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医保采购能否压低药价,采购量是最大变数

如果药企按照协议降价,其期待是医疗机构能够按照协议完成采购量,这也是对国家医疗保障局能否负责任地发挥最大集团采购方作用的最大考验


医保采购能否压低药价,采购量是最大变数


“新的药品采购政策变化来的太快、太猛,市场还没有准备好,有些不知所措。”9月16日,绿叶生命科学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殿波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道。

这一变化,指的正是最近在医药行业引起热议的药品“带量集采”。微信公号医药报报道,9月1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主导的药品试点联合采购在上海召开座谈会,据流出的计划在北京、上海等11个城市试点“带量采购”,同时公布第一批带量采购清单的33个品种、品规和采购数量。

此次“带量集采”与以往省级集中招标采购最大的不同在于,是由国家层面主导,建立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基础上进行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陈昊向《财经》记者介绍,以往的带量采购大多是区域内覆盖全品种,有可能出现药品质量不够好但价低者得的情况。而新的“带量采购”候选药品全部通过国家药监局的一致性评价,联合11个城市的药品采购量来向企业购买。

虽然“带量集采”试点方案仍在讨论阶段,投资市场却迅速产生反应。据《证券日报》报道,9月12日,行业153家公司股价下跌,恩华药业、泰格医药、华东医药、康泰生物等公司股价跌幅超5%。9月13日,行业124家股价出现下跌,其中7家企业跌幅超过5%。

西南证券医药分析师陈铁林对《财经》记者表示,从长期看,仿制药必将会回归制造业的属性,毛利率下降,净利润率下降。

多位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指出,相比于降药价,企业更多的担心在于如何保障采购量?

根据网络流出的会议记录显示,此次带量集采的采购量根据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至70%来进行估算,确保 1 年内完成合同用量。剩余用量的30-40%,各医疗机构仍可采购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的其他中标、挂网品种。

“带量采购的初衷是好的,但没有企业会做亏本的生意,如果药企按照协议降价,其期待是医疗机构能够按照协议完成采购量,这也是对国家医疗保障局能否负责任地发挥最大集团采购方作用的最大考验。”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对《财经》记者说。

贝达药业副总裁万江向《财经》记者表示,“我们致力于将药品普惠到每一个最基层的最贫困的农民肺癌患者手中,让最需要的农民也能享受国产创新成果。现在我们在大城市大的公立医院已经可以实现药品供应,那么通过医保全覆盖和医保产品带量采购,我们的药品能不能下沉到基层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和县域医院就变得至关重要。”

对于采购量的担忧不无道理,陈昊指出,完成采购量受到两方面的考验:

第一关在各地医保部门。虽然承诺医保基金划拨专项款用于采购,甚至表态可以预付拨款30%,但是在11个试点城市中,只有上海此前就是由医保部门做采购,而大部分城市此前的采购由卫生部门完成,现在慢慢转变,各地医保基金情况也不均衡,是否都能够承受并很好地落实是存疑的。

第二关是在医疗机构层面。医疗机构作为信息优势机构,有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如果其坚持使用此前惯用药品,也很难认定这就是有问题的,很有可能有医院并不接受带量集采中标药品。

其实为了保证采购量,试点方案也提出了一些行政惩处措施。对于不按规定采购、使用的医疗机构,在医保总额指标、地方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奖补资金、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医保定点资格、国家及地方重点专科评定和复核、医疗机构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中予以惩戒。

然而这些限制措施最终能否发挥实际效果,还要在一定时间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观察。

刘殿波认为,药品行业的改革接下去不会一帆风顺,还是要在经历一些波折后,才能走向最终正确的轨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