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擁有自控力,你需要認清“七個自我”

擁有自控力,你需要認清“七個自我”

自控者必能掌控環境,當你成功地控制了自己的生活之後,財富、成功之類,也就只剩下時間的問題了。

-01-

自控不僅僅是一項心理能力。很多到這兒諮詢的朋友,都不是第一次找心理諮詢師了,但是他們又不得不找人諮詢,是因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那些不起作用的建議,除了“缺乏意志力”之外,還有很多偽命題,都是些普通人認為絕對正確的謬論。這一堆披著真理外衣的謬論,讓人乍一聽會感覺特別有道理,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根本不可能實現,因此永遠也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比如“發火之前必先數五個數,就能減弱火氣”“抽菸之前必先停十分鐘再抽,就能消除多巴胺,大大降低煙癮”“暴飲暴食之前必先告訴自己有關身材苗條的好處,就會減少食量”“大罵自己是混蛋就能逼迫自己起床”……

為什麼這些是偽命題?是的!因為:

1.自控策略不能以我們“已經有意志力”為前提。而這些所謂的自控練習,恰恰是在“我們已經有意志力”的前提下進行的。比如,我們必須首先要抑制自己的火氣五秒,才能抑制發火;我們必須首先抑制煙癮十分鐘,才能抑制吸菸;我們必須首先抑制自己的食慾,再去少吃……

2.用剋制自己、侮辱自己、鼓勵自己的方式,妄圖重新掌控生活,把它從不知道什麼人的手裡奪回來的時候,一開始確實有些效果,但很遺憾,這隻能治標而無法治本,難以持久,第二天就完全失效了。不僅如此,反而還會出現報復式反彈。

擁有自控力,你需要認清“七個自我”

3.客觀目標管理只能增強意志力,從而導致降低自控力。之前提過意志力和自控力的關係,例如:不吸菸或不酗酒有很多好處、不亂花錢有很多好處、不隨便發火有很多好處、不拖沓有很多好處、鍛鍊身體有很多好處……這些就是客觀目標管理。

要擁有掌控生活的能力,就不能從生活入手;要改變行為模式,就不能從抑制行為模式入手;要獲得心理層面的自控,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向心理學尋求解決方法,更多的是要從外部尋找原因,這並不是為了取悅任何人,而是因為從內在尋找原因的手段是無效的。

-02-

失控的原因主要來自於生理和環境,不能把自控力全都歸結為心理學問題,從而用心理學方式解決。如果躺在床上想想就有了自控力,那麼人們幹嗎還要掙扎?僅用心理學來解決自控問題,不僅我沒遇到過成功案例,估計你也沒遇到過吧?所以,我們必須得做些什麼才行,只用思考,就沒法解決問題了。因為,如果把問題都歸結於心理問題,那麼到最後就有一個結果:“沒意志力”“缺毅力”“重在堅持”。問題是,怎麼才能獲得這些東西呢?

突破不了心理學層面,就無法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即便你說得再動聽,那麼也只是動聽的胡扯罷了。

自控的反面是失控,而失控的自我,就是你不瞭解的自我。綜合神經學、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之後,你會發現,人其實分成七個層面(有點兒像《盜夢空間》裡的調調兒,不過我估計那作者也是個不安分的心理學家,受了神經學和生理學的影響吧):

第一層,多巴胺-ATP(腺苷三磷酸)系統,它主管短期能量的爆發;第二層,肌肉組織系統,它主管長期能量的儲存;第三層,情緒腦,它產生各種情緒,以應對危險;第四層,神經鏈系統,如果“百分之九十八的大腦沒被激活”這個假設成立的話,休眠的大腦被激活後的主管人就是它。它負責慣性,比如每天早上會在什麼時間醒來;第五層,鏡像自我,它主要負責把環境變成“我們”,又叫作社會腦或環境腦;第六層,自知力(這可不是自制力),它主要負責我們的未來是成功還是失敗;第七層,專門幹壞事求樂子的自我,這個自我和意志力是一對,構成一個層面的自我,但是因為意志力是我們已知的自我,所以可以將意志力暫且拋開。

人就是由這七個層面的自我組裝融合而成的,但每個層面的自我,都有一個“七寸”。

不知道這些層面的自我,就不知道對手是誰,更不知道對手的七寸在哪兒,也無法擊垮對方。

認識了這七個自我,掌握了這七個自我的弱點並協調好它們的關係,完全掌控自我就成了一種必然。而另一方面,自控者必能掌控環境,當你成功地控制了自己的生活之後,財富、成功之類,也就只剩下時間的問題了。

在七層自我當中,意志力只是其中一個層面的一個側面,所以說,馬雲、潘石屹這些人的意志力不見得比你強大多少。那麼他們到底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呢?我認為他們學會了協調這七個自我,讓自己不和自己打架,所以成功控制了自己,併成功控制了環境。

擁有自控力,你需要認清“七個自我”

協調好這七個自己,這樣就能一個人頂七個人,就能管理好一個團隊,就能讓一個團隊給自己的成功加分。但是,成功並不是全部的結果,因為家庭幸福、人際關係廣泛、有經濟保障、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都是自控的副產品,自控的主產品,是存在感、價值感和通體透亮的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