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近代日本是如何稱霸亞洲的?

永亨辦公傢俱


在近代史上,日本是唯一的有色人種發達國家。日本是一個島國,地理位置相對隔絕,生存環境惡劣,因此日本人的憂患意識一直比較強烈。在鴉片戰爭後,日本人看到了清朝的戰敗受辱,在西方列強的武力威脅下,日本也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為了改變現狀,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日本一直就是誰強學誰,在看到與西方列強的巨大差距後,全盤西方,甚至提出脫亞入歐。在日本超強的學習能力和憂患的國民意識下,上下一心,進步神速。日本也因此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首當其衝的就是朝鮮,為了徹底控制朝鮮,必須打敗大清國。為此,日本積極擴軍備戰,一直以擊敗大清為目標。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在全世界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全殲北洋艦隊,驚醒了國人,震驚了世界。戰後,日本提高了國際地位,獲得了鉅額的賠款,加速了發展進程。

此時,英俄矛盾重重,俄羅斯在侵佔中國外東北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後,勢力進一步南下,壓縮英國人的活動空間。英國決定聯合日本抗擊俄國,而日本在得到老大的支持和提攜下,國際形勢一片大好。在不斷積蓄力量後,終於在日俄戰爭中一舉擊潰了俄國,日本從此和列強平起平坐,正式躋身列強的行列。日俄在東北的較量總算讓中國的東北暫時轉危為安,這真是一個灰色的幽默。一戰後,西方列強忙於內戰,這給日本的發展,擴大在華利益創造了條件。

為了征服中國,日本時刻為侵華戰爭準備著,妄圖從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全面控制中國。在九一八事變後,國聯的不作為,加速膨脹了日本。日本在獲得東北豐富的能源戰略儲備後,國力飛速提升。此時的日本除本土外還控制了臺灣、朝鮮、東北,這為日本後面的全面戰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在日本全面侵華後,西方的綏靖政策讓日本無所顧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相續擊潰東南亞的西方殖民者,此時中國的大部,東南亞幾乎全部在日本的勢力範圍之內。日本的勢力達到最大,可以說是獨霸亞洲了。由於戰線太長,日本的兵力不足,同時又和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宣戰了,日本統治亞洲的夢想終究是曇花一現。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打擊下,日本難逃失敗的命運。日本被趕回到了本土,近代她所做的一切努力也隨著戰爭的結束而灰飛煙滅。


無為讀史


首先,1868年的明治維新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和中國清朝一樣,封建專制長期統治,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自然經濟佔主體,發展緩慢、落後。經過明治維新改革後走上資本主義制度的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積極向西方學習,並且大力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機器,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完成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以及自然小農經濟向工業化國家的轉型,為日本的強大打好了堅實的基礎,把還在井底之蛙的亞洲其他國家遠遠拋在身後。


其次,清朝出版的《海國圖志》被日本重視,並且作為發展圖強的指導。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戰事失利後,清朝近代新思想的倡導者和軍事家魏源痛定思痛後為中國編寫的《海國圖志》一書的出版,打破了讀者對世界孤陋寡聞的狀況,打開了讀者認識全新世界的窗口。全書圖文並茂詳盡透徹的介紹了歐洲主要國家的歷史沿革和變革發展以及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書中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規劃被稱為通俗易懂的全球治國寶典。此書在日本登陸後,被日本政府高度重視,巨量印發,舉國矚目,日本以此書的理念作為圖強發展的規劃,為日本後來的迅速崛起起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三、日本的對外侵略掠奪為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原始的積累。

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對內大力改革,對外侵略擴張,大力發展經濟和軍事,工業發達、軍事實力異軍突起。通過對外侵略掠奪為日本稱霸亞洲奠定了原始的資本積累。

日本明治維新經過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的消除了生產關係中的封建落後因素,使自身的經濟、軍事和工業迅速崛起,把亞洲其他還處在封建專制統治、經濟嚴重滯後的國家遠遠甩在身後,逐漸成為亞洲唯一的霸主。

以上就是近代日本逐漸稱霸亞洲的歷程。


野釣魚倌


作為一名對日本近現代歷史有自己獨到見解的筆者,我認為近代日本能稱霸亞洲,與其說是靠自己努力,倒不如說是別人提前安排好的套路。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要提到一個詞兒,英日同盟。

