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来自于生活和生理的压抑如何去规避和释放?

人的一些无形的心理锁链,比如“自卑”、“胆小”、“腼腆”等,往往起因于来自生活、来自生理的压抑。小时候缺少了爱的温暖,生活时常不如意,有些生理缺陷。这些长期的压抑,都会导致心理的病态。另外,心理学上还认为,人许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冲动也是来自于压抑感。压抑使许多不满郁积于心,使渴望得不到满足,导致一种强烈的心灵摧残。弗洛伊德就认为,现代人的痛苦、心态的扭曲都是由于本能冲动受到过多的压抑。压抑感可以说是导致心理病态的罪魁祸首。

一、压抑是心理病态的罪魁祸首

精神压力是在本人毫无察觉之中由日常生活中的刺激、压抑所积蓄起来,当它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导致歇斯底里症的暴发,引起心态的不平衡。

正如一只气球,慢慢的打气,逐渐地膨胀,最终导致无法承受而爆炸。婚姻也是如此,很少婚姻的破裂是因为一件突发的大事而造成。往往是平常生活上的琐碎小事,双方彼此的摩擦、不满,日积月累,最后一件突然的事故成为导火索,引发家庭的破裂。同样,精神病患者,也绝不是因为一件事的刺激而造成。往往是平时生活中的小刺激,日积月累,最终招至精神分裂。我们常说的,老实人要么不发脾气,一发脾气,就如火山爆发,也是这个道理。

压抑既然是生活中的小事日积月累所造成,那么克服压抑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将平时生活中的不满、压抑,即时发泄出去。

著名作家冯骥才去美国访问期间,专程去拜访一位美国友人。去到他家,冯骥才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这位友人的妆台上,放着一块红色的砖。冯骥才心想:这块砖说是装饰品吧,又不好看;说是古董吧,又是新的。

正在冯骥才捉摸不透时,那位美国友人谈起他们市长竞选时许下许多空洞的诺言,越说越气,抓起那块砖就用力向墙上的大玻璃镜扔去。冯骥才一见,吓得赶紧躲避。但那块砖撞到玻璃镜后,却又没事地反弹到地上,跳了几下后,就停止了。玻璃镜竟然丝毫无损。冯骥才好奇地走过去,拾起那砖一看,却发现原来只是一块海绵做成了砖的样子。

这种“砖”在美国称之为“成人玩具”,帮助成人发泄愤怒,又不造成伤害。

国外还有一种“出气”公司,专门利用让人发泄压抑来赚钱。你有什么不满,有什么压抑,都可以花钱去这间公司,找人倾谈也可以,要砸要打物品也可以。公司专门有间房,里面陈设了各种供顾客发泄压抑的物品,你摔打完了之后,再照单付账。

让人发泄压抑,已成了国外的赚钱手段。要保持心理的健康,就不能让压抑郁积在心里,天长日久,终将无法控制。

曾经有位学员给我讲了他对发泄压抑的感受:

我们单位连我一起共有四位司机,其他三位司机都开小车,独派我开大巴,每天接送公司员工,上班早,下班迟,我对此很不满,但一直闷在心里。

过了一段时间,经理又规定:大车不许开回家,要停放在公司里面。这明明是冲着我来的,我更不满了,但我仍憋在心里。

这天经理决定给司机配BB机,其他三位司机都配了,但唯独不配给我,说开大车不用BB机。

这下我终于忍不住了,和经理大吵了一场,在众人面前非常出气地痛骂了他一顿。事情发生后,经理怒不可遏,声言不将我炒鱿鱼,誓不罢休。这下我可完了,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又当面赔礼道歉、写检讨,在大会上宣读,我出尽了丑,让经理在众人面前挽回了面子,还扣发了全月奖金,他才善罢甘休。

我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不能好好跟经理谈呢?就是因为平常对经理的不满没有即时发泄出去,日积月累,最终导致了自己头脑不冷静。如果我平时能将对经理的不满,在家人面前,在朋友面前发泄出来,我心里一定会好受得多,也不至于最后控制不住自己,造成这样的后果。

有不满要即时发泄出去,这样才能保持心态的平衡,增强控制力。现在,每当我对领导有不满,受了领导的窝囊气,我就找几个要好的朋友,在他们面前将领导臭骂一通。这绝不是阿Q精神,这样做过之后,会觉得心情舒畅好多,再遇到类似问题我也能控制自己,不至于做出傻事。

常常有些妻子抱怨丈夫,对外面的人好,对家里的人凶。这种现象常发生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丈夫身上。这类丈夫在外面要表现得道貌岸然,温文有礼,各种压抑、不满要深埋心里。回到家里,假面具不用了,突然而来的松弛感,使他们在外面忍受的各种压抑、不满,很容易就在家里发泄出来。作为朋友和家人,出于关怀爱护的目的,就要适当接受他发泄压抑的行为。

要正当地发泄压抑感,可以遵遁以下几个方法:

a.不顺利时,可以“自言自语”,进行自我安慰。

b.在要好朋友面前讲出来。

c.用写信、写日记的方式,尽量将原因写出来。

二、不要因为发泄自己的压抑而伤害别人

有压抑就要即时发泄,但有个前提,要尊重别人,不要因为你的发泄,而伤害别人。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不要“踢猫”。

