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3 明白了奋斗的意义,必然无惧于任何艰苦

明白了奋斗的意义,必然无惧于任何艰苦

1

明白了奋斗的意义,必然无惧于任何艰苦

我是在朋友圈知道抗联女战士李敏逝世消息的。

几位新闻前辈在朋友圈里很惋惜地说这件事,他们都有采访过李敏的经历——显然,他们因她和抗联的故事而深深震撼。

其中一条留言是这么说的。

明白了奋斗的意义,必然无惧于任何艰苦

这令我努力想象那个场景,一个十四五岁瘦骨如柴的小女孩,或许还背着一杆枪,边奔跑边往嘴里塞粉条,而背后不远处就是日军追兵……

很遗憾,我没有机会能去和这位女战士聊一聊抗联的故事了。

抗联是最苦最难的抗日队伍,几乎没有之一。

明白了奋斗的意义,必然无惧于任何艰苦

天无时地无利人无和,作战地域在黑山白水的密林之中,住的是深林中的密营,冬天是真正的冰天雪地,气温会低到零下40度。

这支队伍曾发展到11个军3万人之多,牵制着数十万精锐的关东军和满洲伪军,最残酷时只剩下千余人仍在坚持战斗。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无数中华最优秀的儿女皆牺牲于这片林海雪原之中。

日伪讨伐队曾这样描述他们围剿杨靖宇时所吃的苦:“杨匪”是个近两米高的大个子,在雪地里跑起来像鸵鸟一样快,跑步时双手摆动过头顶。为了消灭他,600多人装备精良衣食无忧的讨伐队,因为冻馁、死伤、疲劳,只剩下50 余人。

敌人尚且如此,抗联将士所承受的苦,又该怎样去想象。

我时常会想,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究竟是什么支撑着抗联将士们奋斗下去的?

2

明白了奋斗的意义,必然无惧于任何艰苦

后来,我又知道这片土地上的另外一支队伍。

2017年的夏天,我曾到过黑龙江萝北县。那里离边境近在咫尺,可谓是中国最偏远的地方。当地人给我说,抗战时期,抗联的队伍曾长期在这里艰苦战斗过,甚至抗联将领赵尚志就牺牲在附近。

我有点惊讶,因为印象中,在日伪军联合残酷围剿下抗联能活动的地方,无一不是极为荒凉苦寒之地。而眼前的这片土地,则到处是大片大片的稻田、玉米和大豆。

在当地的史馆里,我了解到这片土地后来的故事。

国内的仗打完、国外的仗也打完后,有十万军人没有回到家乡,也没有眷恋富足的大城市,而是响应号召来到了这片苦寒之地。这支队伍后来有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他们来的时候和抗联时期环境并无二致,周围全是荒山野岭,白天晚上不时还有各种野兽前来造访。当冬天来临时,大雪会把他们简陋的草棚盖得严严实实,需要不断清理才不至于被压塌。

如此艰苦的环境并没有令这些年轻的军人退缩。在那个史馆里,我看到他们当年风华正茂满脸朝气的样子: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播下种子,然后,上千万亩荒地得到开垦,苦寒之地的“北大荒”华丽转身成为了物产丰厚的“北大仓”。

明白了奋斗的意义,必然无惧于任何艰苦

由于时间紧迫,我没能去拜访赵尚志的牺牲地。相传,他牺牲后头颅被日本人砍下不知去向,直到2004年才在长春的一所寺庙的地下被发现。那一年夏天,抗联女战士李敏抱着这颗不屈的头颅从长春返回黑龙江。

不知道,当这颗头颅路过时,是否能看到今天那大片大片的麦浪,以及孩子老人们幸福安稳的笑容。

3

站在一代代人牺牲和奉献的基础上,今天的中国确实和抗战时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刚建国时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不一样了。

饥寒交迫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记忆,人们不再需要像抗联兵团那样每天直面生死,也不需要像垦荒官兵那样年年面朝黑土。人们幸福而平静的享受着生活,连最偏远的地区,也早已充满了现代气息。

但依然还有愿意坚持艰苦的人。

明白了奋斗的意义,必然无惧于任何艰苦明白了奋斗的意义,必然无惧于任何艰苦

这名中校的照片你也许看过。在前几天北京的一个大雨之夜,我曾和他在首都机场附近聊到很晚。第二天,他就要和弟兄们代表这支军队远赴外国参加比赛。

尽管醉氧强烈,但他还是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他们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之巅上训练的场景,阳光很强、风很大、帐篷很冷,甚至一名战士为了救一名向导,差点掉进深不见底的冰川缝里……说起他的兵他满脸自豪:每一个人都经过了最艰苦的考验。

我看着脸上伤痕累累却神采飞扬的中校,不忍想象却又忍不住相问:你们在山上那么苦的时候想着啥,是想为代表军队拿下这次国际比赛的冠军么?

他笑了笑:当然想。

明白了奋斗的意义,必然无惧于任何艰苦

然后又怔了怔,“其实也是为了五星红旗能够飘扬在冰川之上,为了内地的人们能够不为战火担忧。

一瞬间,我好像突然知道了答案。为何当年抗联的,建设兵团的,以及所有和他们一样的人……为何能够承担那样的艰苦?

因为明白奋斗的意义,所以必然无惧于任何艰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