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商業本質到利益交換,如何最大程度規避直接商業競爭?

前一段時間,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口碑發佈了《2018生活消費趨勢報告》,此報告基於口碑、餓了麼等平臺數據,全方位洞悉國民生活消費最新趨勢。

隨著消費人群主體的改變到消費理念的轉變,國內生活消費趨勢出現較多新變化,從過去一年綜合多款生活消費APP的數據,報告指出了2017年的消費習慣,也為2018年的一些商業趨勢做了鋪墊。

其中指出的趨勢分別是:由獨立樂活主義、懶系生活法引發的一人食、方便食品(包括方便火鍋)、外賣等消費;由油膩中年男、少年養生派主導的運動、輕食主義;人們越來越孤傲的同時又追逐情感而推升了寵物經濟,由此衍生了在門店放萌寵來獲客;網紅美食,不過現在網紅貌似成了一新貶義詞。

過去的消費習慣主導了市場的經濟,理所當然地也在推動當今的消費趨勢,2017年已經過去,口碑用數據表明了2018年將延續2017年的消費趨勢,其中,如果商家能提前洞悉消費趨勢、把握顧客需求,新的贏家將再次誕生。

筷玩思維(ID:kwthink)認為,所謂的消費趨勢和顧客需求都是商業的本質,它是商客之間利益共贏的交換,用商家付出產品來讓消費者從中各取其需來推動商業活動的持續。

因此,作為商家,一切要考慮的核心就是找到願意交換的顧客,並滿足他們的利益,即“需求”。

商業的本質是交換,但所謂的交換不僅僅是付出和給予

一般情況下,商客雙方的思考應該是這樣的:

商家思維:產品(賣什麼)、利潤(賺多少錢)、商業模式(怎麼賣)、顧客群體(誰來買)

顧客思維:產品(吃什麼)、價格(多少錢)、價值(貴不貴)、需求(想不想買)、購買路徑(去哪兒買)、服務(能否愉快地買)

商業本質到利益交換,如何最大程度規避直接商業競爭?

看起來好像是這麼一回事,但並沒這麼簡單,我們用一個案例來解釋。

商業競爭比較殘酷的地方除了美食街、商業中心外,還有不被管理的違建小吃、夜市小攤等區域。

以最初級的餐飲市場為例,某商業樓附近的街口有一處不被管理的小街,此地位於諸多上班族和小區居民的必經之路。某天,一輛賣煎餅的早餐車A出現了,一份煎餅5元,次日,排隊的長龍就開始了,初期時所有的流量入口都被A一家獨佔。

然而不出三天,又出現了兩個新的小攤販,分別是賣包子的B和又來一家賣煎餅的C,由於人流還較多,三家小攤客流也算均勻,但最開始的第一家煎餅車A的人流明顯被分走一部分。

在三個小攤販眼裡,他們的關係比較微妙,第一家賣煎餅的A最早進入這個街區,他把自己當成老大,對於後來者的B和C,因品類不同,賣包子的B屬於湊熱鬧,而C和A一樣是賣煎餅,價格也都是5元,這時候,兩家位置處於一頭一尾,人流各分一半。

沒過多久,又新來了一家賣豆漿的D,這時候,賣包子的B一看,豆漿產品容易複製,且有市場需求剛好也能配包子銷售,所以,他隔天也和D一樣推出了豆漿單品。

由此一來,B這後來一招搶了D不少客流,這時候,D明顯生氣了。

那麼,是否要開啟價格競爭?不,D覺得太愚蠢,他經過一番思考後,聯合賣煎餅的A和C商量,他的豆漿原本和包子B一樣賣2元一杯。

在改良後,D推出了小份裝的豆漿,讓A和C搭配煎餅一起賣,顧客只需要加8毛就可以獲得一杯小豆漿。

同時,D答應了A和C兩家,自己將不銷售小份豆漿,他依然賣2元一杯,但在產品上,他做了改良,推出了紅棗豆漿和五穀豆漿,此舉一出,顧客又牢牢被D所控制。

這對於B來說,他要做包子已經很費時間了,如果同樣改良豆漿則時間更不足,另一方面,在D的策劃下,賣煎餅的A、C還有自己,這三方加起來豆漿的銷量翻了4倍,且買煎餅的顧客滿意度也增加了。

多方結合之下,導致B的豆漿銷量一落千丈,同時,隨著ACD三人的消費升級,客單價和購買價值提升了,兩家煎餅店的銷量也略微上升,這一風向必然導致B的包子銷量也開始不如意。

在此案例中的四個角色ABCD,各位餐飲老闆朋友,你更願意成為第一個踏入市場的A還是力挽狂瀾的D?

