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玄武门之变中众臣为何没人支持李渊?

郑福良ZFL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李渊自身说起:

一、李渊起家和治国特点

从古至今,我们可以看到开过君主一般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得到皇位的:第一种是像秦始皇那样吞并诸侯统一全国,第二种是像朱元璋那样通过农民起义得到皇位,第三种就是想司马炎那样是就王朝内部的权臣。

不管那种他们都是实力掌控自己的国家,比如秦始皇他的功绩远非后面的皇帝可比,第二类在起义的时候皇帝有一帮私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核心集团,第三类是有大批的追随者。不管哪一种类型他们都是将军权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但是李渊呢?李渊是很奇葩的。

1、李渊起家身份的特殊性

李渊有实力的诸侯,也不是农民起义的首领,更加不是旧王朝内部的权臣。李渊通过揭发杨玄感之变受到隋炀帝重视,到大业十三年为太原留守。太原留守隋代地方大员,但李渊在太原之兵不过三五千之众,所以李渊没有重大的事功,也没有自己的势力集团。



2、建国后李渊的分权之治

再说政权和军权。

在新政权建立后,李渊为使建成熟悉政事,将内政系于太子李建成, 军务则委于二子李世民,皇帝在在位期间就将政 治、军事大权交给儿子这也是所有皇帝中的特例了。李渊称帝之后,并没有亲政、亲征,造成皇权旁落,而且三个儿子都有权力,经常搞得大家不知道要听谁的,“皇太子 令及秦、齐二王教与诏敕并行,百姓惶惑,莫知准的”。



二、再来看看当时的李渊的势力

李建成和李世民在治理国家的和征战的时候都有培育自己的势力,所以当时就出现了三大势力集团:李渊集团、李建成集团、李世民集团。

1、李渊集团

李渊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有自己的核心领导集团。可是李渊真的有吗?

玄武门之变发生前夜,李世民告发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李 渊曾拟定7名朝官,“欲令穷覆其事”这7名朝官包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

按照道理来说这7人应该是李渊很相信的人,但事实上七人中只有裴寂是李渊的信服。



先说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这几人有什么特点呢?他们都是隋官降唐者。作为投降之人处事肯定很小心的。玄武门之变后,他们劝说李渊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说李建成他们是自取其祸。他们这样说恐怕是看到李世民对皇位势在必得才这样说的。

再看颜师古,他是儒学之士,他是游走三方的,一会在李世民面前说对李建成要怎么样?一会又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不服太子,一会又对李建成说要他对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但是这些事情做的很隐秘知道死后才被李世民知道。

窦诞与裴寂则是李渊太原起兵的元从功臣。窦诞为李渊之婿,窦诞犯错的时候李渊包庇他,可见李渊对他爱护有加,不过也是仅此而已。

所以上面6个人都不是李渊的心腹,只有裴寂才是,因为裴寂是太原起兵的主谋。深受李渊的重用,不过这个人比不上李建成党羽魏征、李世民党羽房玄龄、尉迟敬德,他的才干并不突出。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问计于裴寂,裴寂竟无一言以答。



三、总结:

从以上几方面看,李渊在位期间国政相当紊乱,政权军权又没有在自己手上,有没有什么有谋略的心腹。

当时李建成治政,李世民治军,李渊拱默无为。三方势力可以以李渊为共主而达成暂时的平衡,但是任何一方消失都会让李渊危急立见、无法自保。所以从中可以看出李渊还是比较昏庸的,这样的人谁要帮他呢?更何况当时的形势几乎不可逆转了。

我是非说不凡,喜欢的话点个赞加个关注吧!

参考文献:

《李渊与玄武门之变相关两题辨析》 顾乃武


非说不凡


首先在权力面前,没有任何亲情可言。自古帝王家最是无情。为了帝位父子成仇,兄弟反目的数不胜数。皇帝也可以把女儿作为政治筹码随意嫁人,甚至是和亲。

回过头来看玄武门之变之前的形势。当时太子李建成坐镇东宫,领文官集团,而且李渊刻意扶植。其实,李建成颇有明君之风,奈何攀附他的人太不成气候了,什么李元吉,什么李渊后宫妃嫔的家族,以及太子自己的一些幕僚,都是典型的仗势欺人之辈,丝毫没有秦王幕僚那般低调。这些狗仗人势的人让李建成失了很多民心。

反观李世民,因为李渊的刻意打压,所以李世民及其部下都行事低调隐忍,这一点给李世民加了不少分。加上李世民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让他给文官集团留下印象十分好。特别是虎牢关一役,天神下凡,以少胜多,一战灭两王,让李世民在老百姓心中彻底神话了。

