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深圳将与香港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未来三年初步建立自由贸易港!

作为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在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深圳港要怎么做?记者6月20日从新一期政府公报获悉,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深圳港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提出“将深圳港打造成为绿色智慧的全球枢纽港,与香港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利用3年左右时间,夯实港航基础设施,完善集疏运体系,推进港口绿色化、智慧化,加快航运服务业集聚,到2020年底初步建立自由贸易港。

《若干意见》在促进港口协同发展、夯实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绿色平安港口、实施智慧港口建设、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并对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分工,明确完成时限。

深圳将与香港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未来三年初步建立自由贸易港!

开展自由贸易港试点,探索建设深港组合港

深圳港是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口,也是深圳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打造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开放先行区的重要支撑。

聚焦自由贸易港建设,深圳将创新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深圳港开展有关自由贸易港试点工作,并根据国家授权实行集约管理体制,取消或最大程度简化港区货物的贸易管制措施,在东、西部港区实施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监管制度,最大限度简化通关程序,大幅提升港口国际竞争力。

促进湾区港口协同发展,深圳将创新深港港口快速通关模式,开展“深港自贸通”试点,形成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与香港间的直通物流大通道;探索建设深港组合港,实现两地港口物流服务一体化。同时,进一步强化深圳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港口的业务联系,重点推进中山、东莞到深圳多式联运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试点改革,逐步推进大湾区港口通关一体化。

深圳将与香港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未来三年初步建立自由贸易港!

推进高效通关,打造生鲜进口快速通关渠道

通关效率高不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贸易成本。深圳港是外贸型大港,发展国际中转业务是其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通关效率成为国际中转业务竞争的核心要素。

以新模式推动通关再提速。要实现压缩货物通关时间1/3的目标,深圳将实施智慧港口示范工程,积极推进中国(深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行“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等通关新模式,全面推进“一站式作业”;推动检验检疫企业备案与商事备案“多证合一”,推广“区港一体化”和“预通关”模式;推进“智检口岸”平台建设,分步推进境内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信息互换互认工作。同时,推进全国首创跨境电商生鲜进口关检联合作业改革试点,打造生鲜进口快速通关渠道。

深圳将与香港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未来三年初步建立自由贸易港!

停征出入境检验检疫费,加大政策资金支持

《若干意见》出台实实在在的举措,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如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停征出入境检验检疫费、下调检疫处理收费,进一步降低企业进出口货物查验比例和通关环节制度性成本。还将试点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承担招录协查辅助人员等服务费用等。

在减费降本的同时,深圳将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在政府引导基金框架下研究设立深圳港航发展产业子基金,重点资助绿色集疏运体系类项目,扶持国际班轮公司、国际货运代理等国际航运类项目,支持包括邮轮航线、邮轮旅客和水上客运航线等运营类项目。(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 王莉英)

延伸阅读

投500亿,深圳将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国家海洋局批复深圳为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2017年5月,在公开版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到,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家将两个重大使命赋予深圳,既是国家对深圳打造中国海洋城市样板的信任和要求,也是新时期深圳海洋发展的目标。深圳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面推进海洋综合管理改革,义不容辞。

深圳被国家点名“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消息传来,深圳倍感鼓舞并深感责任重大。国家海洋局希望深圳发挥自身改革创新的优势,在海洋工作领域努力探索,为全国出思想,出经验。国家海洋局将举全力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人才引进、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文化发展等方面支持深圳,大力促进深圳海洋事业健康发展。深圳方面则表示,将不负国家厚望,依托深圳现有的优势,全力打造世界级的海洋中心城市,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理论体系和方法。

什么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个概念是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张春宇博士,5年前首次提出。

在第六届世界海洋大会上,他分享了什么样的城市才有资格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1.要是全球航运中心,港口物流业发达;

2.要是全球海洋科技中心;

3.要具有完备的海洋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海洋服务业;

4.要具有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能够吸引国际高端人才;

5.要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城市发展后劲大;

6.要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世界级港口群

香港港、广州港、深圳港核心地位确定

广州航运交易所 2017-07-0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翻开新的一页,在不远的将来,这一地区将形成以香港港、广州港、深圳港为核心的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以及现代化的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7月1日,“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 合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论坛在香港主办。国家发改委、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根据这份协议,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快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内地与港澳交通设施有效衔接,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优化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完善现代货运物流体系,推动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衔接、一体高效,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

深圳将与香港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未来三年初步建立自由贸易港!