(鴉片戰爭的勝利,使英國人嚐到了殖民東亞的甜頭)

讓我們回過頭看看近代日本崛起的時代大背景。那時候的“世界第一”是誰?“攪屎棍“大不列顛帝國。而自鴉片戰爭敲開中國大門後,英國意識到了東亞地區對其國家戰略的重要性。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東亞地區,既是大英帝國天然最大的國際市場,又是潛在的生產原料提供地,只要控制了這裡,大英帝國國運至少還可“續”百年。

可惜的是,看上中國東亞大陸這塊寶地的不僅僅只有英國,還有美國,俄國等一票潛在對手。而且英國由於本土距離東亞遙遠,比起這些對手有先天劣勢,怎樣才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呢?毫無疑問培養打手,而日本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本子正好也想抱個大腿,隨即雙方一拍即合。

(中日甲午戰爭中,英國為日本提供了數量可觀的戰爭貸款)

從而在日本明治維新後一系列軍國主義對外擴張中,我們都能看到英國的影子。從甲午戰爭為日本提供戰爭貸款,到日俄戰爭為日海軍提供情報,英國人的觸角無處不在。

(日本對馬海戰的勝利,離不開英國人的情報支持)

英國人的戰略就是這樣,培養一個地區強國,一方面壓制東亞傳統強國中國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劇美,俄,日三方競爭,自己則坐收漁翁之利。


(可憐日本最終沒能逃過往昔“英日聯盟”,對方所設下的最後陷阱)

最後需要提提的是,昭和日本的最終覆滅也是在英國佬的劇本當中的。英國高層設想日本如果突破了其作為地區強國的身份,強行爭取世界霸權,其必然會爭奪東南亞寶貴的石油礦產資源,而那裡則是歐美國家的命根,到時不用英國招呼,美國等其它國家自然會找日本麻煩。而歷史最終證明了這一預想的先見性,不得不為英國制衡政治家們的智慧點贊。


區域拒止


這個問題其實是值得每一箇中國人痛心的,因為日本在近代史上的稱霸在相當程度上是建立在對我國的侵略之上的;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當近代亞非國家普遍遭遇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時為什麼日本不僅成功維持了自己的獨立,甚至還反過來加入了侵略者的行列?與其一味謾罵不如仔細分析原因。事實上日本在近代史上的崛起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所謂天時是指西方列強東來這一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這一時期西方文明向東擴張,中、日等國紛紛掀起效法西洋的改良運動。這就改日本的崛起提供了一個歷史性的契機——因為在傳統的發展模式路徑下日本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同擁有遼闊疆域、眾多人口的中國抗衡的,只有在時代轉折的關頭才有可能通過跨越式發展進行趕超。而在這一時期中、日兩國都啟動了自己的近代化改革,這意味著中國此前數千年文明累積的優勢在相當程度上被清零,兩國開始站在一條新的起跑線上進行競爭。

所謂地利是指日本距離東亞大陸不遠不近的地理區位。對當時的歐洲列強來說:中國才是他們在亞洲擴張的首選目標,而日本孤懸海外的地理位置使列強對將戰線由中國東擴到日本的興趣不大。美國是列強中的例外——美國不像其他列強是從大西洋向亞洲擴張,而是通過太平洋擴張到亞洲地區的,在美國通往中國、印度等地的航線上需要一個補給中轉站,而日本恰恰適合扮演這樣的角色。對日本而言幸運的是:此時的美國還不足以同英、法、俄、德這些歐洲列強抗衡,加之地緣上的阻隔作用,這時的美國並不熱衷於殖民擴張,而是更多通過門戶開放政策進行經濟滲透。客觀而言:美國的經濟滲透自然是為美國的利益服務並且門戶開放政策是建立在雙方地位不平等的基礎上的,可對被滲透國而言這也不見得就是絕對的壞事——畢竟融入國際市場對當時的日本而言是大勢所趨。日本抓住了這一時機將美國的經濟滲透轉化為自己融入國際市場的機會,同時日本利用自己獨特的地理區位同美、英結成共同封鎖沙俄的戰略同盟,日本藉助和美英的同盟關係為自己的崛起爭取到了時機和時間。日本利用這寶貴的時間進行了明治維新,積攢了強勁的國力,隨後又在美、英勢力的默認下先後發動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最終完成了自己大國崛起的歷程。

