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制瓷业集我国历朝名窑之大成,制做了许多精巧无比的瓷器,不仅官窑成就显著,民营窑场也兴旺发达。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送入宫中,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青花瓷仍是当时景德镇瓷器的主流产品,官窑青花和民窑青花的烧造量都超过历史上任何朝代遗留下来的传世品,也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多。乾隆时国内陶瓷市场广大,据文献记载,清代早中期内销情形为“利通十数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景德镇外销瓷自康熙中期开始兴盛,至乾隆时最盛。中国瓷器销往世界各地,而其中主要的优质瓷运往欧洲和美洲。据国外有关档案统计,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销往英国的瓷器约40万件;乾隆十五年至四十六年(1750—1781年)的32年间销往瑞典的瓷器达110万件。

乾隆朝青花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典型乾隆器,一类是乾隆仿古器。典型乾隆器生产量极大,是当时社会大众生活用瓷、陈设用瓷、外销出口瓷的主体。其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的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现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从工艺制作上看,其胎体的成型、青料的绘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乾隆仿古瓷不像雍正仿古瓷要求那么严格,但产量却远大于雍正朝。仿古的方法基本沿袭前朝,放的最多的是明宣德青花瓷。

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民窑青花种类丰富,色彩亮丽,画面多样,造型新奇,精瓷与粗瓷的差别很大。

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朝的青花还是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如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红、青花斗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蓝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蓝地青花加紫、蓝地白花、洒蓝地开光青花、仿木纹青花等。其中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这三个品种较多。

清代乾隆青花云雷纹双环耳豆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官窑和民窑中高档瓷器的胎土淘洗精细,在中小器物的胎骨中找不到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胎骨洁白致密,胎釉交界处无火石红。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

中高档瓷釉色白中泛青,气泡细小,釉面光洁莹润,也有一些制作不够成功的作品,釉呈浆白和灰青色。有部分官窑和民窑瓷器圈足上涂抹一层护胎釉,多数呈黑色,也有酱色、褐色等。乾隆以后圈足上涂抹护胎釉的现象就比较少见了。

官窑和民窑中高档瓷器的圈足有多种,一般而言,盘碗仍采用滚圆的泥鳅背圈足,但不再像雍正朝圈足着地面小,而是略有一个比较宽的着地面;瓶尊类器物圈足有一个明显的着地面,平面两边经打磨,呈一个无棱角的倒梯形;坛罐类器物圈足呈倒梯形,打磨粗糙。

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稳定、浑厚、沉着”而著称,使用国产青料绘制。早期发色与雍正青花差别不大,略见晕散,但比雍正时期稳定;中期呈色稳定明快,为纯蓝色;后期呈色较为厚重沉闷,无明快清丽之感。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以及浆胎青花,但数量不多。

乾隆仿明代瓷中在青料上与真品有着明显的区别。明万历以前的青花中有有黑褐色斑点,特别是使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青花瓷,黑褐色斑点深入胎骨,大小不等,这是因为青料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铁而形成的。明万历以后发明了火烤法,能够把氧化铁从青料中分离出去,故中高档瓷中不见黑褐色斑点。雍正、乾隆时期仿明永宣青花氛围较浓,把永宣青花中的黑褐色斑点也认为是美的特征而予以模仿,其办法就是在认为该有斑点的地方使用青料重笔点染。永宣青花斑点与雍、乾青花斑点有着不同特征。永宣青花斑点成黑褐色,大小不一呈不规则状,而雍、乾青花斑点呈藏青色,大小一致且分布非常有规律。

[652 楼] 作者: 大地旋风 时间: 2010-6-3 08:07

清代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乾隆青花既有继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样,也有仿制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式样,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还有创新式样,造型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陈设观赏瓷、文房用具等。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由于创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浑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

盘碗类:有圆口、敞口、花口、菱花口、板沿镂空、腰圆形、高足形,攒盘(9件)、暖盘、盖碗等。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宽厚,足根有滚圆和矢状两种,前者居多,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圆滑。

文房用具类:笔筒分直口和敞口两种,尺寸上没有康熙、雍正两朝高大,形体要小。笔洗有瓜式、叶式、双耳三足小洗、竹节式、海棠花式,墨床有书卷式、方形委角、六方委角。盒类一般上下结合紧密。此外,还有笔架、笔舔、水盛。这些文房用具虽然尺寸不大、但制作很精巧。