“道路通,则百业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

其中,珠三角九市包括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整个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总人口超过6600万。香港政府资料显示,2015年大湾区GDP高达11.2万亿港元,超过美国旧金山湾区两倍。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黄成造日前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采访团表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广东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为主要目标,提出了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货运物流网络的构想,主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了多项工作。”

黄成造说,广东作为对外贸易大省和海运大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29.4%,拥有五个亿吨大港,尤其是珠江口湾区,集结了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等众多大型和中小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0亿吨;连同香港在内,珠江口湾区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000万标准箱,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运最繁忙的区域。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广东省沿海已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头为主要港口,潮州、揭阳、汕尾、惠州、东莞、中山、江门、阳江、茂名九个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补充的分层次发展格局,煤、油、矿、箱、粮食、滚装等专业化运输体系也基本形成并正在逐步完善。

2016年,广东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99亿吨,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728.03万TEU(标箱),居全国第一。珠三角九市港口群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492万TEU。深圳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98万TEU,稳居全球第三,仅次于上海3713万TEU、新加坡3090万TEU;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44亿吨,居全国第五,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86万TEU,居全球第七。

粤东、粤西港口群以大宗散货、临港产业为主,货物吞吐量约占全省6%和14%,发展潜力巨大。广东省沿海港口开通国际集装班轮航线291条,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

“全省外贸进出口货物的90%通过港口运输,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货进口的95%通过港口完成。”黄成造介绍,截至2016年底,广东省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281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04个,约占全国1/8,居全国第二。

“道路通,则百业兴”。黄成造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广东,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综合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黄成造介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截至2016年底,广东省共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91条,国际航线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陆运上已开通了深圳至河内的国际道路货运线路,经广西与东盟国家的陆路运输服务已经开通运营;铁路运输方面,已建成黎湛、京广、京九、沿海、贵广、南广等横穿东西、纵贯南北的铁路大通道。

航空运输方面,拥有全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广州白云机场和大型骨干机场之一的深圳机场,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珠三角也已经拥有世界上客货吞吐能力最大的空港群;多式联运方面,随着广东到湛江、南宁铁路建设,珠三角核心地区与东盟直接的铁路运输能力得到增强,并通过国家铁路网,经中部地区、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和欧亚大陆桥的铁路相连接。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正进一步完善。”黄成造介绍,5条珠三角跨江公路通道中,虎门大桥已建成;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和深中通道已开工建设,其中港珠澳大桥将在2017年具备通车条件择机通车,虎门二桥计划2019年完工;深茂公铁两用大桥已明确按铁路桥建设,正在加紧推进前期工作。

在港航方面,广东省正推进实施珠江门户战略,完善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络。推进广州港、珠海港、深圳港深水码头和广州港出海航道拓宽工程等项目,以及西江、北江等13个航道扩能升级项目建设,南沙疏港铁路已开工建设。

广东三方面推进大湾区建设

黄成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广东省将从三个方面重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一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物流枢纽。整合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内公路、水路、民航、铁路等基础设施资源,打造重要枢纽港口与铁路连接的多式联运中心,以及向海上和陆上辐射的物流通道建设,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港口与航运中心、机场与航空中心、铁路与多式联运中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心、要素交易与物流创新金融中心(“五中心”),联接“一带一路”的全球门户和全球枢纽。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为平台,推进大湾区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

二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以香港港、广州港、深圳港为核心,以珠海港、东莞港等周边港口为支撑,建设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进一步巩固香港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强化广州港、深圳港的国际门户枢纽港功能,优化珠江口港口功能布局,加强珠江口东西岸港口资源优化整合,提升港口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形成功能互补、集聚高效的港口、航运、物流设施和航运服务体系,提升港口群的国际竞争力。

依托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发展港航物流、信息、贸易、金融、咨询和跨境电子商务等现代航运服务业,推进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强化珠三角航运服务集聚区功能,提升国际化航运服务保障水平。。

三是依托“一带一路”打造综合运输通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联接中亚、欧洲、东盟等“一带一路”物流通道的建设,打造互联互通、高效衔接的“一带一路”货运物流服务网络。依托“东盟—广东—欧洲”公铁海河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积极参与广东铁路国际物流基地(东莞石龙)和广州大田铁路一类口岸的建设,重构“粤新欧”、“粤满欧”双向国际物流大通道。

