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安徽:濉溪縣“四帶一自”帶出一片新天地

一朵朵蓮蓬迎風搖曳、一串串葡萄等待採摘、一簇簇丹參蓬勃生長……走進濉溪縣各個產業扶貧基地,到處呈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濉溪縣大力推廣“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按照“帶出更大規模、帶出更高質量、帶出更好效益、帶出更緊密機制”的“四更”要求,增強園區帶動能力,加快形成一村一品,加快了貧困戶穩定脫貧步伐。

盛夏時節,走進鐵佛鎮20餘畝荷花競相開放,荷花池內養殖的100萬尾泥鰍在水底自由翻滾著,這是位於鐵佛鎮劉樓村的特色種養業扶貧,總投資30萬,採取貧困村+貧困戶的模式進行經營。年利潤30萬元左右,其中純收入的30%用於全村貧困戶,純收入的70%作為貧困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實現集體經濟“零”突破。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葉紅建說:“劉樓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扶貧工作對來到後通過深入全村調研產業發展,詳細瞭解村情,全面摸清貧困原因,與貧困群眾共商脫貧對策,制定增收措施,組織黨員致富帶頭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流轉閒置土地,集中發展種養業。從發展豆麥單一種植業到無籽西瓜、甘蔗、大棚蔬菜、養雞場等多種種養業,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無獨有偶,在五溝鎮北湖南新村生態農業觀光園內種植的百餘畝葡萄眼下正喜獲豐收。正在園內幫忙採摘葡萄的貧困戶劉雲、劉俠、李興英紛紛表示,自從家門口建了這個產業園,就一直在裡面幫忙幹活,一個月一千多塊,不誤照看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吃穿不愁,手頭還能有些餘錢。據悉,該產業園總投資260餘萬元,選用栽植具有廣闊生產前景的陽光玫瑰、早夏等高產優質葡萄新品種,畝產葡萄1500公斤左右,畝產值20000元以上。園區吸納20餘名貧困人口進園務工,人均年獲務工收入1.3萬元以上。

同樣,位於臨渙鎮臨南村丹參中藥材種植扶貧基地,20多名村民正在田間除草,其中貧困人口就有8名,他們管理這個種植基地每月收入都在1000元左右。今年,該村流轉土地80畝作試點,引進丹參種植項目,計劃用2年的時間打造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特色養生、觀光、生態扶貧產業園,預計年畝產效益6000元以上,淨利潤每畝2200元左右,可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17.6萬元,每年還將拿出8.8萬元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收益分紅,並帶動村內有勞動能力和建檔立卡貧困戶80多人就業。

濉溪縣還著力於打造種養殖一體的綜合型產業扶貧基地,實現一園多用。在百善鎮葉劉湖村北,近200畝的扶貧產業園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建成後的園區將以秀珍菇、瓜果、溫室蔬菜大棚、集中養兔等為主導產業,分4個功能區:瓜果蔬菜種植區佔地面積50畝,集中供養區佔地面積2000多平方,採取集中養殖,分戶管理的模式,年出欄家兔2萬隻以上,秀珍菇種植區佔地面積20畝。園區解決了本村38戶146人就業難的問題,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餘元;通過勞務合作方式帶動周邊人員130人,其中貧困戶31人,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左右。

像鐵佛、五溝、臨渙、百善這樣通過“園區(基地)+企業+合作社+能人大戶+農戶”,加快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的模式,目前在濉溪已經全面推開,“一村一品”及鎮扶貧產業園項目通過務工就業、土地流轉、收益分紅等方式,持續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增收。一批善於經營、敢闖能幹的農村能人切實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帶動貧困戶參與到生產經營當中,讓他們共享產業扶貧帶來的發展成果。目前,濉溪縣累計投入11394萬元,建成產業扶貧園區67個,29個龍頭企業、76家合作社、141名能人大戶參與脫貧攻堅,帶動11279戶貧困戶穩定收益,貧困戶人均增收1300元。2018年該縣投入2000萬用於特色種養業發展,其中鼓勵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業獎補資金758萬,充分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增強自我脫貧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