什么叫不要“踢猫”?就是不要对无辜者发泄你的攻击性。这条规则起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公司经理有天正在气头上,恰好办公室主任来请示工作,他就满面怒容地将办公室主任斥责了一番。办公室主任莫名其妙地被经理斥责了,正在火头上,秘书这时又来汇报工作,办公室主任就怒气冲冲地将秘书训了一顿。秘书无缘无故地被主任训了,心中愤愤不平,出到门口,发现她男朋友来接她,劈头盖脸就将他骂了个饱。她男朋友高兴而来,扫兴而去,走到街上,怒火难耐,遇到一只猫,就一脚踢过去……

这是何苦呢?为什么经理生了气,要转到主任身上,主任又转到秘书,而秘书又转给她男朋友,她男朋友呢?就只得去踢猫。何不经理直接走到街上去踢猫一脚呢?

我读高中的时候,有次数学老师与他夫人吵嘴。我们做学生的又想看,又怕看,躲得远远地偷看。到下午上数学课时,我和一位同学讲了几句话,结果就被数学老师气冲冲地点到前面站了一节课。要在平时,至多也只是提醒一下就罢了,不会处罚得这么重。以后只要上数学课,看到数学老师板着面孔进来,我们就会在下面小声地说:“大家小心,今天老师又被老婆骂了。”

对无辜者发泄攻击,是一种品德低下的行为,发泄了自己的压抑,却又给别人增添了压抑。

“踢猫”现象还可以引申到家庭争吵中。意大利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我们单位的年轻人都喜欢聚集在一起看球,这样更热闹。有位同事,他夫人每天早上要五点起床去上班,可足球赛转播都在半夜进行,看完球后,常常已是凌晨二三点,他每次回家,都影响夫人休息,有天夫人对他说:“你今天再去看球,我就把家门锁上,不让你回家!”

这天晚上他本来也不准备看球,但与我们一聊兴致又上来了,终于还是看完了比赛。回家时,他夫人也真的将门锁上。他敲了一阵,没人应。气起来,就一脚将门踢开,铺张凉席就地而睡。到了五点钟他夫人起床,报复性地将家里所有能开的东西全都打开。电灯也打开,电视也打开,音响也打开,电风扇也打开,吵得他无法入睡,在愤怒之余,他一拳向边上的鸿运扇打去……

下午我邀他出外踢球,发现他还在睡觉,而且手上缠着绷带,就问他缘故。他一五一十地告诉我,我听后笑着对他说:“何苦呢?风扇打烂了,还不是要去买。”他说:“出出气就行了。”

夫妻吵架不过夜,没几天他又高高兴兴地同夫人去东门买风扇。我在一边调侃地说:“这次一定要买个铁的,打不烂的。”

吵嘴,要借助于摔打物品来发泄愤怒,既说明你无能,也反映出你没涵养。这是心理不正常的表现。

我记得一场话剧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两人吵得正凶时,男的抓起桌上一把筷子就往地上扔。女的一看,你扔我不会扔吗?抓起桌上的保温瓶准备往地上摔。男的一见,赶紧变愤怒为幽默:“别摔,别摔,摔坏了,我们还要去买的。”女的说:“那你为什么摔呢?”男的回答:“你没见我摔的是筷子吗?筷子是摔不烂的。”

这种方式多好呵!既幽默,缓解两人关系,又没有为出一时之气,而让经济受损。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有压抑了,要借助于摔打物品来发泄,不也正是一种“踢猫”行为吗?

三、增强律己力

我崇尚奔放、无羁、自由自在,所以我谈了要解除心理枷锁,要消除压抑感,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快乐无比,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但事物都是辩证的,过分严格地律己,会使自己丧失人生享受,导致压抑,引起心态的扭曲。而过分的放荡不羁,却又会使人流入只为冲动所控制,没有理性思考。

人的思想往往与行动有着很大的距离,思想上考虑成熟的东西有时却无法转化为行动;我们的情感也往往与理智不能和谐,理智上认为正确的,但情感却执拗地与它相抵触。要解决这种矛盾,就要增强律己力,也就是要善用思想来左右行动,善用理智来控制情感。

心理学家说要获得成功,就要先获得自由。他们指的这种自由,是一种心灵与行动的自由。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又想去做的事,就一定敢去做,而不被一些无形的枷锁控制,明知正确,却无法行动。但这种自由,绝不是为本性、为一种原始的冲动所支配的自由,那种自由是低级的,那类人也是奴隶,内在冲动的奴隶。那类人不能行动,只能反应。

实际上,能“戒”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比如抽烟上瘾,烟瘾,此时就是你的镣铐,不抽不行,你被烟瘾所控制,不得自由。只有戒掉了烟,你才砸烂了镣铐,挣脱了控制,达到了真正的随心所欲,做了自由自在的自己。

律己力还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动物不会考虑长远利益,只要有诱饵,就容易上当。只有人才能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衡量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能律己,也就意味着能理性思维,对各种情况都能冷静考虑,是非轻重的衡量有依循标准,不致利令智昏,误了大局。律己力正是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不要做内在冲动的奴隶,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控制自己的内在冲动。能律己,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能律己,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律己才是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来自于生活和生理的压抑如何去规避和释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