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 金庸为什么喜欢卖弄?

看金庸的小说,往往使人觉得,他的知识太渊博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侠客行》中石清与闵柔的登场,两匹马,一匹叫“乌云盖雪”、另一匹叫“墨蹄玉兔”,名字取得好有诗意,而且与马的形象也非常符合。金庸说这是“马譜”中的名字。我不知道有没有真的“马譜”,就算有,金庸也不可能为了写玄素庄夫妻的登场就在案头摆一本《马譜》吧?

再看《天龙八部》中段誉在“曼陀山庄”中讲的一套“茶花经”,好像也是中规中矩,言出有据:

只听得王夫人:“小茶,这四盆‘满月’山茶得来不易,需得好好照料。”那叫做小茶的婢女应道:“是!”段誉听她这句话太也外行,嘿的一声冷笑。王夫人又道:“湖中风大,这四盆花在船舱里放了几天,不见日光,快拿到日头里晒晒,多上些肥料。”小茶又应道:“是!”段誉再也忍耐不住,放声大笑。

王夫人听他笑得古怪,问道:“你笑什么?”段誉道:“我笑你不懂山茶,偏偏要种山茶。如此佳品竟落在你的手中,当真是焚琴煮鹤,大煞风景之至。可惜,可惜,好生令人心痛。”王夫人怒道......“本庄名叫曼陀山庄,庄里庄外都是曼陀罗花,你瞧长得何等茂盛烂漫?怎说我不懂山茶?”段誉微笑道:“庸脂俗粉,自然粗生粗长。这四盆白茶却是倾城之色,你这外行人要是能种得好,我就不姓段。”

............

段誉道:“王夫人,你说这四本白茶都叫作‘满月’,压根儿就错了。你连花也不识,怎说得上懂花?其中一本叫作‘红妆素裹’,一本叫作‘抓破美人脸’。”

这种茶花理论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书本记载,还是金庸杜撰的。但是他讲的头头是道,不由人不信。

金庸为什么喜欢卖弄?

(段誉)指着楼前一株五色斑斓的茶花,说道:“这一株,想来你是当作至宝了,嗯,这花旁的玉栏杆,乃是真正的和阗美玉(现在大陆一般写成和田美玉,不知‘和阗美玉’是不是港台的习惯用法还是此处是错别字),很美,很美。”他啧啧称赏花旁的栏杆(书上印的是“栏干”,不知是否可以当做通假字用),于花朵本身却不置一词,就如品评旁人书法,一味称赞墨色乌黑、纸张名贵一般。

段誉说这种茶花叫“落第秀才”,一共是17种颜色。大理有一种极品茶花叫“十八学士”,一株上共开十八朵花,朵朵颜色不同,红的就是全红,紫的就是全紫,绝无半分混杂。而且十八朵花形状朵朵不同,各有各的妙处,开时齐开谢时齐谢。这点我就有点不相信了。为什么?因为茶花自然生长,它要开多少朵应该是随机的,除非人工加以干预,剔除多余的花朵,刚好留18朵。18朵花还好控制,朵朵颜色不同就不容易了。

我没有到过大理,不知道大理的植物园里有没有这种茶花。也可能是我少见多怪,看见骆驼说马背肿吧?我总觉得这是金庸杜撰的。如果是金庸杜撰的,那么,他的想象奇丽,也非常人所能。

后面,段誉还介绍了不少茶花名种,有什么“十三太保”、“八仙过海”、“风尘三侠”......

段誉又道:“‘八仙过海’中必须有深紫和淡红色的花各一朵,那是铁拐李和何仙姑,要是少了这两种颜色,虽然八花异色,也不能算‘八仙过海’,那叫作‘八宝妆’,也算是名种,但比‘八仙过海’差了一级。”

段誉解释“风尘三侠”也有正品和副品之分:凡是正品,三朵花中必须紫色者最大,那是虬髯客,白色者次之,那是李靖,红色者最娇艳而最小,那是红拂女。

金庸为什么喜欢卖弄?

无怪乎有人说金庸喜欢卖弄啦,光是花的一个品种茶花就可以讲出这么多道道:以花喻人,以花喻神仙传说,以花喻历史人物 ,偏偏又若合符节,形似、神似。

金庸给我们上茶花课,可没有到此打止,他还借段誉之口给我们讲更有趣的。

段誉指着那株五色茶花道:“这一种茶花,论颜色,比十八学士少了一色,偏又是驳而不纯,开起来或迟或早,花朵又有大有小。它处处东施效颦,学那十八学士,那不是个半瓶醋的酸丁么?因此我们叫它作‘落第秀才’。”......

