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史上最强复仇者:如若不能流芳百世,那我便遗臭万年!

大全独揽野心膨胀的桓温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

第三次北伐于枋头(在今河南浚县)完败于燕国大将慕容垂,数万将士战死沙场,埋骨他乡,这是桓温一生最惨痛的失利,甚至在东晋帝国史上也是少有的大败。

但对于朝廷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桓温受挫,谢安和王坦之等世家大族的代言人便勇敢地站出来成为了王朝最后的守护者,如果桓温真的敢撕破脸谋权篡位,王谢等人也能有足够的底气跟他一拼。

在这种极端局势下,桓温说出了他那句最为真性情的名言:"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虽然和之前所预想的结局千差万别,但桓温还是动了,他已年近六旬,这是最后的机会,必须做一点什么来挽回颓势。

首先是北伐失败的后续,桓温需要为自己找一个替罪羊,所有的罪责都被归咎于另一位北伐部将袁真身上。袁真在压迫之下愤而起兵造反,而桓温主动带兵镇压,最终在这场自导自演的大戏中剿灭了袁氏,收获了一场胜利。

这时桓温依然心虚,问他的首席智囊郗超道:“此足以雪枋头之耻乎?”郗超如实地回答桓温,不能。接着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桓温若是想要再度镇压四海,震服宇内,想想伊尹和霍光是怎么做的。听完郗超的话,桓温嘴角抖动,似乎想说什么,终究默然不语,只是抬头仰望天际。

史上最强复仇者:如若不能流芳百世,那我便遗臭万年!

不久后,建康城内便无由来地传起了一阵风言风语,当朝皇帝司马奕竟是阳痿,无法生育!三个皇子都是他人所生。这个爆炸性消息愈演愈烈,很快成为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且屡禁不止。

朝堂内部的文武百官们对此事的真相心知肚明,却无力阻止。也就在此时,娱乐圈纪检委桓温带兵进城,宣布彻查司马奕阳痿一事。可怜司马奕,在桓温的淫威之下百口莫辩,最终背上绝嗣这个耻辱的罪名,惨被废为东海王。而桓温准备扶持起来的傀儡,正是当年提拔他的执政亲王,司马昱。

司马昱多年来和桓温相爱相杀,亦敌亦友,当年司马昱选择推荐桓温上位去抑制其余世家,让他从一个基层干部摇身一变成为荆州之首,却最终眼睁睁看着桓温越做越大,站上了权力的顶峰。后半生司马昱苦苦阻止桓温颠覆朝政,想不到如今自己却被他逼上了皇位,成为了桓温的帮凶。

这种矛盾复杂的情绪反复折磨着司马昱。桓温准备大量说辞,准备向司马昱解释废立之事。可司马昱一见桓温便泪流不止,无语凝噎。而桓温更是心中始终存在敬畏之心,纠结万分,面对司马昱的眼泪,竟也相对无言。

说到底,两个人渐行渐远,并不是他们最初的意愿。

桓温无法再做到当面逼迫司马昱了,他把苗头对准了其他人。司马氏的宗族,颍川庾氏等朝中权贵被大肆清扫。这一时期面对桓温疯狂的举动,谢安和王坦之两位朝堂中流砥柱只能靠着隐忍,方才逃过一劫。

虽然桓温没有说,但他对于司马昱的暗示已经很明显了。桓温到底不愿做那遗臭万年之人,他要的是名正言顺。司马昱惶惶不可终日,沉浸在让与不让的纠结之中,身体状况每况日下,很快便病入膏肓了。

死亡对于司马昱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为了防止流更多的血,他也终于能下决心做出这个决定,反正死后一了百了,不用再背负良心的债。司马昱留下了遗诏,桓温可效仿周公摄政,“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这个皇帝,就让给桓温吧。

就在那封决定天下命运的诏书从宫内送往桓温处的途中,被一个人拦下了,他是王坦之

,如此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不能再躲了。王坦之带着那封诏书这回了宫中,当着司马昱的面撕毁了。并义正言辞道:"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司马昱长叹一声,看来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于是另立一封遗诏,将桓温由摄政改为了辅政,由取而代之改为了效仿诸葛亮和王导。也就在当天,晋简文帝司马昱驾崩。

桓温到底没有等到那封禅让的遗诏,他难以置信,他怒不可遏。司马昱死后的第二年,桓温带兵入京。所有人都预测,桓温恼羞成怒,要铲除晋室,颠覆天下。王坦之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恐惧之中,而这一回为晋室站出来的,是谢安。

谢安不卑不亢,率百官夹道欢迎桓温。谢安从始自终没有流露出一点惧色,与桓温唇枪舌战,力保晋室安危。桓温与谢安交谈后,看着这一个个为了晋朝前赴后继的忠臣义士,他突然间了明白了,他得不到这些人的心。

自己从一无所有,历经多少年的风雨才走到今天,但这里就是尽头了,不可能再往前一步了。桓温在京城前后仅仅呆了十四天,便匆匆率兵撤出了建康城。

这之后的桓温便得了重病,他自知时日无多,最后的要求便是逼迫朝廷为其加九锡。九锡基本上是属于篡取帝位的代名词了,桓温装了大半辈子,最后也要戴着面具死去,那就过把瘾再死吧。

然而桓温这个最后的遗愿,依然被谢安拦了下来,他不会允许任何危及朝政的事发生。谢安假意劝进桓温九锡的奏书需要修改,便亲自动手修改,而这一改就是十多日。而桓温,没有等到那一天。

宁康元年(373年)7月,桓温病逝,终年六十二。加九锡之事也就此搁浅。桓温这一生,从一无所有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离权力中心最近的地方,在这里桓温陷入了迷惘困顿,是北伐的失败,还是世家们的坚持,抑或是司马昱的眼泪,让桓温到底没有走出那一步。没有好事做到底的胆识,也没有坏事做到绝的勇气,年少时枕戈泣血,为父报仇,那个快意恩仇的少年再也回不来了。优柔寡断,成为他最后的标签。这一生从波澜起伏,到回归平淡,终究淹于历史的长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