所謂人和其實在日本是頗費了一番周折的:在列強入侵的危險面前日本催生出四種政治思潮:尊王、佐幕、攘夷、開國。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主張是對國家和百姓最有利的,可有時愛國之心也會成為禍國亂國的根源——由於政見不同當時的日本街頭常有人拔刀互砍。直到一個叫坂本龍馬的土佐下級武士站出來大聲疾呼:”日本的問題不是軍事、經濟的問題,而是團結統一的問題,日本必須用同一個聲音在國際上發言“。他為實現這一目的而四處奔走,將原本政見各異的各路政治派別凝聚在一起。儘管當他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後就遇刺身亡,但被他凝聚起來的政治勢力推行了徹底改變日本命運的明治維新。此後日本人迅速在統一的理念指引下進行了如下改革:廢藩置縣——這點我們的老祖宗在秦始皇那時就做了,所以後來戊戌變法中維新派稱日本明治維新為周秦之變,簡而言之就是變分封制為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殖產興業——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產業文明制度。但和西方列強有所不同的是日本更熱衷於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槓桿,用國庫資金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過程;軍制改革——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當兵打仗是武士階層的事,平民百姓是不能當兵的。明治維新打破了這一界限,面向全社會發布了徵兵令。與此同時引進西洋武器裝備,學習新式戰法。

通過明治維新改革,日本奠定了崛起的基礎,然而日本畢竟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市場規模有限,所以其發展仍是舉步維艱。而日本人想出的解決之道則是通過對外侵略擴張以轉嫁內部危機。我們中國人對日本在近代史上的崛起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一方面日本的崛起有日本人自己努力奮鬥的結果,這點我們必須客觀冷靜地予以承認並學習。我們必須明確一點:他們絕不是一群豬,否則抗日先烈們和一群豬苦戰了十四年難道是一種光榮嗎?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其實也是建立在對亞洲鄰國的掠奪之上的,不能因為強調明治維新的成功就忽視了日本崛起背後的這段血淚歷史。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是個好問題,有助於幫助有興趣者加深了接這個避不開的近鄰。

“黑船事件”,是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稱霸亞洲的起點。


1853年,佩裡准將率領美國黑色艦隊闖入了日本江戶灣,撞開了這個島國千年封閉的國門,強迫日本簽定《日美和親條約》,打開了日本的貿易市場,隨之,英國、俄國、荷蘭等西方國家紛至沓來,與日本簽定親善(自由貿易條約)條約。

日本被迫結束閉關鎖國,幕藩將軍統治體制也隨著這巨大的衝擊變革瓦解終結。

日本第122代天皇明治走下塵封千年神壇,接管日本的統治,建立仿西方的“君主立憲”政體,推行模仿西方的經濟、軍事的“維新”變革。日本的全面實力迅速超越亞洲鄰國,日本的武士道軍人不再割據,統歸於天皇名下(皇軍),得到系統成建制發展。

隨著日本開眼看世界的能力和國力雙增強,日本野心不斷膨脹,不斷對外侵略冒險並嚐到甜頭,在稱霸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越走越遠。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向中國近海擴張。

1872年,日本吞併琉球王國,1879年將其設為沖繩縣。

1874年,日本以它的琉球漁民受到臺灣“土著、生番”襲擊為藉口,出兵臺灣。

1875年,日本軟硬兼施,迫使朝鮮簽訂《江華島條約》,日本勢力登登陸朝鮮半島。

1910年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日本正式吞併了朝鮮。

1885年,日本盯上了釣魚島,進行調查測繪,圖謀以“無主島”為由予以侵佔。

1894年日本發動並打贏了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勒索白銀2.3億兩,割佔臺灣,還堂而皇之竊取了釣魚島。



(民族英雄鄧世昌率領致遠號巡洋艦,在甲午海戰中英勇抗日,中魚雷悲壯沉沒)