王夫人要段誉解释那四盆白茶的名称,段誉道:“那本大白花而微有隐隐黑斑的,才叫做‘满月’,那些黑斑,便是月中的桂枝。那本白瓣上有两个橄榄核儿黑斑的,却叫作‘眼儿媚’。”王夫人喜道:“这名字取得好。”

段誉又道:“白瓣而洒红斑的,叫作‘红妆素裹’。白瓣而有一抹绿晕、一丝红条的,叫作‘抓破美人脸’,但如红丝多了,却又不是‘抓破美人脸’了,那叫作‘倚栏娇’。夫人请想,凡是美人,自当娴静温雅,脸上偶尔抓破一条血丝,总不会自己梳妆时粗鲁弄损,也不会给人抓破,只有调弄鹦鹉之时,给鸟儿抓破一条血丝,却也是情理之常。因此花瓣這抹绿晕,是非有不可的,那就是绿毛鹦哥。倘若满脸都抓破了,这美人老是和人打架,还有什么美之可言?”

上面只是金庸卖弄茶花知识。卖弄诗词、对联知识,金庸也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劲。

黄蓉在铁掌峰被“铁掌水上漂”裘千仞铁砂掌所伤,危在旦夕。郭靖一路细心照料,要护送她到桃源求救。“南帝”段皇爷因避祸隐居在桃源一处极其险要的地方(笔者居住桃源,桃源可没有与金庸先生描写相似的地方)。段皇爷手下有渔樵耕读四大护卫,个个武功不凡,忠心耿耿。黄蓉设计骗过渔樵耕三位护卫后,第四位是饱读诗书的辛未状元朱子柳。黄蓉妙对朱子柳,读来妙趣横生。

金庸为什么喜欢卖弄?

黄蓉先从朱子柳出的诗迷中猜出朱子柳的身份是辛未状元。然后与朱子柳唇枪舌剑,在对联上占尽上风。

朱子柳出了一个上联:“风摆棕榈,千手佛摇折叠扇。”这上联既是即景,又隐然自抬身份。

黄蓉想如果单以事物相对,未擅胜场。因此她对了下联:“霜凋荷叶,独脚鬼戴逍遥巾”语带双关,既即景,又嘲讽“戴逍遥巾”的书生朱子柳是“独脚鬼”,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朱子柳想出一个绝对,让黄蓉知难而退,他出的上联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这个对联的难度有点大,“琴瑟琵琶”上面是八个王字,所以说是八大王一般头面。

黄蓉故作为难,好像在冥思苦想,在吊朱子柳的胃口。

黄蓉笑道:“若说要对此对,却有何难?只是适才一联已得罪了大叔,现在这一联是一口气要得罪渔樵耕读四位,是以说不出口。”那书生不信,心道:“你能对出已是千难万难,岂能同时又嘲讽我师兄弟四人?”说道:“但求对得工整,取笑又有何妨?”黄蓉笑道:“既然如此,我告罪在先,这下联是:‘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或许这些对联不一定是金庸自己对出来的,但是,他能够将这些对联运用的自己的小说中,即使是借用的,至少在自己学识的库存中早已存在,在用的时候,只要信手拈来就行了。

要说这是卖弄也可以,但是,卖弄者必须自己肚子里有货,才卖弄得出来。就像知识渊博的教书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当然更受学生欢迎。

金庸为什么喜欢卖弄?

金庸武侠小说共14部,总字数1079万多。故事没有雷同的,人物性格也各不相同,即使对小人物的刻画也是栩栩如生:比如,天龙八部中的包不同,见人就喜欢抬杠,别人说什么他总是“非也、非也”的加以否认。但他的说话也非常风趣:燕子坞慕容复的部下风波恶是出了名的爱打架,在杏子林中,他与丐帮中的一个长臂老者打架,长臂老者练成了极高明的“通臂拳”功夫,他一拳击向风波恶的面门,风波恶不及躲闪,百忙中张口就咬。

包不同一本正经的道:“风四弟,你这招‘吕洞宾咬狗’名不虚传,果然已练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不枉你十载寒暑的苦练之功,咬死了一千八百条白狗、黑狗、花狗,方有今日的修为造诣。”

这就是“在大师的著作中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每一个人在他扮演的角色中都是主角”,这当然适合金庸的武侠小说。

庄子的《逍遥游》有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金庸武侠小说之舟不可谓不大,要负起这大舟的水应该有多大呢?够浮起这大舟的上就是金庸的学识积累、生活积累,加上高明的讲故事能力,这些就构成了金庸可以卖弄的基础。别人认为他是卖弄,其实,他只是信手拈来而已。

金庸为什么喜欢卖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