商業本質到利益交換,如何最大程度規避直接商業競爭?

實際上,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我們更容易見到的是跟風的C和思考不足的B。

回到上文的商家思維和顧客思維的思考,兩者結合起來,我們能看到其中的思考是產品對產品、利潤對價格、商業模式對購買價值,而最後顧客群體層面則演變出需求、購買路徑和服務。

由此我們看出,商業的本質是利益的交換,但商業本質引發的商業行為不僅僅只是付出和給予這麼簡單,它的思考不是從點到線的連接,而是爆炸性的多方關聯。

新的商業守恆定律:商家的複雜=用戶的簡單=競爭的成本

回到商業本質的思考,結合案例,我們來討論下如何洞悉並滿足顧客的消費需求。起初的時候,A在賣煎餅前,整個流量入口都在他的手裡,此處我們將他套上商家和顧客思維。

A的思維:產品(煎餅)、利潤(市場已定好)、商業模式(市場已定好)、顧客群體(路過的人)

顧客思維:吃什麼(只有煎餅)、多少錢(5元)、價值(僅一家沒得選)、需求(想不想買)、購買路徑(去哪兒買)、服務(能否讓我愉快地買)

商業本質到利益交換,如何最大程度規避直接商業競爭?

從中我們看出,單單隻有一個商家進入的時候,只需要考慮賣什麼,賣多少錢即可。這就是商業的本質、利益的交換,用煎餅換取顧客的5元。

而後當B和C殺入的時候,產品從單一的煎餅變成:煎餅A、包子B、煎餅C,這時候,價格和產品分走了原先的人流,但我們看到,包子B是一個新的品類,而煎餅有兩個商家,所以,我們原先以為A和C會發生商業競爭,但是因為顧客群體足夠多,A吃不下所有的顧客,加上顧客數量足夠多,商家B賣的包子與煎餅不同,B夾雜在其中作為一個新的消費補充,所以,三方的商業行為較為穩定,這時的商業競爭可以忽略不計。

那麼,我們推演出一個關於商業本質的思考:如果把品類的消費需求比喻成賽道,那麼當賽道足夠寬廣,則可以容納一定數量的同品類商家,這時候,由於賽道的原因,同品類商家可以處於一個穩定的形態同時不會引發商業競爭。

在發展中,商業行為有一個隨著環境、不可抗力而不斷進化的過程,D作為一個後來者,他要融入這場競爭並獲得利潤,則需要從顧客視角去分析幾個問題,比如:

1)、早餐小吃類大家都在做吃的,現在加入一個新品類會不會飽和?

2)、即使不飽和,後期又來一個E,如果他不懂分析品類需求,會不會導致ABCD四人都失去了利潤?

3)、有沒有一個產品可以是顧客需求同時又是被商家需求的?

幾番思考,D將目光放在了B的包子上,自古早餐包子配豆漿,而這時候D看到了商家B只銷售包子的單品,D認為,如果自己銷售豆漿,則顧客可以買煎餅搭配豆漿、買包子搭配豆漿,或者單買豆漿都可以,所以,D的新產品可以對所有人流通殺。

這便是第二條關於商業本質的思考:當市場飽和或即將飽和時,為了避免商業競爭就需要後來者用新的切入口開啟商業行為,也就是不要看大家都在做什麼而要看大家都不做什麼,再結合自身來決定要不要去做。

商業本質到利益交換,如何最大程度規避直接商業競爭?