瓶类:有玉壶春瓶、赏瓶、梅瓶(有带盖有不带盖两种),直颈瓶、长颈撇口瓶、棒槌瓶、盘口瓶、洗口瓶、蒜头瓶、胆瓶、马蹄瓶、琮式瓶、灯笼式瓶,双连瓶(创新式样)、六连瓶、七孔瓶、天球瓶、转心瓶(腹部多有镂空)、四方委角瓶、葫芦瓶、三孔葫芦瓶、绶带耳葫芦扁瓶、天圆地方葫芦瓶、活环葫芦瓶(创新式样,既在瓶的束腰处有一圆环,可左右移动)、壁瓶、葫芦式壁瓶、双耳壁瓶、宝月瓶、双耳宝月瓶、蝠耳扁瓶、折角方瓶、贯耳瓶、贯耳六方瓶、出戟八方瓶、兽耳衔环方瓶、双耳大扁瓶、凤耳瓶、象首耳瓶、甘露瓶等。赏瓶和壁瓶在当时大量出现,壁瓶又叫挂瓶、轿瓶,造型多呈扁平状,背面有孔可穿系。乾隆青花的各式瓷瓶最大特点是往往在颈部加双耳,它使器形更中匀称完美。这种造型风格对嘉庆以后各朝的瓷器制作有很大影响。

壶类:有各式茶壶,壶形较雍正时期的壶大,盖面多数隆起。还有执壶、僧帽壶、葫芦壶式两截壶、各种形状的小鼻烟壶等。

尊类:有双耳鹿头尊(因形似鹿头而得名)、兽耳衔环尊、鸠耳尊、贯耳大尊、敞口尊、灯笼尊、鱼篓尊、象耳尊、石榴尊、镂空交泰尊、三牺尊、包袱尊等等。尊胎体厚重,形体高大,造型古朴。

仿明代永乐青花式样的有:青花描金缠枝花纹碗。

仿明代宣德青花式样的有:青花锦纹壮罐、折枝花果纹执壶、人物图盘,后两种均六字篆书本朝官款“大清乾隆年制”。

仿古铜器式样的有:爵杯、盉壶、炉、尊、花觚等。花觚造型普遍比雍正时期的高,较康熙时期的矮。

乾隆青花还有一些常见造型:小酒蛊、高足蛊、杯、双耳方杯、镗锣洗、格碟、盏托、三足盆托、渣斗、盆奁、八方奁、七孔花插、八方花插、书灯、双半圆几、钵缸、盖缸、兽耳圆花盆、蟋蟀罐、绣墩等。

总体上看,乾隆青花造型已达到无物不备的境地,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赏瓶、精湛的镂空转心瓶,以及成双成对的大型陈设瓷如瓶、尊等都非常华美壮观,小件器皿制作上有新意,大件器皿端庄古朴,华贵典雅。

清代乾隆青花云鹤纹爵杯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乾隆青花纹饰绘画笔法与雍正相似,有勾勒平涂和勾勒填色后再点染等方法,分别应用于不同题材的作品上。勾勒线条平滑均匀,但与康熙纹饰比较,缺乏力度与生气。

乾隆仿明代瓷,在纹饰上还是比较接近明代作品的,但在画风上有较大差距。在仿明宣德青花中,对原有纹饰略加改造使之程式化,如将花卉的叶子画得大小一样,和真品比较,工致有余而趣味不足。

乾隆纹饰种类很多,有缛丽繁密,犹如织锦的;有画面恢宏,横刀立马的;有锦地开光,内绘主画的;有在青花纹饰上罩较淡色釉的;有在同一器物上同时使用青花、斗彩、雕镂、色釉等多种装饰手法的。为了突出瓷器精品的高贵,不计成本,极尽表现之能事。

乾隆官窑青花装饰风格细腻,具宫廷画的格式、文人画的趣味。纹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层图案装饰,有的多达数十层。无论是写意还是变形,都画工严整细腻,纹饰清晰,排列整齐,具有图案画的效果。另外,经常看到一些盘、碗采取里外绘画的装饰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盘、青花里外缠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云团花外浅蓝地盘、里青花缠枝宝相花外霁蓝盘等,这种装饰手法在晚清瓷器也常出现。在乾隆青花的纹饰中,吉祥图案增多也其特点之一,就是用各种动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谐音,画出象征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纹饰,如蝙蝠与“福”通,鱼与“余”通,松鹤表示长寿,鸳鸯表示成双成对等。可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另外“山高水长”、“万寿无疆”等寓意长寿的文字也经常出现。

常见的纹饰有:缠枝莲、云龙、八宝、荷莲、三果图、勾莲、折枝莲、把莲、缠枝牡丹、折枝桃、四季花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云蝠、宝相花、朵花“寿”字、鱼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叶、松竹梅、博古、梵文、诗句、过枝梅、鹊梅、鹭莲、芦雁、狮球纹、团鹤、穿花龙、穿花凤、穿花龙凤、松鼠葡萄纹等。