依托“粤港澳—东盟”甩挂运输主题性试点项目,加快构建立足粤港澳的跨区域、网络化甩挂运输服务网络,建立与东盟等国家在交通运输、口岸通关、金融保险、信息互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机制,打通粤港澳至东盟跨境物流大通道。依托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构建立足粤港澳、辐射亚太、面向全球的综合物流大通道。

“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正在全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广州港务局副局长袁越说。

广州港务局给记者提供的资料称,广州正重点加快南沙港区四期、邮轮母港、南沙港铁路等重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港口岸功能。轨道交通建设上,重点布局快速直达港澳及周边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加快深茂铁路(广州段)等国铁、肇顺南等城际轨道以及地铁18号线等城市轨道建设。高快速路建设上,正推进“三高三快”高快速通道和广中江高速、虎门二桥等高快速路建设。强化区内市政道路桥梁建设,重点推进“双环+九射”主骨架道路系统建设。

“广州港集团围绕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借助‘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南沙自贸区建设等契机,发挥了港口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枢纽作用。”广州港集团股份公司总经理助理马金骑介绍,2016年南沙邮轮共开104艘次,完成旅客吞吐量32.6万人次,位居国内邮轮城市第三。2017年1-5月份,南沙邮轮共完成63艘次,旅客吞吐量17.7万人,同比增加34.9%。

马金骑介绍,广州港正与“兄弟城市合作建设南沙港区四期工程”,与佛山市公用事业控股有限公司、中山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经营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充分发挥南沙港区作为集装箱枢纽港的区位优势,增强对珠江西岸佛山、中山、江门等区域产业发展支撑,夯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5月,广州港海铁联运箱量完成1.69万TEU,完成计划的34%,同比增长30.5%。新开辟“穿梭巴士”驳船支线2条(佛山九江和东莞虎门),2017年1-5月份“穿梭巴士”运输量完成61.2万TEU,同比增长12.4%。目前集团共有“穿梭巴士”支线56条,“穿梭巴士”支线实现了对珠三角区域中小码头业务全覆盖。现有内陆港或办事处25个,有效覆盖了内陆主要经济腹地。

目前,招商局港口是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港口开发、投资和运营商,于中国沿海主要枢纽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港口网络群。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林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招商局在1979年投资开发深圳蛇口,以港口为起点,区域综合开发模式,将一个1000人不到的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人口约25万,年产值超过600亿元,年人均GDP逾20万的的国际化滨海城区。招商蛇口的主要收入来源也转型变成社区运营、园区运营和邮轮运营。

张林表示,在招商局保税物流有限公司(招商保税)成功运营基础上,招商局将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优势,在前海湾保税港区形成高端物流业的集聚区,打造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供应链管理及航运衍生服务中心。搭建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和全球集拼分拨管理平台,从而实现深港共建全球性物流中心的目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广州航交所)

全球航运中心排名

根据国际航运中心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7年全球综合实力前10位国际航运中心分别为新加坡、伦敦、香港、汉堡、上海、迪拜、纽约、鹿特丹、东京、雅典

其中,亚太地区的上海、迪拜凭借自贸区创新驱动效应,排名实现了战略性提升,分别跃升至第五位、第六位,经济增长疲软的欧洲地区受益于“一带一路”效应,其贸易航运保持相对稳定,汉堡港排名继续位于第四位。

全球排名前10航运中心中,5个位于亚洲,4个位于欧洲,1个位于美洲。航运中心全样本城市集中在亚洲和欧洲,分别是18个和12个。整体来看,亚洲和欧洲各大航运中心发展很迅速,亚洲航运中心崛起趋势愈加明显。

2017年指数综合评价体系的一大亮点是,项目组尝试探索一种新的航运中心分类标准,分别从传统认知型、创新引领型、潜力发展型三个观察窗口,重新审视更加科学的全球航运中心空间坐标。

创新始终是航运中心变革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引领型航运中心,比如以上海、迪拜、广州、宁波-舟山等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国际航运中心,这些航运中心相比传统认知型航运中心,更加注重后发优势与累积效应带来的超越式发展轨迹。特别是伴随着科技创新不断深入与自贸区开放合作政策快速推进,这些港口已逐步形成港城互通、湾区经济与城市组群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新模式,将对亚太地区航运业态产生颠覆性影响。

综合对比2014年至2017年评价结果,2017年评价结果总体较为稳定,略有微调。其中,稳定与较为稳定航运中心为38个,占样本总数88.37%,波动性较大航运中心为4个,占样本总数9.3%,异常波动航运中心1个,占样本总数2.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