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 革命纪念地开展党性教育的思考

时下,利用自身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已经成为纪念馆教育功能的又一新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把资源利用好,把平台搭建好,把教育系统化,把效果升华于受众者内心,是摆在纪念馆管理者、从业者面前的新课题。

从全国革命纪念馆来看,其党性教育资源都非常丰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革命故事,昭示了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特质鲜明的革命精神,如上海一大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辉。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革命精神,更重要是为现实服务,更好地资政育人。

开展党性教育是时代赋予纪念馆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十分注重党性教育。2014年出台的《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工作规划》提出,“把增强党性作为第一任务。”而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激励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中,中央提出要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接受精神洗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高度重视,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为进一步利用好革命纪念地各场馆红色资源,开展好党性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内容创新,开发系统性的党性教育培训课程。各场馆需加大课程开发力度,重点从红色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等方面集中研究,形成不同专题的教育内容,为党性教育提供生动教材。一是党史教育线。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进行丰富解读,使大家通过细节了解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二是艰苦奋斗线。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而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艰苦奋斗精神依然是我们党最需要保持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在西柏坡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六条规定”“进京赶考”等伟大思想与当前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一脉相承,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做好解读,为其注入思想新活力,赋予新内涵。三是领导科学线。我们的党史,是一部从胜利不断走向更大胜利的历史,虽然有过波折,但是因为能够做到科学分析社会形势,制定合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党一次次从逆境中崛起。这也是丰富的红色资源中可以资政育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学角度透彻分析和解读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为什么能够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阐明其高超的领导艺术。

创新模块设计,形成参观、听课、体验等互动结合的立体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念馆、博物馆社会教育形式创新最核心的是要从传统的讲解模式中走出来,满足个性化需求。如一些革命纪念地面向社会推出“党性教育厨房”,实施党性教育的“私人订制”服务,根据不同群体的行业特点、文化背景,量体裁衣,制作不同类别的教育产品菜单,推送给不同人群供他们选择,打造“党性教育菜单”。有的革命纪念地根据学习团队需求开设一至七天的菜单课程,设计理论教学、现场体验、音像教学、红色演出、情感教学、专题讲解、拓展培训、互动讨论等八大板块;时间安排具有自主选择性,一至七天自由选择;在菜单选择上实行自主订单,突出灵活性与针对性。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实践,更好地发挥革命纪念地和纪念馆的资政育人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