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人民日報:環保執法豈容抹黑

環保執法離不開正當監督,但容不得抹黑。在保護公眾正當監督權利的同時,對造謠、抹黑的行為也要依法嚴懲。

前不久,一幅“為了環保灶臺被貼封條”的照片,通過微信、微博等廣泛傳播,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後來真相大白:西安市臨潼區西泉街道整治散亂汙企業,對生產經營手續不全的企業採取“先停後治”的措施進行治理。於某某和於某經營的企業,均因手續不全、違法生產被查封,生產設備、電閘被貼了封條。8月20日,於某某將原本貼在機器設備上的封條貼到自家灶臺上,用手機拍照發給了於某。於某收到照片後,發送到微信群中。之後,該照片在微信朋友圈中被大量轉發。張某將照片配上批評臨潼區西泉街道環保工作的煽情文字,在新浪微博發佈。

臨潼區西泉街道辦就網上流傳的圖文向公安機關報案後,公安機關很快查明真相。最終,3人因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受到行政處罰。

環境保護需要廣泛的公眾參與,政府環保行政監管執法歡迎社會公眾的監督。在大量的環境監管執法中,確實有執法程序不嚴謹甚至亂作為的現象。對此,法律法規賦予了行政相對人正當的救濟權利:陳述申辯,申請聽證,申請行政複議,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通過政府12345服務熱線、環保12369舉報電話、政府官方網站投訴和舉報;通過打電話、寫信向紀委、監察委反映情況。這些渠道是暢通的,對公眾提出的訴求,政府和有關部門會認真辦理。

環保執法離不開正當監督,但容不得抹黑。抹黑環保執法、傳播相關謠言,擾亂視聽,激化矛盾,會對汙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造成嚴重干擾。在保護公眾正當監督權利的同時,對造謠、抹黑的行為也要依法嚴懲。“灶臺被貼封條”謠言傳播事件再度敲響警鐘: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在互聯網上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傳播不實信息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屬於違法行為,是要負法律責任的。

“為了環保灶臺被貼封條”“因汙染環境油潑面禁止潑油”……對這類稀奇古怪、吸引眼球的“新聞”,我們還是應擦亮眼睛,在信以為真或點擊發送鍵之前,在心裡多打幾個問號。在網絡世界裡,往往“有圖未必有真相”。在人為刻意製造的假象面前,那幾乎亂真的“圖”就是騙人的道具。不信謠、不傳謠,堅決抵制、積極舉報造謠等違法行為,才是客觀理性、負責任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關於環保執法的謠言廣泛流傳,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們對環保“一刀切”行為的擔憂,這提醒環保執法者善用和慎用手中的權力,努力讓環保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戰術,絕不只是對環保違法企業罰款、查封、關停,更不是要大量關掉產生汙染物的實體企業。環保執法者要在堅持鐵腕治汙、鐵面執法的同時,摸清企業的環保需求,提供精心周到的服務,為企業合法生產、達標排放提供幫助。在環保執法的過程中,應當既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也宣傳環保法律法規政策標準,助力企業解決環境問題,推動企業綠色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