仿古铜器纹饰有:回纹、夔纹、兽面纹、饕餮纹等。多数是用在琢器上。

人物纹:有山水人物、柳下钓鱼、渔家乐、八仙过海、山水牧樵、人物楼阁、婴戏纹等。人物头部多采用渲染手法。

乾隆时期外销瓷特别兴盛,此时的外销青花瓷中经常出现西洋画。这些西洋画可分为徽章、人物、船舶、花卉四类。

徽章瓷是绘有徽章的外销瓷,一般都是西方贵族定购使用的。由于他们出价比同类瓷器高,所以徽章瓷比同类瓷器更为精美。徽章一般绘在整个画面的中心位置。乾隆早期的徽章画得比较大,几乎占满了画面,周围的花则是辅助性的,但也画得非常精致。乾隆中后期,徽章画得比较小,周围的花相对而言则画得比较大,从徽章与周围花的大小来看没有主次之分,从徽章与周围花的精致程度来看都是使用极细的毛笔绘制,从徽章的内容来看多为动物,从徽章定购的主人来看有贵族、公司和财团等。

人物瓷又可分为神话、宗教、风俗三类。以神话为题材的画,主要绘的是希腊、罗马的神话;以宗教为题材的画,主要绘的是圣经故事,如耶稣受难、复活等故事;以风俗为题材的画,主要描绘欧洲人日常生活,如狩猎、收获等。

船舶瓷是以航行中的船舶为纹饰的外销瓷,有的船上绘有国旗,有的描绘船离码头的告别图,有的描绘狂风恶浪行船图,还有的在一个瓷器上的不同面,连贯地以中国画形式把不同场景的行船图描绘在上面,以船锚为边饰,这种经中国人再创造的船舶瓷在当时十分流行。

花卉瓷是以花卉为纹饰的外销瓷。以花卉作为瓷器纹饰本是中国瓷器的传统,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外销欧洲的瓷器开始大量出现新的花卉图,这主要是依照西方商人提供的样本摹画的。一般来说,中国画匠开始是力求忠实原作,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以中国花卉技法为依据,逐渐对不可合理的部分进行修饰,最后形成一种中西合璧式的新花卉。

清代乾隆青花八吉祥纹盍(准确的写法是禾加血盆)式壶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显多于“乾隆年制”四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书款一般用于彩瓷上。“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书多于楷书。“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于仿古瓷上,青花篆款为主。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

乾隆青花楷书款字体端庄,落笔利落,早期款字与雍正时期如出一人之手。青花篆书款笔画平直,横竖粗细一致,转角熟练,不留停落痕迹。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晕散现象,中期为纯正蓝色,晚期则蓝中含灰。

“大清乾隆年制”款双行多无边圈,三行则多双圈。“乾隆年制”款多双圈。楷书款有六字双行、三行双圈,也有四字双行双圈或双框。

民窑款也多书“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体不够漂亮,位置不够规则,与官窑款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与康熙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民窑青花器物上具体写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叁年孟夏月制用春生”。

外销瓷一般都不落年号款。

乾隆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堂名款主要书写在盘、碗、碟等小件器皿上。有:“和晖堂制”、“旭华堂”、“百一山房”、“澹宁斋”、“彩秀堂制”、“浴砚书屋”、“志勤堂”、“庆目堂”、“忠信堂”、“彩润堂”等。另外如“景慎堂”、“养和堂”、“彩华堂”、“避暑山庄”、“宁静斋”、“宁晋斋”、“宁远斋”、“百一斋”、“咏梅阁”、“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制作精美,应视为官窑瓷。

八吉祥瓷纹又称“八宝纹”,一种典型的含有宗教意义的瓷器装饰纹样,以八吉祥图案为题材。八吉祥图案即:□□□□、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简称为“轮、螺、伞、盖、花、缸、鱼、肠”。另外还有仙家八宝,即八仙之护身法宝。为渔鼓、宝剑、花篮、放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共八件宝器。也称为“八宝”。

八吉祥纹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之物;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物;宝伞,佛说张驰自如曲覆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覆三干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罐),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鲜脱禳劫之物;盘长结,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

八吉祥纹最早见于元代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卵白釉瓷上,表现技法为印花,纹样排列尚无一定规则。明、清时期较为流行,常与莲花组成图案,作折枝莲或缠枝莲托起八吉祥的构图,也有以八吉祥捧团寿的图样。多用作主题纹饰,也有作为辅助纹饰饰于器物肩部的。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多以青花、斗彩、五彩、粉彩描绘八吉祥纹,纹样排列规范化。明代早中期排列次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罐)、长结;明代晚期至清代排列次序为:轮、螺、伞、盖、花、瓶(罐)、鱼、长结。清乾隆以后又见有打乱上述次序的八吉祥纹,并烧制出各自独立的粉彩八吉祥供器,八吉祥皆配以莲花柱形底座,显得庄重肃穆。

