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明王朝1566》裡,為何嘉靖皇帝駕崩後海瑞很傷心?

醉裡挑燈看劍0101


《大明王朝1566》講的是明朝的事情。明朝畢竟是封建社會,那個時候人的思維方式和現在是不一樣的。古代君主控制天下有兩種方式。一方面是靠著自己手裡的實力,比如軍隊,錦衣衛等等暴力機構。另一方面則是從思想上控制人心,比如儒家的教育。在海瑞那個時候,皇帝是能夠代表天的,是全天下老百姓的君父。這並不是一句笑話,看看中東的國家就明白了。

古代皇帝的能力大部分都是不如底下的大臣的,畢竟皇帝的兒子再多也不可能比老百姓還多。為什麼很多皇帝還是能夠維持統治,底下的大臣不造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心。因為所有的人都認可這一套理論。除非是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才有可能被迫造反。很多老百姓即使造反,也不會想著推翻皇帝,大部分的人都是求一口飯吃而已。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底下所有的人都左右為難。比如前面的嚴嵩嚴世蕃、後來的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為什麼為難,因為嘉靖是君父,即使他有錯也得他們擔著。

海瑞自幼讀聖賢書,自然接受了這些教育。海瑞上書之前,是聽了母親的意見才這麼做的。海瑞這樣所,完全是在盡忠盡孝。在海瑞心中,嘉靖自然是君父如山。另外一點就是海瑞和其他人又不一樣。海瑞自幼喪父,所以對他而言,從小便沒有父親。嘉靖在他心中的地位自然更重要一些。所以也有一種說法,那就是海瑞對嘉靖上書,就好像一個孩子為了吸引父親的注意力,可是什麼都能幹出來的。

海瑞之所以給嘉靖上書,一方面是為了百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嘉靖皇帝。正如他在監獄裡面對嘉靖所說:

“爾雖無父,既食君祿,君即爾父。”“其實,豈止我海瑞一人視君若父。”“天下蒼生無不視皇上若父。”

嘉靖是個聰明人,後來也懂得了海瑞的苦心。所以他沒有殺海瑞,甚至還把海瑞比作大明朝的利劍。別看嘉靖又那麼多臣子,但是真的能夠忠心耿耿對嘉靖的又有幾個?哪怕呂芳對嘉靖如此忠心,但是呂芳也安排了馮保,押寶在了萬曆身上,給自己準備了後路。嚴嵩,徐階、張居正莫不是如此。嘉靖不過是他們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甚至張居正在嘉靖沒死的時候就開始籌劃後面改制的事情了。

隨著嘉靖去世,海瑞原本希望勸諫嘉靖改過自新也落空了。

原來唯一懂他的人也就沒了。

他的君父也沒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只有嘉靖皇帝懂海瑞,能用海瑞。知己而已。

《大明王朝1566》裡其實嚴重的美化了海瑞,海瑞在歷史上的地位其實和門神的作用差不多,只可敬,而不可用!其實,在明朝,還真有民間群眾把海瑞的畫像貼在門上做門神的。

海瑞的歷史作用,僅作為官吏清廉的榜樣而樹立的,他基本不具備較高的政務能力和政治智慧,海瑞的存在,在明朝只有高拱對他有個中肯的評價,毫無用處,之能當個擺設,但又不能沒有那個擺設。

那麼回到電視劇裡,為什麼海瑞被嘉靖皇帝關進死牢後,不但沒殺,還刻意的打算留給裕王登基後使用海瑞呢?這其中的政治目的很明確,如嘉靖皇帝自己所說,海瑞是一把利劍。嘉靖希望這把利劍握在後世皇帝手上。

嘉靖在最後的階段是對自己有所反省的,他作為明朝最聰明的皇帝,非常清楚自己的過失和朝廷的弊端,而這一切都是可以改變,但不能在他當政期間改變,嘉靖自尊心太強,他從不認錯,甚至他都已經病入膏肓了,才委婉的希望找李時珍進宮給他看病。

當嘉靖皇帝駕崩後,海瑞在牢裡嚎啕大哭,傷心欲絕,這是可以理解的。作為海瑞雖然剛直,但不是傻瓜,他也清楚他能活著,是因為皇帝聰明,皇帝的用意他也理解。海瑞很清楚嘉靖皇帝是懂他的,是看懂了他上的那道奏疏的,甚至在牢房裡嘉靖與海瑞的談話,海瑞知道那是嘉靖皇帝。海瑞明白了嘉靖希望改變朝廷的現狀,而且很期待。

此時嘉靖駕崩了,對於海瑞來說是希望的破滅,更是一個知己的逝去,這是海瑞無法接受的,從內心來說,海瑞更有自責的成分。

嘉靖死後,裕王登基,其實海瑞並沒有被重用,他更多的是起到了裝點門面的作用,完全沒有起到嘉靖給他的“一把利劍”的評價的作用。


沉墨I方之城


海瑞並非象某些人附會的那樣,既無實權又沒作為,他曾雷厲風行的推行"一條鞭法"改革,試圖把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得到有效緩解,但卻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抵制而沒能成功。類似的改革(於國於民有利),即便是官職更大又得到皇帝支持的王安石也是以失敗告終。反過來,原本"寸步難行"的改革,一旦反向而行,讓被改革者獲得更多更大的利益,"改革"便會馬上進展順利,並獲得空前"成功"!歷史的經驗教訓既令人扼腕慨嘆又令人痛惜不已!


