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非遺”玉雕傳承人王冠軍:從學徒工,到“密玉俏色第一人”

40年來,改革開放,春風化雨,改變了中國,影響並惠及了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以初心勾線,以匠心施彩,為全國人民描繪出新時代幸福民生大畫卷。

2016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國人的強烈認同和思考。

“青燈黃卷苦讀,熱血摯情堅韌”,匠心,成為專業主義和極致追求的中國式表達。工匠精神的內核在於匠心,匠心的骨髓在於精心營造、恪守執著。對於匠心的堅守,是古老中華文化的傳承,也是我們原本就溫柔敦厚的底蘊。

長久以來,中原大地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厚重文化,湧現出無數匠心企業和人物,對專業主義的堅持,對匠人精神的執著,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業之本。

為“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映象網通過記錄四十年中,四十個不同職業的普通人物,特別推出《致敬匠心 出彩中原》系列報道,用筆尖和鏡頭講述他們的砥礪深耕,默默付出。

堅守著一份勇氣和毅力,他不知不覺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一塊塊廢棄的玉料,成了他不斷琢磨的素材,以精益求精的耐心與細心,將一堆天然的石料雕出了百變的形態。

又以自身對玉雕的靈感和對美學的眼光,將夾雜著綠、紅、黃、白、黑等各種色彩的玉石注入靈魂,幻化成一幅幅美麗生動的玉雕作品,這便是王冠軍的雕刻之路。

如今,王冠軍被認定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玉雕(密玉俏色雕刻)的代表性傳承人,業內人士稱他為從事密玉俏色創作時間最長、獲獎時間最早、獎項規格最高的老藝人,先後獲得中國玉雕藝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中國傳統工藝大師等稱號。

“非遗”玉雕传承人王冠军:从学徒工,到“密玉俏色第一人”

“十年磨一劍”從小學徒到玉雕大師

提起河南新密的密玉,人們的腦海裡就會浮現出一枚枚色彩斑斕、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的玉雕精品。密玉又稱為“河南翠”,在國內與新疆和田玉、遼寧岫玉、南陽獨山玉並稱四大名玉。

新中國成立後,新密玉雕開始復甦,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西方藝術的各種流派、技法也隨著國門的開放潮水般湧入中國大地,促使古老的傳統雕刻技法日新月異。

1976年18歲的王冠軍進了新密玉雕廠學習人物雕刻。為了學習,他下了苦功夫,每天提前一個小時到,把師傅的東西備好。

說起當年學藝的經歷,王冠軍歷歷在目。“最開始,我跟著廠裡的師傅學一些上海素瓶的雕刻工藝,之後又學習北京人物雕刻的技藝。那時經常臨摹畫稿到深夜。”王冠軍回憶說,後來他又先後3次參加進修學習,而這段時期也讓他的設計水平和雕琢技藝日漸提高。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向全國,玉雕行業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王冠軍說,改革初期,各大玉雕廠經過多年積累,也達到了最為興旺的時期,當時,密玉玉雕作品的落腳地,幾乎全在海外。

“天津口岸專門派人來廠裡收購,都賣到了海外,賺取外匯。”王冠軍坦言,當時銷路沒問題全部都是出口,產品不會滯銷,外銷形勢特別好。

在改革開放初期,許多作品都是從宗教獲得創作的題材,造型中以傳統的觀音、彌勒等人物形象為主,王冠軍也不例外。但他卻盯上了“濟公”這一人物形象來潛心雕刻。

1987年,《濟公》熱播,“鞋兒破,帽兒破……”的主題歌也風靡一時,王冠軍從遊本昌表演的濟公身上,結合自己的創作靈感,突出刻畫了瘋瘋癲癲、蓬頭垢面,一手執蒲扇,一手拿酒壺的經典濟公形象。

經過八個月的進行精心雕刻,1988年他選送的《濟公醉酒》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這也是他獨立創作以來獲得的第一個獎項。

“非遗”玉雕传承人王冠军:从学徒工,到“密玉俏色第一人”

另闢蹊徑 成為密玉俏色第一人

除了跟師傅學習,王冠軍也愛自己鑽研。當時玉雕工人做的大部分是“素活”,帶了花的俏色都被切下來,當成毫無價值的垃圾扔掉。“能不能利用俏色,變廢為寶呢?”王冠軍開始了不斷思考和摸索。