清代雍正釉里红云龙纹盖罐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釉里红,雍正时期又叫“宝烧红”。制作比康熙时期更为精细,色调也不象康熙时期那幺浓艳,采用的是轻描淡写的手法。而另一种以釉里红填绘三鱼、五蝠的,红色却很鲜亮。常见品种还有冬青釉地釉里红团龙团凤盘、碗及天蓝釉地釉里红葡萄十方碗等。

清代康熙釉里红团龙纹碗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釉里红器与明代相比,釉彩选料与磨制上更为精细,呈色艳丽,含程度不同的紫色,与青花一样有浓淡层次。康熙时釉里红器制造成就是相当突出的。色调浓艳鲜亮,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康熙釉里红器的品种多,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等。清代釉里红各品种绝大多数是康熙始见并为康熙仅有。釉里三彩除了青花和釉里红外,又增加了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釉下豆青色,成为釉里三彩。

清代乾隆釉里红团螭纹葫芦瓶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乾隆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和雍正时相差不多,颜色鲜艳,纹饰清晰,有的纹饰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图案已趋向规矩化。和青花瓷一样,釉里红纹饰上也有人工点染的深色小点。常见纹饰有折枝花果、缠枝花果、蝙蝠、团花、团凤、云龙、云凤、竹石芭蕉、云蝠等等。还有的为突出主题,以釉里红绘龙纹,而以釉里黑色绘乌云相衬托。常见器型有蝠耳大尊、玉壶春瓶、胆瓶、茶壶、天球瓶、盘、碗等。款识多为釉里红六字篆书款。青花釉里红的青花、釉里红颜色均鲜艳稳定,不晕散,深浅浓淡互相补充,和谐统一,其上有人工点成的大小不一的深色小斑点。纹饰有缠枝牡丹、折枝花果、折枝花鸟、云龙、三果、松鹿、云蝠、人物等。常见器型有高足杯、天球瓶、梅瓶、盘、碗等。民窑常见有大盘、香炉、盘口大瓶等。

清代雍正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雍正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细部纹饰。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雍正时期釉里红工艺得到全面发展,工艺技巧达到中国制瓷上的最高水平。绘画风格也发生极大的变化,由康熙时期的粗犷放达,用色用彩讲究浓艳强烈,从造型到装饰画面都由刚硬刺激转向用彩淡雅,色调温和。釉里红可以和青花一样运用自如地表现画意内容。雍正青花釉里红在绘瓷艺术上的独特风格,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釉里红表现主题内容,由于釉里红和青花一样都成色稳定,在窑里高温焙烧时准确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绘画布局设色时既可安排青花表现主题内容,也可以安排釉里红表现主体内容,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雍正御窑制作,但铭款书写却是“大明宣德年制”铭款的青花釉里红盖罐,罐盖的宝顶、盖沿、瓷罐的颈、肩、底足部位的弦纹、彩云、卷枝蔓草、回纹等辅助性图案用青花绘出,而各个部位的凤纹、牡丹、团葡等主题花纹则用釉里红绘出,富丽而醒目。釉里红在画面中不但是主题花纹,而且占的面积也很大。

第二,主题突出,装饰性强。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的雍正款青花釉里红三果纹双耳扁瓶,瓶口是用青花画弦纹、回纹,颈部折枝牡丹,双耳也是蓝色,腹体的弦纹、卷枝蔓草、圈足部位是缠枝花卉,腹壁的折枝花果等都是青花,可以说辅助花纹几乎都是青花,只有桃、石榴等果子和花朵是红色,占的位置小,但红色耀眼,使主题格外突出(如图)。

第三,增加画面静穆气氛,一般来说红色热烈,在画中起烘托渲染作用,但雍正工匠巧妙地运用釉里红的红色使画面气氛格外静穆。北京故宫收藏的青花釉里红“兰亭会”纹笔筒,画面开阔,翠峦青嶂,山石兀立,祥云缭绕,树木亭阁,沉静肃穆。场地上几个石凳,几张矮桌,正中上端是一群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欣赏一幅翠竹长卷,左侧几个文人在切磋文事。整幅画都用青花绘出,只在翘尖的亭子前后,古松旁边的老梅枝头细小而繁开的梅花用釉里红画出,由于铜红不鲜艳,红的老沉,使整幅画增加很多静穆的气氛。

第四,画面细腻逼真,以往的釉里红由于显色不稳,多有流淌浸漫现象,所以绘画时多用快速的笔法,大写意的画出花纹,多简单干炼,烧成后画面多模糊不清。雍正时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彩料都呈色稳定,都可以用工笔写生的技法作画,细腻逼真。