古代造反,兵权至关重要。当时李世民虽然被封为天策上将,但却被变相的剥离了兵权,不过军队基本都是他的熟人。在古代想要在京城造反成功,第一步是要控制京城的防卫,只要京城守卫长官是自己人就可以了。如汉朝的执金吾,唐朝的金吾卫,清的九门提督。第二点至关重要,那就是皇宫的禁军。掌握了皇宫的禁军你不一定会造反成功,但是你可以轻易掌握皇帝的性命。李世民很幸运的,策反了当时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门守卫统领常何。因为常何曾在李世民手下为将,所以也有人说这是李世民安排的一招妙棋,是个致命的卧底。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这两位首领被诛杀,太子一党瞬间群龙无首,作鸟兽散。另一方面,李世民迅速控制整个皇宫守军,并派自己心腹加猛将的尉迟恭逼宫,将李渊软禁起来,李世民瞬间掌握了局势。李渊眼看李建成已死,大势已去,不得不选择妥协。可以说李渊的心腹还是很多的,比如说裴寂萧瑀陈叔达,这几人既是李渊至交好友也是武德年间重臣,京城外也有河间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边关重将。他们之所以选择了妥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建成李元吉已死。如果万一李渊掌握了局势,那么,李世民势必要被清算。李世民被清算了,李唐王朝可就后继无人了,李渊其它的儿子可是都过于幼小了。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可就犯过这种蠢。李世民如果被清算,那么他的文武部下,如长孙无忌,房谋杜断,段志玄,尉迟恭秦琼程知节侯君集,甚至连李靖及李绩估计都无法幸免。这些人可都是大唐的栋梁,清算他们唐王朝势必元气大伤。可别忘了北方可是有虎视眈眈的突厥觊觎。

所以说,并非没有人支持李渊,而是因为大势已去,也没得选择,他们选择了妥协。说白了是他们兄弟父子象征,不关其他人的事儿。公开支持李渊并不会有好下场。建文帝旧臣训斥朱棣造反,下场呢?看看方孝儒,齐泰,黄子澄就知道了


小哇是个读书人


在历史当中,有不少的开国皇帝存在,这些开国皇帝会被后世所铭记,因为是他们建立了这个江山,是他们颠覆了之前的朝代,所以他们的功劳在后人看来自然也是无与伦比的,虽然同为开国皇帝,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受后人所景仰的程度却是截然不同的,就拿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来说吧,很多人对于李渊并没有太大的印象,大家都知道李渊的存在,但是最让他们铭记的却是李渊的儿子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算是一代贤君,他才华盖世,而且励精图治,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所以大家都深深的记住了他,不过李世民这一生也未必就是干干净净的,就拿玄武门事变来说吧,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的野心,可能有的人会说李世民此举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那个时候兄弟争权,势必会你死我亡的,如果李世民不起杀心,那么对方也会杀掉他。话虽如此,但是能够杀掉自己的亲兄弟的也绝非善类。


或许这就是身在帝王家的无奈吧,帝王之家是没有亲情可言的,因为大家眼中只有权力,而且最大的权力只属于一个人,所以大家自然会争相夺取。不少人在关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都注意到了李世民跟李建成,而且大家最关注的就是这两个人,可是大家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那就是李渊,要知道自相残杀的可是他的儿子,为什么他当时没有出面制止?为什么大家没有想过他的存在?

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大家就已经开始站队了,有的人站队李世民,有的人站队李建成,却没有一个人站在李渊那一边,可能不少人觉得非常奇怪,李渊当时是一国之主,为什么大家没有站在他那一边呢?其实说起来也非常简单,虽然李渊是皇帝,但是他的权力也即将失去,谁会站队一个即将失去权力的人,大家都知道,这大唐的江山将来是属于李世民或者是李建成的,所以选择站队这两个人相对来说才是最明智的。其实李渊也算是历史上存在感最弱的开国皇帝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他喜欢任人唯亲。也许在他看来,自己的家人才是最值得信任的,而其他人都不可信,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行为才让他的儿子们拥有了极大的权力,而他的儿子们都有自己的势力,所以儿子们的兵力都归儿子所有,而他自己却没有一个值得依靠的将领。从这一点来看,李渊是没有实权的。


第二点,错杀刘文静,大家都知道刘文静对于大唐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李渊却因为仅仅有人告其谋反,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将其杀害。虽然这件事情也没有引起多么大的轰动,但是在大臣们心中都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大家自然不敢太过忠心于李渊的。

第三,任由两个儿子争夺皇位,正是因为如此,才有玄武门事变的发生。

作为一代开国皇帝,存在感极弱,还成了儿子的背景板,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正是因为他所犯下的这三个错误,让他无权干预这场手足相残,从此背上了“历史上存在感最弱的开国皇帝”这一名号。


