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脱贫攻坚」阜南县把昔日的“水口袋”建成今日的“美家园”

「脱贫攻坚」阜南县把昔日的“水口袋”建成今日的“美家园”

阜南县是沿淮防汛重点县,许多群众生活在沿淮行蓄洪区内,他们为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大局作出巨大牺牲,但也因此造成贫困程度较深。在脱贫攻坚中,阜南县抓住沿淮行蓄洪区这一重点和难点,通过“扶人扶智扶精神、脱贫脱困脱俗气”理念,加大投入、补齐短板,把昔日的水口袋建成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脱贫攻坚」阜南县把昔日的“水口袋”建成今日的“美家园”
「脱贫攻坚」阜南县把昔日的“水口袋”建成今日的“美家园”

9月13日,FM103.6安徽之声记者前往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南部的王家坝镇。初秋濛洼行蓄洪区绿意盎然,牛群、白鹭点缀其间,高起的庄台上幢幢小楼依势而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阜南县扶贫办副主任刘嘉豪告诉记者,实际上,这里是阜南县的深度贫困地区:

“阜南县作为沿淮防汛重县和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点多面广,形成了一个深度贫困地区。”

——阜南县扶贫办副主任 刘嘉豪

「脱贫攻坚」阜南县把昔日的“水口袋”建成今日的“美家园”

王家坝镇南临淮河,地理位置偏僻,但这里的王家坝闸是淮河的“晴雨表”,建闸以来已15次开闸蓄洪。近年来国家通过大力治理淮河,从2007年到现在,王家坝闸已经连续11年没有开闸,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变化?

在王家坝扶贫工厂—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在这里工作的贫困户孙仙芝。

记者——“你在这里工作一个月收入怎么样?”

孙仙芝——“一两千块钱,离家也近啊也挺方便的。”

「脱贫攻坚」阜南县把昔日的“水口袋”建成今日的“美家园”

孙仙芝说,以前这里水灾频发让他们发展生产困难,现在在政府的推广下,他们家家户户种植水稻、杞柳、莲藕等水生作物。同时政府还把企业引到家门口,她和20多位姐妹们既能照顾家又能工作,收入比以前翻了几倍。

「脱贫攻坚」阜南县把昔日的“水口袋”建成今日的“美家园”「脱贫攻坚」阜南县把昔日的“水口袋”建成今日的“美家园”

在扶贫工厂里,心灵手巧的妇女生产出格式的箱包、书包、文件包,几位老人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整理工作。王家坝就业扶贫工厂负责人王恒亮介绍,除了在这里就业,工厂还通过金融、入股等形式带动了110户贫困户脱贫。

“我们带贫这一块,一个是金融,一个是他们产业扶贫的资金入股,还一个就是贫困村的集体发展资金入股,去年贫困户要贷款5万元就是以入股形式,还款有我们承诺还款,一个贫困户一年是给3500块钱固定分红。”

——王家坝就业扶贫工厂负责人 王恒亮

「脱贫攻坚」阜南县把昔日的“水口袋”建成今日的“美家园”

离开王家坝扶贫工厂,记者又来到了王家坝闸西中心村庄台。只见宽敞的道路修到了老百姓家门口,黛瓦白墙的农家小楼整齐排列,庄台四周,绿树成行,广场、停车场、环保公厕等设置一应俱全。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的村民赵继英感慨,那个脏乱差的庄台再也没有。

百姓——“那不好啊,门口窄,这都是扒掉重新盖得,路也搞好了前后都有路了。”

记者——“现在住的这个环境怎么样?”

百姓——“那是好。”

「脱贫攻坚」阜南县把昔日的“水口袋”建成今日的“美家园”

庄台是沿淮行蓄洪区人民抗洪斗争的历史见证。水害的频繁让庄台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为了让脱贫的老百姓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阜南县通过美丽庄台建设,让王家坝的58座庄台都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五化提升’。

“他住在一个脏乱的堆里他的卫生得不到保障,他的心情不舒畅,他怎么叫脱贫呢,我觉得群众的向美向善就是他们从内心认可他们脱贫的一个重要象征。”

——阜南县王家坝镇党委委员 李省

「脱贫攻坚」阜南县把昔日的“水口袋”建成今日的“美家园”

通过实施产业、就业、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等一系列的脱贫工程,扶贫成果已经在蒙洼行蓄洪里落地开花。阜南县的贫困人口已经从2014年的19.78万人减少到现在的7.6万人。

“我们将继续以脱贫攻坚为统领,秉承“扶人扶智扶精神、脱贫脱困脱俗气”理念,进一步加大投入、补齐短板,完成今年28个贫困村出列、3.93万人脱贫。为2019阜南县脱贫摘帽夯下结实基础。”

——阜南县扶贫办副主任 刘嘉豪

「脱贫攻坚」阜南县把昔日的“水口袋”建成今日的“美家园”「脱贫攻坚」阜南县把昔日的“水口袋”建成今日的“美家园”

来源 | 安徽之声记者 曹松

本文版权为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独家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使用。

“微信公众号:安徽之声,ID:ahxwzhgb”

O(∩_∩)O谢谢合作!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