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道德經》被很多人推崇的原因是什麼?

姜華遠


【麓風軒】講國學,說故事——


《道德經》為什麼被人推崇?原因是它為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是先秦智慧的結晶。該書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可以說是東方的《聖經》。

《道德經》是如何來的,說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姓李,名耳,字聃,被後人尊稱為老子,又稱老聃。他曾經做過管理周王室藏書的史官守藏史,知識非常淵博。在九十歲左右的時候,有一天,老子辭官棄家,騎上青牛向函谷關走去。

函谷關位於今河南省靈寶縣境內,是當時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要道。當時負責把守函谷關的關令名叫尹喜,闊好天文星象之學。這一日他夜觀星象,發現東方有一團紫氣緩緩而來,預感到數日內必有聖人將至,於是每日齋戒,密切關注著紫氣的動向,等候聖人的到來。

一日清晨,尹喜正在關上向東眺望,忽見東方不遠處紫氣氤氳,吉星西行,滿天雲蒸霞蔚,奇麗壯觀。他知道聖人已經到了,連忙一邊命人清理道路,一邊整理衣冠下關迎接。 不久,一位皓首長髯的老人騎著青牛徐徐而來。尹喜連忙上前攔住青牛,深施禮, 請問老子的名號。老子微一欠身說:“在下李耳。 ”

尹喜大喜道:“老聃先生,您是天下最智慧的人,我對您仰慕已久,希望你不要急於西去,且在關中逗留幾日,希望您把智慧留下來。“

老子笑著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智慧是很難用語言文字描述出來的。” 尹喜沉吟著說:“話雖這樣說, 還是請您勉為其難吧,無論能留下多少,總比沒有的好。這也是天下人的願望。”

老子沒辦法,只得住在尹喜安排的驛館裡,將自己一生所學和深思的哲理寫了下來,交給尹喜,然後騎上青牛,飄然西去。


老子在函谷關寫的這篇文字非常精練,只有五千多字,所以叫《老子五千文》或者《老子》。因文章系統地闡述了老子關於“道”和“德”的思想,所以又叫《道德經》,後來成為了道家學說和道教的經典著作。



麓風軒


道德經首先是中華文化之正統,她沒講所謂的人格神和神格人,而是要人們通過學習探究人與自然、與宇宙的奧秘,發現事務內在聯繫、規律、夲源,以便讓人更好地生存,更好地處理好人之間的、人與家、國、自然之間的關係,使人活的更自在、更隨性;其次她從哲學層面更深刻地在"道經"中闡釋了物質的夲體,宇宙的夲源,從"德經"中告訴了人們應該如何去看、析、思、行、過生活,這也是她為何能成為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聖經》翻澤與印刷最大、量最多的一部書籍;再次,她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中最偉大的一朵奇葩,滋養整個民族的生生不息,是我們五千年傳承之精華之一,這也是中國黨和政府在如此多變之現世要堅定文華自信的原因之一。此觀點為個人學習所悟,不足與欠妥之處,請諸君批評指正。


手機用戶5964152689


《道徳經》是李耳也稱老子於公元前六世紀即二千五百年前,科學總結了中華民族在他之前的上二千五百年的文化精髓。雖然它僅僅五千餘字,但是闡明瞭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實踐與認識的道理及方法,一言以蔽之,它就是一本做主人之道術的天下第一的經典國寶之書。老子身為東周時期國家圖書館長及史官,可以說閱讀了上二千五百年傳承下來的所有圖書,我們讀懂了《道徳經》,就是掌握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中上二千五百年的文明精華。可惜的是其書當時刻寫在五百左右片竹簡上,相傳過程中由於書的書寫材料問題,出現了較嚴重的竹簡次序打亂情況,再加上後人有意無意的錯改或篡改,造成了《道德經》較為嚴重的誤傳誤讀的可悲現象,不可避免的削弱了老子天下第一的偉大形象。建議大家鑑賞由山東大學出版社發行的《還原〈道德經〉本意》一書,它會給予您比較真實的老子,使《道德經》真正成為每個國人必讀的經典國寶之作。


姜華遠


《道德經》是春秋老子著述的一本哲學作品。雖僅五千字,但影響巨大!道指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個人之道,是一切一切的基礎。德指德行,即修行者的世界觀,處事觀,生活觀,是在道基礎上的昇華。

《道德經》博大精深!儒者從中看到了仁,道者從中看到玄,釋者從中看到了虛無。各行各業,各取所需!玄之又玄!是中國的主流文化!也是西方人瞭解東方的一扇窗口,所以至今影響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