第五,由于工艺的成熟,青花和釉里红在瓷器上使用蓝色和红色交映,画面更完整,表现力大大增强,主次分明,装饰性更强。

清代雍正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雍正(1723-1735)一朝虽然只有13年,但它的制瓷成就却达到了清代官窑的历史高峰,其品种之多,制作工艺之精,都是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雍正朝的颜色釉,以仿官、哥、汝、钧为最著,而其青釉的烧制,是历史上最成功之作。雍正釉里红色泽的鲜艳更是空前绝后的。雍正粉彩在康熙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成为景德镇彩瓷的主流。

雍正皇帝是个工作狂,他把励精图治的制国精神也贯穿于艺术品之中,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加之有年希尧与陶英这两位同样恪尽职守、刻苦钻研的官员,长期与工匠在一起,作出了巨大的成就。雍正瓷“琢器皆卵色,圆类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锥暗花,玲珑诸巧样,仿古创新。看雍正时期的作品,感觉在那些精致、唯美、古雅的瓷器中,似乎隐含着一种呕心沥血的成分,它渗透到作品之中,构成了它的精髓。也许这就是雍正瓷器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的原因吧。

清代雍正五彩人物纹罐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雍正五彩人物纹罐

康熙以后,新兴粉彩瓷器品种不断出现并大量生产,占据了清代彩瓷的主导地位,雍正以后釉上五彩极为少见,且都是宫廷生活使用的盘盘碗碗。目前,世界上有屈指可数的雍正釉上五彩,有北京故宫的雍正釉上五彩仕女婴戏罐、人物纹饰的盘和碗及蝙蝠葫芦纹豌等,上海博物馆藏有草虫盘,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有人物玉兰花胆式瓶。与康熙五彩相较,雍正五彩地釉青白光润,纹饰纤朗、色彩浅淡,画工精细,尤其画文人雅士,如王羲之爱鹅图、雅士爱花图,人物射石图等,人物神态均刻画得细致人微。器底的青花款识,或书本年款“大清雍正制制”,或仿写“大明成化年制”款。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百龄集团收藏的雍正款黑地五彩浮雕云龙纹天球瓶,此瓶工艺精绝,为稀世之珍。

雍正五彩和盛极一时的康熙五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数量减少,二是在色彩上改变过去以浓艳为主的特点,趋于淡雅,图案装饰也从繁复变为疏朗,笔意由遒劲趋向纤弱。这种变化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粉彩已成为当时的主流产品,它的制作方法、审美取向势必影响五彩,雍正五彩在绘制工艺上就结合了粉彩中多层次的技法,从而取得清新静谧的效果;二是雍正五彩在彩绘颜料方面仍以红、黄、蓝、绿、紫、黑、金等色为主,但彩绘效果已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雍正以后,五彩瓷逐渐被新的彩瓷品种所替代。

清代康熙青花五彩鱼藻纹盘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康熙青花五彩作为一个类型的代表作。和明嘉靖万历青花五彩相比,画面结构、彩色运用、笔墨技法、艺术效果方面体现了新时代的新风格。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突出主题,突出绘画的艺术性。把装饰意味极浓的边饰、辅助、间隔性质的图案取消,或退缩到最不起眼的位置,让作画者得到最大的空间,尽情表现自己的思想,像在宣纸上作画一样,安排出巨副大幛,青翠明丽的优质青花,使画面恬静闲适,而纵笔拨洒的色彩又使画面光辉灿烂,气势恢弘,这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釉下彩的青花和釉上的低温彩料都很细腻,不但色料种类多,而且显色效果都超过时代五彩。堆磊的山石,开阔的水塘,岸上或水中的浮萍、水草、野花、雏鸡、飞舞的昆虫,虽然都用青花画出,不同的物类,不同的部位显色都不相同。墨分五色,轻倩淡雅,超越唐代青花发明以来时代的水平。

第三,釉上彩水平明显提高。同样一种颜色,由于科学知识的提高和技术的积累,都配许多层次的颜色,如用得最多的绿色,有透明艳丽的翠绿,有略微发黄的嫩绿,有深沉苍郁的老绿等。又如矾红,明朝嘉靖万历最优秀的是枣皮红,康熙五彩中有枣皮红,还有淡红,红中透黄的鲜红,有深沉发暗的褐红等,而且在使用中每一种红都可以描绘出不同的色阶,灵活使用,收到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第四,绘画风格时代性很强。在中国画方面,经过明末清初绘画风格的转换,到康熙时形成新的风格。康熙时涌现的画家很多,其中最有影响里的画家是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和恽格,简称“四王吴恽”。他们作的画在北京,在以皇帝为首的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士大夫人中间受到广泛的欢迎。康熙青花五彩瓷器上所绘内容,包括花鸟、山水、村舍等自然景观、人物故事画等内容,明显受到“四王吴恽”的影响。花鸟画的风格特别接近恽格(恽南田)花鸟画的风格,突出的特点是笔墨轻快,色彩细腻柔美,画面讲究光润明洁。“四王吴恽”是清初,特别是康熙时代绘画艺术的代表,所以康熙青花五彩瓷器上绘画艺术就是时代性的一个表现。

