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生物大滅絕中會游泳可助“保命”

生物大滅絕中會游泳可助“保命”

在位於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內拍攝的海百合與魚龍化石共生的大型化石標本。(新華社發)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0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發現,2.52億年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海洋生態系統發生“倒轉”,能在海里自由遊動的自遊生物“保命”能力更強,它們一度超過固著生物成為“主角”。

10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這一研究顯示,自遊生物取代附著在水底基質等物體表面的固著生物,在生物大滅絕之後一度成為海洋中的主導物種。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生物學教授宋海軍說,生物大滅絕期間在惡劣生存條件下,游泳型動物因其強大的運動能力,可以在海洋中快速移動,短時間內轉移到條件稍好的環境(如避難帶)中殘存下來。

2.52億年前的二疊紀與三疊紀之交,發生了有大量較高等動物以來即顯生宙以來的最大一次生物滅絕事件,不到10萬年時間裡,九成以上的海洋物種滅絕。

研究人員對全球5萬多條化石記錄進行系統蒐集、統計和分析,發現三疊紀早期,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復甦的速度比底端的更快,海洋生態金字塔的重建過程自上而下。

他們發現,自遊生物在二疊紀末期佔動物總量的16%,三疊紀早期則增長到52%,到三疊紀末期才回落到20%;而固著生物則從二疊紀末期的68%下降到三疊紀早期的31%,三疊紀末期才恢復到65%。

此前研究發現,大滅絕期間,大氣溫度劇烈升高,海洋水質變差,出現缺氧、硫化、酸化、毒化等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