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雙目失明的66歲老人10年間在地坑院裡養出26頭牛,為兒子分擔壓力


在晉豫兩省交界的運城和三門峽地區的黃河兩岸分佈著許多古民居建築,其中以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坑院著名,目前住在地坑院土窯裡的大多數是老人,他們在此生活了一輩子,對地坑土窯有著深深的感情和眷戀。在這裡要給大家講述一個雙目失明老人十年養出20多頭大黃牛的故事。

這裡的土地大多數黃土溝壑,老人一家3口人也只有10畝溝坡地,兒子已經28歲了,一直在外打工,老伴一人耕種著家裡的土地。1984年為了靠養殖致富,老人開始養牛,即使在眼睛完全失明後他還在一直堅持著。每天早上老人要外出放牛,然後把牛從地坑院子邊沿牽過拴在不遠處的大桐樹上。

由於眼睛早已失明,老人行走就靠一個木棍摸索著,他說10多年了一直這樣

在陽光的映照下,老人和老牛一前一後,從自家的地坑院裡把牛牽出來,步履蹣跚,成為彼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老人雖然看不到周邊事物,看不到前方的路,但牛尾巴就是他的導航儀,牽著它,就可以安心往前走。

這位老人叫張建設,今年66歲,是山西省運城人,老人在10多年前老人在10年前不幸患上眼底脫模的病症,經過多方治療莫有醫治好,從此不幸雙目失明,但是卻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養了25頭牛,它們不僅是老人的經濟來源,更是老人的朋友,老人的眼睛。

老牛在一旁吃草,老人拄著自制的柺杖在一旁耐心等候,由於眼睛看不見,現在不能下地幹農活了,老伴一個66歲的老太太也很辛苦,老人說我心疼也幫不上她忙,農民嘛一輩子忙活慣了也停不下來,為了補貼家用他就始終堅持幹著在家養殖母牛繁殖小牛的生意。


一天要放兩次,早上一次,下午一次,老人說正午不能放牛,怕把牛熱著了,老人牽著牛尾巴在樹蔭下緩慢行走,開始他們一天的散步時光。

牛角上繫著一個鈴鐺,幫老人引路。老人眼睛雖然看不見,但養的牛卻是膘肥體壯,非常漂亮。

放牛歸來,老人摸索著把牛拴在牛棚裡,問起老人的養牛的經驗,老人說讓它們吃好喝好,不能凍著也不能熱著,我和老伴的生活就指望它們,把它們伺候好我和老伴的生活就會好點。

少了老牛的指引,老人只能拄著棍子摸索,他說十多年了一直如此。他放牛也不會走遠,老是在家的附近,這些地方他走著也習慣了,有什麼情況了村裡也有不少放牛的,都會相互照應一下。

正午時分,老人約莫著太陽會曬到牛棚,就趕緊把牛拴在樹蔭下,打算獨自前去給老牛準備食物。

老人說他老伴人很勤勞,每天早上天一亮就要去下地幹活,由於山路比較遠,來回不方便,老伴回家吃飯都是中午12點了。老人會在老伴回來前摸索著做好飯。

老牛的草料也是老人摸索著用鍘刀一些一些弄出來的,堅強的老人家用自己堅強的毅力,眼睛雖然看不到卻從未停下勞動的步伐,這樣的農村老人是可敬的。

山區裡這種原始的農耕生活讓我們似乎回到了許多年以前,老人雙目失明後已經養了10年的牛了,總共出欄26頭,現在一頭牛差不多能賣上6000元到7000元左右,對於他的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