好了,D思考清楚後用豆漿切入了市場,起初時,買煎餅的顧客會過來搭配買一杯豆漿,買包子的顧客也會過來搭配買豆漿,甚至有些不想吃早餐的也會考慮買一杯豆漿。

但有趣的是,商業行為除了要考慮產品、價格、品類等問題外,人性也是一個外力因素。

D的產品太容易被複制了,這時候,B想也沒想就同樣推出了豆漿產品,但B這一招對D來說卻是致命的,作為三大流量之一又是老牌加上有包子的產品補充,D的銷量肯定會受影響。

由此看來,之前穩定的商業行為由B產品組合的升級而引發了商業競爭,競爭方是B和D對豆漿產品顧客群的爭奪。

D回到之前的思考,他本意的商業模式是煎餅A+豆漿、包子B+豆漿、煎餅C+豆漿,以及單賣豆漿這四種銷售方式,但這個模式已經被B給打亂了。

D思考,如果不採取價格戰,那就只能從之前的本意出發,將豆漿直接捆綁到A和C那裡,但要讓顧客滿意且讓A、C都接受這個方案,則只能從顧客需求出發,最終D將豆漿分成小份捆綁到A、C的套餐裡,至於要和B做商業競爭,則需要將本來的豆漿進行升級。

結合起來,D為了打贏和B的商業保衛戰,做了幾點改變,將事情分割然後複雜地做,當前端夠複雜,自然顧客購買豆漿的流程也變得更加簡單。

回到案例,B的豆漿賣不下去,在後期他也只能從D的手裡拿貨,這時候,新的商業格局才重新穩定下來。

商業本質到利益交換,如何最大程度規避直接商業競爭?

商家是商業行為的主導,一切出自於本質,但本源卻在顧客手裡

《2018生活消費趨勢報告》預測了新一年的消費趨勢,我們回過頭去思考,萌寵經濟是被商家開發的嗎?方便火鍋、外賣到家是商家為了迎合懶系經濟嗎?

表面上,商家是商業行為的主導,但實際上,商業行為的本源在顧客手裡,忽視了顧客需求,一切商業行為皆不成立,我們用顧客視角重新探索ABCD四人的商業行為之路。

套用魯迅說過的話,路上本來是沒有商家的,走路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商家,當第一家賣煎餅的A出現時,顧客覺得原來還可以在這裡購買煎餅。

為什麼是煎餅?因為現做、料足、新鮮、味重且香氣十足,再加上價格並不貴和市場認知強烈,這便是從顧客出發的第一條商業定律,不是你想賣什麼,而是顧客想買什麼和為什麼在你這買。

顧客太多了,商家僅此一個,看著排隊的長龍,部分趕時間的顧客自然等不起,基於市場有強烈需求,這時候就出現了包子B和煎餅C,混合品類的商業市場,它的好處就是顧客吃膩了煎餅也可以換換口味吃包子。

那為什麼是包子?因為煎餅現做有個等待的時間,出品大概是30秒到1分鐘,而包子不同,它可以即買即出,同時價格相對更便宜。

當市場慢慢演變和發展的時候,顧客需求也隨著飽腹變為搭配飽腹,這時候賣豆漿的D出現了,但隨著包子B也出售豆漿,則打破了D的產品壟斷。

顧客認為,吃一份煎餅5元,在加上豆漿2元,就會略顯消費高且食量過足,而D洞悉了顧客的需求,就推出了8毛的小份豆漿。

為什麼是8毛?因為在顧客認知裡,5元和5.8元是對等的,同時,小份不會有過食的罪惡感,在加上網絡支付的普及,8毛的支付很方便。

為什麼要綁定煎餅A和C銷售?因為縮短了顧客消費路徑,減少了二次消費的思考,只有商家端夠複雜,顧客端才更簡易,這時的競爭成本也更低。

為什麼D要將豆漿升級?因為為了從顧客角度出發將小份豆漿和B的豆漿產生差異化、價值化,同時讓產品複雜化。

由此,我們看出,商業的本質是交換,起初時是從產品到價格的交換,當商業本質演變的行為足夠複雜時,商業本質也會從產品、價格、上升為價值、顧客需求等維度的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