甘肃省科技厅副厅长傅小锋表示,子午工程二期将拓展对中国上空空间环境特征区域的观测范围,覆盖中国青藏高原和西北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空间区域,大幅提升中国对空间环境的认知能力。该项目落户兰州大学,将推动兰州大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等学科快速发展,同时也将提高甘肃的国际科技影响力和竞争力。

据了解,我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沿东经120°子午线附近,利用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以及东起上海,经武汉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线附近现有的15个综合性监测台站,建成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网络。随着地球自转,子午圈上的空间环境将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实现对地球上空的空间环境的全球扫描。因此沿子午线配置空间环境监测链,对于了解近地空间环境全球结构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1993年,中科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魏奉思、王水等专家提出了子午工程的构想,当时作为中国空间物理发展规划建议附件,于1994年初上报国家科委。1997年6月,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确定子午工程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历经多年的筹划准备和推进,2008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子午工程充分利用中国地域优势,能够在地面持续运行,具有创新科学构思、网络式、综合性的特点。

子午工程在国际上备受关注。2010年8月,美国《空间天气》杂志特别刊发介绍子午工程的封面文章,并在该刊物的网站上以显著位置进行报道,盛赞它是一个“雄心勃勃、影响深远、令人震撼”的大科学项目。此外,我国科学家率先创意、以我为主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以子午工程为基础,通过国际合作,将中国的子午链向北延伸至俄罗斯,向南延伸到东南亚相关国家及澳大利亚等,将分布于西半球60°附近的地面观测台站纳入联网观测,构成第一个也是唯一环绕地球一周的空间环境监测子午圈,实现日夜24小时、全球纬度的同时观测。作为被众多国际同行机构和世界著名空间科学家赞誉的“中国杰出的创见”,国际子午圈计划目前已经得到了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巴西等国家相关机构与科学家的一致响应和积极参与,由各国代表参加的科学委员会已经开始工作。2011年,国际子午圈计划正式列入联合国“国际空间天气倡议”2012年8月发布的美国太阳与空间物理十年发展战略规划将国际子午圈计划列为重要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基于子午工程的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协调全球空间天气联测及共同研究,推动国际空间研究的发展,促进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实质性地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中国对人类科学发展的贡献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