二,向東亞大陸擴張

按《馬關條約》,日本割佔遼東半島,但由於“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被迫放棄。日本視俄國為它侵略東亞大陸的最大障礙,經過“臥薪嚐膽”的精心準備,開始與傲慢的沙俄軍事攤牌。

1904年,日本偷襲沙俄駐旅順艦隊,日俄戰爭爆發。

1905年日本聯合艦隊在對馬海峽

殲滅沙俄派遣的波羅的海遠征艦隊,與俄簽訂《朴茨茅斯條約》,迫使俄承認其獨佔朝鮮半島,並與俄共同瓜分中國東北。

1914年,一戰爆發,日借對德宣戰之機,進佔青島及山東半島。

1918年,借俄爆發十月革命不穩定之機,日本進軍西伯利亞。後迫於國際壓力下退兵。21年後,日本又試探了一次,發起“諾門坎戰役”,被蘇聯痛打一頓,再次鎩羽而歸。

1927年,日本內閣制定“田中奏摺”,鼓吹“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

1928年,日本製造皇姑屯事件,炸死東北王張作霖,削弱了中國對東北控制。

1931年製造了“九一八”事變,建立偽滿洲國,隨東北軍不抵抗撤出,次年獨佔了東北,並策動內蒙獨立、華北五省“自治”。

1937年,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起全面侵華戰爭,佔領大半個中國。

三,向太平洋擴張。

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日本於次年與德意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開始登上更大的稱霸舞臺。

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夏威夷,


還轟炸了英國遠東艦隊,同時日軍“南下”佔領東南亞諸國,

(日軍佔領菲律賓)

挑起了太平洋全面戰爭,令世界聞之色變。


(被日機炸沉的英國“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

……

後來的結局都已知道。在自然界,鬣狗再兇悍,稱不了王;蛇胃口再大,吞不了象。日本軍國主義窮兇極惡,物極必反,最終灰飛煙滅走向了滅亡。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團登上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向簽署籤美中俄英等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

大家或許有個印象,日本僅僅是頭腦簡單的一、.二戰野蠻暴發戶,在政治上是自不量力的侏儒,那就大錯特錯!

日本軍國主義崛起既有深刻歷史背景,還有一套麻痺人的理論,這不能不提到日本近代的理論和社會活動家北一輝(1883—1937年;美國著名作家約翰.託蘭在他的著作《日本帝國的衰亡》中對他有詳細介紹)。

北一輝認為,古代輝煌的亞洲,在近代落伍了,各國雞犬相聞互不照應,處於麻木愚鈍狀態。既然西方踢門喚醒了日本,這個“日出之國”就應該擔任起喚醒亞洲、解放亞洲的領導責任。

他的這些思想被東條英機等軍國主義分子利用,把日本侵略亞洲的戰爭宣傳為日本幫助亞洲人民反抗西方白人奴役的種族戰爭,粉飾為亞洲人民為建設自己的“東亞共榮圈”舉行的聖戰,具有極大的欺騙性。

今天國際社會為何要緊盯日本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這就基於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教訓的汲取。


諶人


日本近代民治維新,學習西方政體和科技,逐漸建立了現代政治體系和工業體系,拉開了與東亞地區各國的距離。雖然二戰中完全戰敗,但其社會體系和工業體系及科技教育並未徹底摧毀。藉著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幫助美軍生產軍需產品,結累了國家發展的資金,促進了日本經濟在六、七十年代的騰飛。


無所謂213478592


明治維新成功後,在中日兩國對賭國運的甲午戰爭中,日本戰勝,獲得了中國兩億三千一百五十萬兩的賠款,要知道當時每年日本的歲入才僅僅七八千萬兩,一下獲得了這筆鉅款,用以發展海軍,發展教育,實現脫亞入歐。

後來在日俄戰爭中,日本的成功,就是靠著中國的賠款發展的軍隊戰勝了強大的沙俄。震驚全世界.....

後來一戰爆發,日本出口大量物資,獲取了很多的戰爭紅利,也趁這段西方列強無暇顧及的時間大力發展經濟等,整個國運空前上升,成為當時亞洲最為強大的國家。

在文化方面,日本人有著非常適合藝術家生長的土壤,日本的音樂,日本的文學,日本的漫畫,日本的電影等,各種殿堂級的大師,都對整個世界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