清代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这是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代表春季的三只杯。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这是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代表夏季的三只杯。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这是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代表秋季的三只杯。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这是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代表冬季的三只杯。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十二月花卉杯又叫作“十二月令花神杯”。清代康熙朝中,景德镇御厂制作过“十二月令花神杯”(简称“十二花神杯”),整套十二件,分别以水仙、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莲、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和梅花为主题,每件除绘制月令花卉(又称“花神”)外,还书写与其相关的题诗,落“赏”字篆印,构成诗书画一体的官窑瓷艺术品。十二花神杯一花一月,并配以相应诗文装饰,素来被视为康熙朝官窑瓷器之名品。

青花五彩花神杯是康熙年间十二月令花神杯的重要装饰品种。青花五彩一般以红、黄、绿、褐、紫等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相结合,釉上釉下争奇斗艳。其与斗彩的区别在于青花五彩的纹饰没有斗彩的青花轮廓线,而只是根据纹饰设色的需要将需用青花表现的部位先画出来,烧成后再补绘五彩图案。

清代康熙五彩云龙纹大碗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还是这只清代康熙五彩云龙纹大碗,不过,照片的焦点在碗的内侧。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康熙五彩是清代彩瓷中的名品,享有极高的声誉,素有“康彩恢奇”、“康熙彩硬”之品评,与后来具有柔和感的粉彩迥然不同。由于五彩采用单线平涂法施彩,彩料浓艳深厚,透澈莹亮,彩烧温度较粉彩略高,画面给人以艳丽、坚硬的感觉,因而又有“硬彩”之称。康熙以后,随着粉彩瓷器的盛行,五彩瓷器少有生产,且康熙五彩往往被作为摹古的对象,故康熙五彩又被称作“古彩”。清末寂园叟《陶雅》曰:“康窑彩画,往往官窑不如客货,亦一奇也。官窑力求工细,下笔不肯苟率,自奇所长。客货信手挥洒,老笔纷披,时或有独到之天趣,令人不可方物。”“客货”即民窑烧造的器物。

康熙五彩瓷器造型丰富多样,特别是大件的凤尾尊、棒槌瓶、梅瓶、玉壶春瓶、观音尊、油槌瓶等,均以古朴、凝重、挺劲见长。其装饰题材极为丰赡,且多“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清代康熙五彩双狮纹盘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瓷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实际上就是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康熙时蓝彩烧成后的色调,其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康熙五彩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得娇艳动人。康熙五彩瓷光艳照人,很重要一点是在烧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流动或损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不足。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鲜艳,光泽明亮。这说明康熙时烧造彩瓷的工艺已十分成熟。

《饮流斋说瓷》记载:“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康熙五彩瓷,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只重色彩而不讲究造型的粗率画风。其施彩较明代均匀,勾勒轮廓所用线条以焦墨为料,笔锋劲挺有力,后用油墨彩料,笔触圆润柔和。“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陶雅》中对康熙民窑五彩瓷器的评价是客观的。康熙民窑五彩器的纹饰,由于不像官窑那样受束缚,题材丰富多样,除了花卉、梅鹊、古装仕女以外,还有戏曲人物等。在描绘各种形象时,勾画的线条简练有力,在乎涂各种彩色后,给人一种明朗感。当后人以雍正粉彩与其比较时,雍正粉彩显得细腻而柔软,康熙五彩则显得劲利而结实,因此被称为“硬彩”,也被称为“古彩”。《陶雅》载:“康窑蓝绿皆浓厚,故曰硬彩。雍窑则浅淡而美观,有粉故也,其无粉者亦羼以他之淡汁,在诸色中推为妙品。

康熙中期的瓷器彩绘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沣源、及“四王”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瓷器装饰方面的内容有一部分贴近社会生活,或警世寓意,或祈福求寿。如康熙三十年之后,朝廷广开科举,弘扬汉文化。瓷器装饰上书写诗文词赋,有“独占鳌头”、“米芾拜石”等内容的画面,便是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另外,五彩器中还有描写战争的场面,如俗称“刀马人”的戏剧故事和清装人物骑射的图案。这与当时康熙帝吸取明亡教训,告诫子孙要发扬骑射的满族传统,倡导习文尚武的政治背景有关。

