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胶东农村,怎样过中秋节?

(编者按:马上就到中秋佳节,又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栖霞农民作家北芳也要讲述一篇与中秋有关的故事。这篇故事是她儿时的亲身经历,带大家重温一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胶东农村,是如何过中秋节的。)

以下是正文

——

传统的节日中,中秋节的隆重仅次于春节,一年中能够让人们迎来送往、走亲访友的节日也就是春节和中秋节了。对天地的敬畏,就是对土地的感恩,感谢仲秋时节粮蔬的丰收。节前要互相赠送月饼烧鸡,中秋节日要争取全家在一起吃团圆饭,因为那是一年中月亮最圆最亮最美的一夜。

中秋节的风俗,是以一个月亮为中心的全家总动员的狂欢,各地的风俗不同,只说胶东农村的传统中秋,在饮食上,早晨吃芋头面条,中午吃豆干饭,晚上吃月饼和闷芋头(条件好了之后吃饺子);在形式上,晚上要在院子里吃饭,晴空皓月,小桌放在院子中间,先把月饼放在盘子里敬天祭月、拜月,然后全家人再围着小桌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吃烧鸡和芋头。

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胶东农村,怎样过中秋节?

现在的生活水平,一家人聚会,餐桌上没有十个八个菜,那不叫过节,没有螃蟹大虾山珍海味那不叫过中秋;但是在我们60后的记忆里,小时候的中秋节可没有现在这样的口福。

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胶东农村,怎样过中秋节?

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是这样可爱,各个节日必有一样象征性的食物做主角。那时村中家家基本只能买一斤月饼,一斤1.4元,也不便宜啊,有的家穷得连一斤也买不起,就自己炒点花生擀碎,加白糖包成火烧的样子代替月饼。我家从好几年买不起月饼开始,到与邻居合买一斤,再到每年买一斤月饼的“GDP”速度上升;不管买多少,都是我屁颠着送给爷爷奶奶一半,剩下的就被母亲藏起来。

中秋节的晚上,小院的丝瓜架下,月饼先放在小桌上,再加一个小西瓜、一碗闷芋头,烧鸡一般没有,记忆里烧鸡是九十年代后开始普及起来,养活个母鸡好下蛋,养活个公鸡好打鸣,谁舍得杀掉?这里又想分岔多说几句那西瓜的来历,那时没有卖西瓜的,西瓜种子是年年自己留出来的。能吃到的西瓜有的是种的,大部分是腚尖上的成果。吃瓜人连种子吃掉,野地里排泄,西瓜种得以薪火相传往复循环,来年发表在先下手为强的人的手里。所以许多家庭桌子上的西瓜名叫“狗屎烂瓜”,除了长得个头小,并不影响口感的爽甜。

父亲坐在小桌旁作揖就表示已经祭天拜月了,母亲再念念有词:“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的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我立马就学会了,跟着说了一遍又一遍,弟妹却急得上蹿下跳直嚷嚷,急着要分享老天爷吃剩的月饼,西边的老枣树上拴着的毛驴被闷芋头的香味呛得声音很响地“吐噜噜”打着喷嚏。

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胶东农村,怎样过中秋节?

一个月饼切成八瓣,每人先吃一块,再吃闷芋头;鲜亮滑腻的味道,把孩子们撑得,肚子像中秋的月亮。剩下的月饼,最后一般是进了我那宝贝弟弟的肚里。最后我们坐在草帘上,边吃西瓜边对那个又大又圆又透明得像要掉下来的月亮指指点点讲故事,故事当然是我妈讲的,主要是讲月亮里有嫦娥、玉兔、吴刚砍桂花树,这几个人物让我凝视着月亮努力辨认了好多年,也没看清吴刚和嫦娥的影子,只隐约感到有点像,小孩的心怎么能理解“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呢?

这样的过节方式基本上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事了,在我更小的时候,由于我家破草屋塌了,我们姐弟仨连年重病,我家好几年买不起一斤月饼,母亲便包糖火烧代替月饼。元好问说“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其实我从小就知道行路难,但却始终是个乐天派。

九岁那年,我想自己做很多月饼,给母亲一个惊喜,于是悄悄在村西的一个大石头上,用黄垚泥做了十几个月饼晒着;第二天我去看时,泥月饼不知被谁全部摔碎了,我沮丧地捡起碎泥块,用袄襟兜着回家,在院子里用水重新调和,然后弹弄了一个个圆饼,用草棍写上“月饼”两个字,还捏了两个小鸡,晒在自家的院墙上。母亲问你这是干啥,我说做月饼好过八月十五吃,母亲乐得哈哈笑:“好,好,等八月十五留着都给你吃!”中秋节这天,我拿着这些泥月饼摆了两摞,和母亲摆的糖火烧一起祭天,然后这些泥月饼被我和弟妹拿着当轱辘车在院子里赶趟滚,最后碰碎在南墙根下。

初中时,我已经诗人气质十足,更喜欢卖弄“学问”,中秋节的晚餐,我会端着一茶缸水在小桌前对着月亮摇头晃脑吟诵:“这是苏轼的中秋,明月几时有,把水问青天;这是张九龄的中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弟妹翻着白眼珠说“酸稽留的”。母亲在灶间说着顺口溜“八月十五月正圆,扒鸡月饼敬老天”,待从门框顶上那个四方窟窿眼里拔下插着的笊篱,一斤月饼不知啥时被“馋猫”偷吃了两个,挨个审问,姐弟仨挤眉弄眼,自是没有结果,孩子们却为自己的神通捂嘴偷着乐:不论藏多高,都会被我们的火眼金睛搜出来……不过过节是个高兴的日子,早晚是孩子们肚里的美食,母亲不会深究。扒鸡月饼敬过天地,就着扒鸡吃鲜芋头也是一绝。呀,那扒鸡竟然连骨头也能吃!

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胶东农村,怎样过中秋节?

如今的中秋,发达的科技把世界变成地球村,隔着千山万水的孩子不必承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苦。千里音容银屏牵,我守着一桌丰盛的饭菜,在网上和孩子视频——“隔千里兮共明月”,照样是一个团圆的中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