农村范儿


玄武门之变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产生的,当太子之争进入火热化的状态时,秦王李世民利用李建成的大意,孤独一掷的在玄武门布下埋伏,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带兵入宫,迫使李渊退位,李世民得己继位,是为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前,李渊作为大唐王朝的皇帝,天下臣们自然是唯他是尊,唯命是从。当然,因为李渊年事已高,李建成和李世民公然为继承人而展开激烈角逐。而为了"前程"着想,朝中重臣们当然要选边站队,或支持李建成,或支持李世民,只图事成依然保持富贵。


而这个过程中,李渊显然是"支持"李建成的,毕竟李建成忠厚老实,且又是长子,并且长期"监国",是自己最好的接班人。而秦王李世民因为在大唐平定天下中东征西战,立下赫赫战功,手下拥蹙者也很多。李渊当然希望两个儿子能和平共处,但朝臣选边站队,两派人马剑拔弩张后,他是又无力阻止他们的争斗,只能"坐山观虎斗"。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政变成功,他的势力撑控了大局,控制了朝野,其他臣子和势力不妥协不屈服就只有死路一条,在这种大局己定的情况下,谁还会不识时务而公然支持李渊呢?

成王败寇,诚不虚也!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出现这样的局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1. 低估了战场瞬间万变的形式和李世民军事奇才。

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自然是将来唯一的合法继承人,所以李渊就安排他坐镇长安,熟悉政务,以便将来顺利接班。 然后把另两个儿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安排领兵征战。李元吉负责长安以东,李世民负责长安以西。 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政治安排,可是仅仅一年后,平衡就被打破了。 李世民骁勇善战,成功灭了薛举,反而李元吉却被东边的突厥打败了,山西全境被突厥军给占领了。这还了得,山西可是李渊起兵的地方啊!李渊知道后,也顾不上许多了,立刻将李世民及其军队东调,对抗突厥军。李世民真的也很争气,三下五除二就把突厥军给解决了,收复了山西,打了场大胜仗。 本来这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可是有一个人却很为难,就是李渊。长期以来苦心安排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了,李世民连打两次大胜仗,其军功远远超过李元吉,政治威望甚至超过了太子李建成,所以李渊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李世民英勇善战的形象已经烙印在人民心底,仿佛那一刻李世民成了保家卫国的英雄,成功取得民心。至于在朝堂之内勤勤恳恳工作的李建成,人民忽略了。

2.决策上的失误和性格上的犹豫不决。

自武德3年,洛阳一战中,李世民一举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股势力,并活捉了此二人。 李世民的功劳大了,甚至再没有什么可以封赏了,甚至进一步直逼太子职位。李渊很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他最失败的就是没有直言告诫李世民,叫他踏踏实实做秦王,反而放下身段封给李世民一个武官的虚职——天策上将。 这个官职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开府,可以拥有自己的幕僚,好家伙,李渊的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给了李世民一个错觉,他以为太子之位是可以争取的,于是,利用这个开府的权利,他广招能人异世,开始了夺位的道路。 后来的朝廷之内,基本都是李世民的人。而且大部门还都是嗜血残杀的武将。很自然的,李世民逼位的时候,自然没人敢站出来了。

3.长江后浪推前浪。

玄武门一战,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惨死。木已成舟,即使反抗也是徒劳。李渊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朝廷本站在他一边的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也就无奈接受这一事实。


趣向杂谈


养子不教乃父过,兄弟残杀乃父罪;太子、秦王争储已久,作为国之天字第一号大事,皇帝居然听之任之,大臣们不明就里,怎样支持皇帝?自作主张支持哪一个,万一站错了队,后果难料。

玄武门之变有段细节,秦王诛杀了太子、齐王,余党还在厮杀时,李渊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他的船上说;“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特派我来护驾”。李渊大惊问同船的裴寂等人:“居然出这种事,该怎么办呢?”,萧瑀和陈叔达回答;“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加反隋的谋略,也没有立功。他们嫉妒秦王功劳和威望,便策划奸邪的阴谋。该声讨该杀。陛下如果能定秦王为太子,就不会再生事端了。”李渊说:“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在刀枪的威逼下(已到了这般境地),大臣们脑子转的真快,李渊忍住丧子之悲赶快表态,估计内心也已吓破胆。他还接受尉迟恭请求(命令),赶快颁布亲笔敕令,命令停战,各军一律接受秦王的处置,并派郎裴寂前往东宫安抚开导太子麾下的诸将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世民敢杀哥杀弟杀亲侄子们,还敢接管弟媳;作为父亲、爷爷、老人公,李渊的威信何在?李世民还有什么不敢杀?李渊就一末路皇帝,谁敢支持?他倒有点自知之明,后来心灰意冷主动下了台。