康熙《五彩水浒人物故事图盘》以《水浒》中三位绿林豪杰为题材,构图疏密得当,三个人物描绘得十分生动,人物表情刻画人微,所有人物采用纤细而劲挺的线条勾勒,彩绘技巧十分精湛。人物脸部不上彩,整个画面用彩沉稳,彩色丰富而不浮躁,其中黑色深浓如墨,蓝色清亮,红色如枣皮,亮而不浮,黄色老成,几种色彩搭配和谐,十分完美,充分体现了康熙五彩的特征,是五彩艺术精品。

康熙五彩由于色彩丰富,红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画面色彩沉稳、热烈而不浮躁是其鲜明特色。康熙五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陶瓷艺术基本要素——造型与装饰方面分析,有几点十分突出。造型方面康熙五彩选择的瓷料精细,拉坯修坯端正细微,一丝不苟,坯体接口不留痕迹,这一点和明代不同;瓷胎是经过精心修坯的,但造型气势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质朴的感觉,这一点与清后期造型过于雕琢、轻薄之风亦不相同。康熙时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器造型都很规矩严谨、古朴端庄,这和原料制备、制坯成型等工艺技巧的纯熟密不可分。

康熙五彩瓷造型品种很多,大的造型所占比例也多,如尊、觚、鱼缸等都超过前代。康熙时造型新颖,许多器物开陶瓷造型之先河,反映了制坯技术的精熟。如观音尊、棒槌瓶、玉兰花觚、葫芦瓶等,造型饱满、挺拔,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装饰方面,康熙五彩的装饰突出了瓷绘艺术的特征,更加强调艺术感觉,少了一些市俗气,多了一些书卷气,或者说更接近了绘画艺术,但又不是模仿绘画,仍保持了鲜明的瓷绘语言。可以说,明清绘画对康熙陶瓷装饰影响是巨大的,在瓷器装饰的构图上吸收了中国画的一些章法,从表现技巧上看,无论是勾线填彩形式的,还是没骨小写意形式的,都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影响。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康熙五彩已打破了前代五彩勾线平涂的模式,并吸收了西洋绘画的透视表现方法,在色彩处理上也注意了深浅、明暗,使画面具有层次感、立体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陶雅》云:“康熙五彩能力最大,纵横变化层出而未穷也。”其“人物衣褶最为生动,树则老千槎芽,花则风枝婀娜”。这些评论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康熙五彩装饰的艺术特征。康熙五彩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独步于中国陶瓷艺术殿堂,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乾隆白釉矾红彩龙纹高足盖碗。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雍正白釉矾红彩番莲纹盘。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雍正白釉矾红彩福寿纹大盘。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康熙矾红彩青花花鸟纹碗。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矾红彩又名“铁红釉”,一种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的低温红釉,色泽略显橙红。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

矾红是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比烧成高温铜红容易得多,虽不及铜红纯正艳丽,但呈色稳定。矾红创烧于明嘉靖间。到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艳丽,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或施于纯色釉器。嘉庆以后,矾红色泽不甚佳,至光绪时才稍有起色。

清代乾隆矾红彩番莲纹甘露瓶。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康熙素三彩暗刻龙纹花蝶碗。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康熙朝青花瓷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欲滴,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同时期的素三彩,亦是名重一时十分珍贵的品种。所谓素三彩,属瓷器低温彩釉品种之一。因以黄、绿、紫、白等彩料为主,不用红彩,故称素三彩。其工艺是在瓷坯上先按预定的图案进行刻划,待坯体干燥后以高温烧成无釉的素瓷,再将作地色的釉浇在涩胎上,待其干燥后,刮下花纹图案中应施其他色彩部分的地釉,然后填上所需的色彩,再一次低温烧成。

最早的素三彩见于明代成化年间,清代康熙年间素三彩最为盛行,它的色彩除了黄、绿、紫外,还增加了当时特有的蓝彩,创造了丰富多样、质朴洁雅的不同品种。尤其是用一种彩色铺陈为地的品种,如黄地、绿地、紫地、米地、黑地、虎皮斑等等,其彩釉以反复交替使用、变幻莫测而颇具匠心。康熙素三彩器物大小不一,大器有凤尾尊、观音尊、瓶、棒槌瓶、大罐及人物塑像等,其中有的大器高一米以上;小器则有杯、盂、碗等等。康熙素三彩中,以黑地素三彩最为名贵。制作时,先在器上施以绿釉,覆施黑釉,即为黑色地再以泛紫的深黑笔道勾描花卉、禽鸟、荷莲等图案,填绘黄、绿、紫、白等多色。由于康熙黑地素三彩仅限于宫廷御用品,主要作祭奠祀礼之用,加之工序复杂、成本极高,康熙黑地素三彩器物尤其是大件作品,存世非常稀少。

