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瓦岗寨李密之死:曾经威震天下,拥兵30万,却死于无名小将之手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残暴无道,朝政崩坏,民不聊生,义军四起,成了燎原之势,愈演愈烈,烽火燃遍九州。

蒲山郡公李宽之子李密,才智过人,志向远大。李密曾经骑牛外出,将《汉书》挂在牛角上,一边读书,一边赶路。在路上,李密遇见了隋朝权臣杨素,一起交谈。杨素回去后告诉儿子杨玄感,说李密才智不凡,不是等闲之人,于是杨玄感倾心与李密结交。

瓦岗寨李密之死:曾经威震天下,拥兵30万,却死于无名小将之手

杨玄感心怀异志,起兵反隋,请李密为军师。但杨玄感有时不采纳李密的计策,最终败亡。李密投奔了瓦岗寨首领翟让,当了军师。瓦岗军在李密的谋划下,势力不断壮大,而且李密纪律严明,好施恩惠,能得人心。王伯当、徐茂公说服了翟让,推举李密为首领。李密建立政权,自立为魏公。

李密早有占领西京长安的心愿,但瓦岗寨的将士大多是山东人,担心众人不肯追随,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攻打东都洛阳。唐国公李渊起兵太原,趁群雄混战之际取得了京城长安。李密自诩是天下反隋诸侯盟主,写信召见李渊。李渊为了让李密替他抵挡隋军,态度很谦恭,奉他为老大。李密很得意,不再对李渊很戒备,于是专心灭隋。

李密兵力强盛,有30万大军,威震天下,但也成了众矢之的。瓦岗军独自同时与隋军,王世充,宇文化及多方相斗,兵力消耗很大。最终李密被王世充击败,损兵折将,十分羞愧,想自刎谢罪,幸亏部下阻拦。这时,李密想到了李渊,于是率领2万将士归顺了李唐。

瓦岗寨李密之死:曾经威震天下,拥兵30万,却死于无名小将之手

李密自认为与李渊同姓,他遏制隋军归路,客观上为李渊守护了长安,而且当初李渊对他态度又很好,这次他又带来这么多身经百战的将士归顺,所以李密觉得李渊会重重地封赏他,至少会给三公的职位。结果李渊只是任命李密为无足轻重的光禄卿,封了徒有虚名的邢国公,李密很失望。李渊为了安抚李密,将表妹独孤氏嫁李密,但后来又对李密疏远了,李密心里更加怨恨不平。

当时,李密归顺李渊后,徐茂公还在为李密守城,并继承了瓦岗寨的产业,仍旧有相当大的实力。李密的其他部将投靠了王世充,窦建德等诸侯。李渊让李密招揽以前的部下,经营洛阳。但突然想到,那些人再次聚集到李密麾下,恐怕李密还能东山再起,于是将李密召回。

李密恐惧,以为李渊要谋害自己,而且他心中不满李渊已久,于是索性反叛,打算先去襄城投奔旧部张善相。

宋州虞城人(今河南虞城)盛彦师,本是隋朝的一个县长,归顺了李渊,跟随唐军一起平定京城有功,奉命和史万宝一起镇守宜阳。史万宝得知李密的动向,担心打不过李密,而盛彦师却主动请缨,要了几千士兵来到熊耳山,在路边设下埋伏。

瓦岗寨李密之死:曾经威震天下,拥兵30万,却死于无名小将之手

有人疑惑地问盛彦师:“听说李密要去洛州,将军您为何在这里设下埋伏?”盛彦师说:“那是李密调虎离山之计,其实他是想去襄城投奔张善相,这里是必经之路,我先一步来此,李密必死无疑。”

李密果然来到熊耳山,渡河渡到一半时,唐军箭如雨下,李密部队首位不能相救,他被盛彦师这个无名小将斩杀了。而盛彦师由此名声大震。

史书参考《新唐书·列列传第九·李密》《旧唐书·卷六十九·列传第十九》

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