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4 “七月流火”:實際原非“熱辣辣”,而應讓你感覺“涼颼颼”!

“七月流火”:實際原非“熱辣辣”,而應讓你感覺“涼颼颼”!

“七月流火”太“流行

“七月流火,這天熱的可夠人受了!”

“七月流火,這麼大熱的天,很容易中暑的!”

……

你有沒有聽到或在別人文章裡讀到類似的話?有沒有覺得這“七月流火”就是說天氣很熱呢?再趕上自己正酷熱難耐,立馬產生共鳴:可不是嘛!——估計十有八九會有同感。

再來看幾個實例:

1.2005年7月12日,有人到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校長在致歡迎詞時說:“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

2.2006年7月10日,《夏季市場被世界盃攪火了?攪慘了?》(《市場報》)一文中提到:“七月流火,高溫引爆了今年的夏日經濟”。

3.2006年7月18日,《清涼聖境文殊界》(《京華時報》)一文中提到:“哪怕外界七月流火,山裡卻依然是‘山中無甲子,寒暑不知年’的清涼世界”。

這三個地方(一次致辭兩篇文章)都用到了“七月流火”,給人感覺沒什麼問題,而且用得很好。

“七月流火”:實際原非“熱辣辣”,而應讓你感覺“涼颼颼”!

“七月流火”:實際原非“熱辣辣”,而應讓你感覺“涼颼颼”!

揭開“七月流火”之“流”真面目

其實,這個“七月流火”原來並不是說七月的天很熱,恰恰相反,它本來是說天氣逐漸轉涼的!

“七月流火”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詩經》。裡面有首詩就叫《七月》。首句就是“七月流火”。但這首詩並不是寫七月的熱,而是寫七月天氣轉涼。可千百年來,這“七月流火”不斷演變,到如今成了人們印象中陽曆七月天熱的流行用語。一到七月,正逢炎夏,驕陽似火,天氣炎熱,空氣中到處流動著火一樣的空氣,人們便很自然地想到這句耳熟卻不能詳的“七月流火”,隨口就能說出來,而且,在很多文章中也隨處可見。有的是官方文章,甚至是一些有名的學者教授也常常將“七月流火”用在文章裡,咋一看頗富文采,僅僅四個字就寫出了天氣的炎熱,實際上卻並不知道這“七月流火”真正所指為何物,以至於鬧出很多笑話。

原來,這“七月流火”四個字,有兩個地方須要弄明白:

一是“七月”,二是“火”。《詩經》產生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那時候我國人民使用的歷法是農曆,也就是夏曆,其月份要比現今的公曆(陽曆)小一。也就是說,夏曆說的某月加上一才是後來的公曆的月份。因此夏曆中的“七月”說的不是公曆(陽曆)七月,而應該八月。陽曆八月,炎熱的夏季結束,時令開始轉入秋季(陽曆八月七日前後立秋),天氣就要轉涼了;“火”,並不是人們常說的“火”,更不代表炎熱、酷熱。實際上它是指天上的一顆的星,名叫“大火”,即心星。

那麼,《詩經》裡的《七月》這首詩到底寫的是什麼?

“七月流火”:實際原非“熱辣辣”,而應讓你感覺“涼颼颼”!

“七月流火”:實際原非“熱辣辣”,而應讓你感覺“涼颼颼”!

《詩經》之《七月》寫了什麼?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詩經·國風·豳風·七月》)

這是《詩經》中《七月》一詩的第一章(即第一節)。這一節寫的是什麼呢?我們逐句翻譯成現代白話文來解讀一下:

“七月流火”。“七月”,陰曆(農曆)七月(今陽曆八月);“流”,意思是移動,落下;“火”,星名,是指大火星,心宿二。心宿二,即天蠍座α星(天蠍座的主星),中國古代又稱大火,屬東方蒼龍七宿的心宿,用來確定季節。每年夏曆五月間黃昏時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後,就漸漸偏向西移動。這個時候暑熱開始減退,故稱“流火”。古人發現大火星逐漸向西方移動、墜落的時節,天氣就開始逐漸變涼。

“九月授衣”。意思是到了陰曆九月(即今陽曆十月),人們就要開始準備天冷禦寒的衣物了。

“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觱(bì),原指一種古樂器,吹奏時發出的聲音很淒涼。觱發:形容風寒;栗烈:同凜冽,指氣寒。這兩個詞在這裡比喻天氣非常寒冷。這幾句詩的意思是:到了七月,大火星漸漸偏向西方移動,下落,天就要漸漸轉涼了。九月(即今陽曆十月)霜降,天氣轉冷,而養蠶繅絲紡織的工作已基本完成,人們開始準備禦寒的衣物。接下來,天氣將會一天比一天冷,寒風刺骨,寒氣逼人。沒有禦寒的衣物,怎麼能過冬呢?

“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耜,古代耕種田地用的農具;於,往。於耜,指修理耕作用的農具。舉趾,舉足,下田勞作。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冬天過去,春天到來,就要開始修理準備春耕春種用的農具,然後下田勞作。

“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我”,家長自稱;饁(yè),本義是給在田裡耕作的人送飯,即餉田。田畯,田大夫,勸農之官。這三句詩是說,年輕人(男子)都出去下田幹活了,而年齡大的率領妻子和小孩子到田裡去送飯。家家戶戶如此早事農作而心齊努力,因此田大夫看到這種景象十分歡喜。

在古代農耕時代,時令天氣變化情況對於生產和生活無疑是最重要的信息,人們沒有先進科學的天氣預報,都是往往仰觀天象、俯察地理,通過對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進行觀察來確定農時,指導生產。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一書中曾寫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這裡的三代以上,指的就是夏商周以前,那時候人人都懂天文(觀察天象,知道天象運行規律)。通過常年的觀察,古人發現“大火”星逐漸向西方移動、下墜的時節,天氣就會開始漸漸轉涼。

這就是原來真正意義上的“七月流火”“七月流火”,這是古代農夫都知道的大火星向西偏移的現象。

那麼,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詩經》裡所描寫的“七月流火”情景,現代的人們什麼時候能看到呢?要知道三千年前人們用的是太陰曆,那時七月是現在的八月。今天若想觀察“流火”,須要要到陽曆九月才可以的。

現在是陽曆八月份,那我們就再等一個多月看九月之“流火”吧!

這“七月流火”,以後寫文不能亂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