目前,康熙黑地素三彩的大件完整器物,国内罕有,即便是国家一些大博物馆,也难觅其踪。有些已于早年流散于欧、美一些国家,如法国巴黎罗浮宫就陈列有我国康熙黑地三彩大花觚、大罐、观音尊等,连一些残破之器和清末仿品,也为法国人所好并大量收集无遗。据陶瓷鉴定大师耿宝昌先生回忆,上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曾下文在全国各地征集搜寻素三彩器物,但所获甚微。故有古书记载曰:“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者谓之素三彩,以黑地为贵。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据琉璃厂的老人回忆,真品康熙素三彩大件,在民国时期就难觅其踪,尤其是康熙黑地素三彩,即便是一件残口的大瓶,当时就可值一万大洋,足见康熙素三彩之贵重。近年在各大拍卖会上,康熙黑地素三彩天球瓶属中小件作品,拍卖价都超过百万元,大件未见上拍先例。

时下传世品中的素三彩器,尤其是黑地素三彩器,多为光绪及民国仿品。仿品中还有以康熙原胎旧器剥去釉面,后挂墨彩地或其他种色地的仿作,但这些仿品和后加彩器物,与真品相去甚远。而康熙素三彩器物所用彩料,为明末所遗土矿颜料,极为稀有。近年曾见一些收藏类刊物刊载介绍几件“康熙黑地三彩”器皿,还写了长文介绍是“康熙民窑黑地素三彩”云云,实际上皆为民国之作。且不说康熙黑地素三彩皆为宫廷御用器,此品种当朝并无民窑,就以所载图片直观,无论画风、色彩、器型等也绝无康熙素三彩之特征,一眼可断为民国仿品。其仿品器物,胎体与真品比较,胎粗质松,胎釉结合松弛,运笔纹饰板滞无力,或多轮廓粗放;其彩亦远不如真品洁净坚硬,如后挂彩蜜蜡黄质粗色浅,鹅黄则色浅微青,且多含粉质;紫、绿彩灰暗,厚腻不匀,白地子上更无年久形成的自然彩晕 有“彩晕”也只是釉彩油渗汁),仿品器物底足折角不硬,呈浑圆形,或过分规整、粗涩,旋纹痕不明显。

清代康熙黄地素三彩双龙纹大盘.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康熙黄地素三彩双龙纹大盘细部纹饰。

600万,8000万,3个亿,就是不卖,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素三彩属瓷器低温彩釉品种之一,因彩绘以黄、绿、紫、白等彩料为主,色彩素雅别致,故称素三彩。清代康熙年间烧制的素三彩享誉最高,它的色彩除了黄、绿、紫之外,还增加了当时特有的蓝彩,格调素净典雅,尤其精美的是用一种色彩为底色的品种,如黄地、绿地、紫地、米地、黑地、虎皮斑等等。其工艺最常见的有三种:一是在色釉地上彩绘,再在彩绘的纹样处局部罩“雪白”(一种低温透明釉,俗称“密林油”),然后回炉烧成。二是在色地或白地上填绘素三彩,施低温透明釉,再回炉。三是在涩胎上施低温透明釉,然后勾线填彩,再一次低温烧成。素三彩器物大小不一,大器有凤尾尊、观音尊、瓶、棒槌瓶、大罐及人物塑像等,其中有的大器高一米以上,小器则有杯、盘、碗等。

康熙素三彩是名重一时的珍贵瓷种,在器物的造型、装饰技法、图案纹样、色彩种类等方面都获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其中尤以黑地素三彩最为名贵,特别是大件黑地素三彩作品,存世非常稀少。

时下传世品中的素三彩器,尤其是黑地素三彩器,多为光绪及民国仿品,但这些仿品或后加彩器物,与真品相去甚远。那么康熙素三彩又有哪些特征呢?

其一、康熙素三彩是在明代素三彩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的名贵品种,康熙本朝的素三彩器物,多为宫廷御用,故工艺十分规整、精致、大气。所见康熙素三彩器物大多数无款,但康熙中晚期亦有落“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的。

其二、真品康熙素三彩器物之彩料均为明末所遗矿彩,亦称“古彩”“硬彩”,其质地静穆柔和、珠艳明晰,玻璃质感强,有“紧披感”。其绿彩清澈若湖水,黑彩坚硬如生漆,光可鉴影,后世仿品绝难类比。其三、康熙素三彩器历经三百余年,保存至今,在彩料之间可见五光十色的“蛤蜊光”,在无彩的底足白釉处亦可见此状,这是仿品所见不到的。

其四、康熙素三彩器物具有常见康熙瓷器的“硬青釉”“糯米胎”,以及内圈足有明显旋纹痕等其他它特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