王冠軍在雕玉時,把這些雜色融合在他的作品裡,另闢蹊徑,渾然天成,讓這種本來砌豬圈、修路的“石頭”身價大增,也為走向沒落的密玉開闢了一條光明大道。

從此,他為密玉的藝術天地打開了一扇神奇的門,那就是密玉俏色創作,而他也由此被業內人士譽為“密玉俏色第一人”。

2013年 7月31日,正值建軍節前夕,王冠軍將自己的代表作《戰地紅花分外香》無償捐獻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戰地紅花分外香》是王冠軍“密玉俏色雕刻”的經典代表作品,曾獲2012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談及該作品的創作靈感,王冠軍說:“對於那些為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軍人,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崇敬之情。雖然我沒能實現自己的‘軍營夢’,但我想通過親手雕琢,記錄下那段充滿艱辛與偉大的革命歲月,讓人們不忘先烈、銘記歷史。”

當雜色角料搖身一變為精美的獲獎作品,甚至被中國軍事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收藏後,被譽為“俏色密玉第一人”的王冠軍引起了眾人效仿。如今,在新密200多家加工經營企業中,90%在主攻俏色密玉。

“非遗”玉雕传承人王冠军:从学徒工,到“密玉俏色第一人”

靈感來自生活,要用心去觀察和體悟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的騰飛,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傳統器物的懷念得以復甦,人人愛玉、戴玉、玩玉、藏玉成為時尚。

改革開放為玉雕行業帶來的,不僅是消費市場的擴大,更是設計思路和審美情趣的變化。

當別人還在一味地雕刻傳統的佛像、生肖等題材時,王冠軍已經開始把一塊塊玉料雕刻成《俠客》、《一個和尚挑水吃》、《拼搏》等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作品。

有一次,王冠軍在一戶人家的豬圈裡發現了一塊料石,並將之雕刻成了《豬八戒背媳婦》,價值數十萬元。

此外,他還善於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用玉雕記錄下一個個美好動人的瞬間。《洗髮少女》、《夢嫁》、《童趣》、《天長地久》……這些生活中的平凡細節,以玉雕的形式來呈現。

7月20日,映象網記者來到了新密市東大街的華龍玉器廠車間,這裡的年輕工匠正在專心致志雕刻一件件作品。而在另一旁的展廳內,還排放著一件件吐露著濃濃的中原鄉土氣息的密玉雕刻作品,惟妙惟肖、精美絕倫。

王冠軍指著一件作品介紹說,這件《大豐收·中國夢》的作品取材於黃、紅、白三色一級密玉,玉質細膩,內容飽滿,凸顯主題。

整件作品以黃白為主調,採用俏色雕刻手法,黃為儲糧之“囤”,白為顆顆米粒,喜笑顏開的一叟一嫗仨頑童,神態各異,其樂融融,把“大豐收”的喜慶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最難得的是,那堆滿糧倉的顆顆米粒晶瑩剔透,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王冠軍認為,一件絕佳的作品,要突出“盡、美、絕”三個字。“盡”即恰到好處,沒有餘料或很少有餘料;“美”即真正做到了返瑕為瑜、巧奪天工;“絕”即僅此一件,藝術效果和經濟價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令人稱絕。

在王冠軍眼中,看玉不是玉,而是一個作品,每一塊玉石都沒有廢料,他說,只要用心去觀察和體悟,“腐朽”就能變神奇,展現出每一個獨一無二的美。

2005年以來,王冠軍共獲“百花獎”、“天工獎”、“陸子岡獎”等160餘項,密玉俏色雕刻作品享譽海內外。

開班收徒 傳承玉雕文化

從1996年離開密縣玉雕廠創建新密市華龍玉器廠起,在市場上摸爬滾打了多年以後,認可王冠軍作品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專程從海外來到新密購買他玉雕收藏家越來越多。

隨著年齡增大,年近60歲的他也開始考慮傳承問題。

“手工玉雕絕對不能斷了傳承”隨著工藝品市場的快速發展,機器製造大量取締手工製造,可這並沒有影響與改變王冠軍傳承發揚密玉雕刻文化的初衷與理念。

他更是讓兩個兒子王趙輝、王趙琦都辭了職,回來跟他學玉雕。除了培養兒子,王冠軍更多的精力是培養徒弟和學生。他說,能培養一個玉雕好手,非常不容易。對待徒弟,除了手把手教,他還請一些玉雕大師、美術教授來給他們講課。

2017年,王冠軍在新密首次舉行了收徒儀式,現場高朋滿座,熱鬧非凡。來自全國各地40多名玉雕愛好者慕名遠道而來拜師學藝。

“工匠精神就是用盡自己一生精力幹好一件事。”王冠軍說,很慶幸,密玉雕刻就是我一直願意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

談到未來,王冠軍表示,讓密玉俏色雕刻技藝走進校園是他的另一個夢想,將他的廠作為大學生的實習基地。“一些美院的學生,都可以到我這裡來實習。唯有讓更多的學生和年輕人瞭解密玉曆史、愛上密玉,才能讓密玉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