阿拙哥


在下認為編劇設計海瑞哭嘉靖一事除了君死臣哀這種基本禮節以外還有三哭。

哭長江黃河從此氾濫

在劇裡面,嘉靖的一番長江黃河之論說海瑞是無言以對。海瑞想要青天,而嘉靖要的是制衡,而嘉靖也有這個能力。嘉靖死後,海瑞大哭。這是編劇在表達嘉靖是明朝最後一個能制約長江黃河的皇帝了,所以是第一哭。

哭伯樂已去

劇裡面嘉靖是識得海瑞這匹千里馬的,只是這匹千里馬他用不上用不好,所以就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去用。所以劇終這一幕也是在哭伯樂已去,大明朝從此再無伯樂矣,所以這是第二哭。



哭明朝沒落矣

隨著這個把權力玩弄於鼓掌之間的“修仙”皇帝嘉靖一去,大明的氣數還是沒有挽救回來,衰落已是必然。自嘉靖皇帝之後,特別是萬曆之後明朝的衰敗已經勢不可擋。從此大明朝開始漸漸走向末日,一個時代如此之好的王朝就這樣開始沒落了,這是第三哭。


淡看天上月


這個可以用我一篇舊文作答


很多人都知道,海瑞是個直性子。與他同時代的大臣、文學家王世貞如此評價,“不怕死,不愛錢,不結黨,是其所長;不虛心,不曉事,不讀書,是其所短”。另一個萬曆年間的文人沈德符也說,“大抵忠介之清,冠絕一時……以清驕人,又以清律人”,罵起人來,一點面子都不給,常常讓人尷尬不已,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可他名聲太大,清廉到沒什麼把柄,儘管不堪其擾,卻又“服其名,不敢抗”。

我們還知道,嘉靖皇帝死前十個月,海瑞上了一道治安疏。言辭激烈,說他“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濫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法紀弛矣”;父子不相見,感情淡漠;“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專居西宮,不對三宮六院盡丈夫的義務;雖然把嚴嵩、嚴世蕃父子兩個奸臣搞下臺,弊政卻照樣施行;“吏貪官橫,民不聊生,水旱無時,盜賊滋熾”,“大臣持祿而好諛,小臣畏罪而結舌”,沒人敢說真話——講到底,都是你嘉靖皇帝的錯。

(嘉靖劇照)

這篇奏章在肯定嘉靖皇帝“天姿英斷”之後,對其幾十年來的所作所為基本全否,就差講一句,越是聰明的人作起惡來越厲害了。難怪嘉靖皇帝氣得甩下奏章,大喊別讓這壞傢伙跑了!幸好太監黃錦在旁說情,才留得一命,關入錦衣衛大牢,直到嘉靖皇帝十二月駕崩。獄卒告訴他皇上仙去的消息,海瑞“大慟,盡嘔出所飲食,隕絕於地,終夜哭不絕聲”。

這就奇怪了。在海瑞眼裡,朱厚熜不是大昏君一枚嗎?他死了不是該放鞭炮慶祝嗎?不是該狂笑三聲然後大吼,死得好呀死得好、再死早點就更好!為何反而悲難自禁差點哭死呢?原因我覺得無非三條。

(海瑞劇照)

其一,嘉靖皇帝沒殺他,多少有些感激;

其二是他知道,若嘉靖皇帝能夠振作起來,是能做個明君的,就像他當政的前十五年一樣。他寄託著海瑞的希望;

在第二條的基礎上,他之所以冒死進諫,其實是愛之深、恨之切,他覺得嘉靖帝是個會聽得懂苦口良藥的人。

實際上,嘉靖皇帝雖然把他抓了起來,確實也拿著他的奏章讀了又讀,感動不已。只不過,上天沒有給他時間了。


凡人摸史


"海青天"從小喪父,是真的按封建禮教將嘉靖皇帝當君父看待;他看到嘉靖晚年欲振作但因身體不佳而很無耐,他理解嘉靖;他讚賞嘉靖剛登基時的英明神武,那時嘉靖皇帝才十幾歲,但一繼位就改變了他的堂兄正德皇帝的許多弊政;他辱罵君父,完全可能被處以極刑,但嘉靖卻饒了他,他有感恩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