谌人


玄武门之变的这段历史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带领尉迟恭、长孙无忌、独孤彦云等人在玄武门截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最终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尉迟恭射杀齐王李元吉,李世民取得完胜。随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带兵“保护”李渊,没过多久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成功继位皇帝。

李渊

以上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大致历史。

那么我们也看到了,其实冲突是发生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问题说为什么没人支持李渊,大概意思说,为什么不继续效忠李渊,帮李渊消灭那个弑兄夺位的李世民。

李建成

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李渊老了,大臣要考虑后路

老皇帝早晚要死的,也不会撑住多少年,一朝天子一朝臣,你效忠皇帝无话可说,但是有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要么你真是有气节,要么皇帝还年轻。气节这个好说,在历史上可以留下好名声,往怀的说就是愚忠。可是李渊已经到了暮年了,往往在这个节骨眼,每个朝代的臣子都会给自己留后路,看皇帝的哪个儿子会成为皇帝,然后巴结,这个时候你去支持李渊,可以,但是等新皇帝上任你还能活几年?

李世民

第二:李渊已经被控制,成为傀儡,李世民掌权

其实,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军事权力可以说牢牢把握在李世民的手里,而且武官集团大部分是支持和效忠李世民的,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兵力有枪你还怕谁?而且,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已经被控制,可以说所有的权利已经掌控在李世民手里了,支持李渊已经没什么意义了,除了那些不识趣,非要螳臂当车的人。


文晟vlog


玄武门之变是三方四人势力的较量,李渊的中央政府,李世民的秦王府,李建成的太子府和李元吉的齐王府,但是后世都着重渲染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较量,而竟然对皇帝李渊直接就无视了,李渊怎么都落到如此田地了?

其实李渊也是有支持者的,而且实力都很强大,否则李渊的皇位也坐不住。在玄武门兵变之前,李渊把李世民压制的很惨,说一不敢说二,还把李世民身边人一个个调走,搞釜底抽薪,李世民整天来李渊这里哭着喊着表忠心。最后一看就要被搞死才图穷匕见,才放手拼死一搏。其实李世民并非盲动,他在动手之前最早搞定的就是李渊的支持者。

李渊在朝堂上主要依靠裴寂封德彝和萧瑀三人。裴寂是李渊死党,封德彝首鼠两端是个骑墙派、机会主义者,萧瑀是李世民的支持者,李渊几次要对李世民下手,都被萧瑀劝阻了,所以李世民的主攻方向就是封德彝。

李渊军事上的支持者是李靖和李勣。这两人既不是太子府的人,也不是秦王府的人。李世民在动手之前征求过这两尊大神的意思,问他们支持谁。先找李靖,李靖说了一堆废话,没态度。再问李勣,李勣表示天子家事,我一个外人,没权插嘴,他们的中立态度让李世民放了心,结果大家也知道了,他们成就了李世民的不朽业绩!


红黑圣西罗


在玄武门之变前 李渊对李大李二这俩孩子的态度是相当暧昧的 李二战功卓著封无可封 给了个天策大将军的头衔 允许在洛阳城开府的李二实际的政治地位其实已经略微高出了太子李大 所以实际地位决定了李大李二必将在将来会有个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 李渊之后对这三个孩子的态度更是放任 不管是出于慈父心态还是帝王心术 反正李渊是对这三孩儿的争斗没有太放在心上 自己作了个大死 玄武门之变 李二毕其功于一役 不仅做掉了李大李三 杀气腾腾的尉迟恭顺道就把李渊也给控制了 当然其中史书不详 但推测是 李世民做掉俩兄弟的同时 绑架李渊 也早就开始了 这样即使放走了李大 控制了李渊 李大也没啥好 李大谋反的证据长林府里一搜一个准 当然即使这两路都完蛋 李世民脚底抹油跑洛阳去 以后江山归谁又一说的事 所以不管玄武门之变能否成功 对于大唐对于李渊来说都不是好事 玄武门计划出奇顺利 李二变成独生子 曹操当年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更别提没有竞争对手的李二这时的处境了 骑墙派倒过去的速度怕是比风快 太子这边的人抓的抓杀的杀 天策府的人迅速入住各个重要部门 李渊的死忠这时候不是没人说话 只是没人能听到他们的声音罢了


烛火映时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其实是一次冒险行动,孤注一掷,成则王败者死。因为太子和齐王府兵力在李世民之上,若非及时杀死二人把头颅扔出,外面太子齐王士兵可能攻进杀死李世民。李渊在宫中毫无办法,大臣们早已站好队,支持李渊的肯定有,但可能力量较之儿子弱小。最好,李世民成功了,李渊只能认命,史书记载,李世民伏利益胸膛吸乳,也只是惺惺作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