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阿里巴巴與亞馬遜:不一樣的煙火


阿里巴巴與亞馬遜:不一樣的煙火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原創王牌專欄,金融名家齊聚。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在那個高鐵尚未普及的年代,乘搭長途汽車的旅客應該都有過一段很痛苦的經歷——百無聊賴的漫長旅途,不得不忍受阿里巴巴(BABA-US)洗腦式土廣告的轟炸。

“你離財富只差一點,關鍵是馬上就點”——無限循環播放的廣告語,以風馳電掣的速度紅遍大江南北,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創造市場。

但是誰能想到,那個土得掉渣的阿里巴巴在短短的十年徹底逆襲,成為聞名全世界的科技企業,渾身散發著貴族的光芒。

就在阿里巴巴用復讀機式廣告念著芝麻開門,意圖撬開市場大門的時候,剛從雷軍手中收購了卓越網的亞馬遜(AMZN-US)卻選擇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低調而緩慢有序地佈局中國市場。

曾拒絕亞馬遜併購的當當有一天忽然發現,越來越多對當當不按時發貨、第三方商家提供問題產品有情緒的客戶,被亞馬遜以“不地道”的營銷手法撬走,“免運費”、“次日達”和“假一賠十”,簡直是以本傷人。

亞馬遜的飛輪才剛剛啟動。那些年在資本市場春風得意的當當網,只專注於眼前的一畝三分田,而亞馬遜的佈局卻是未來和全世界的客戶。在2008年年報中,亞馬遜提到:“我們的定價目標是獲取客戶信任,而不是優化短期收益。我們相信以這種方式定價(編者補充:低價多銷)是未來持續擴大收益的最好辦法。”


阿里巴巴與亞馬遜:不一樣的煙火


都是從家庭小作坊走出來的國際巨企,影響力已經輻射全球的阿里巴巴和亞馬遜在廣大剁手族的支持下,走出了不尋常的星光大道,以它們獨特的魅力和獨有的優勢,服務全世界的消費者。最近,這兩家在美國資本市場同場競技的科技企業公佈了截至2018年12月底止的季度業績。一家是中國本土特色的電商巨頭,一家是落子全球的科技領域全能優等生,財華社帶大家走近名企,看看它們到底賺了多少錢。

阿里巴巴:電商為主要收入及盈利來源

為方便比較,本文截取阿里巴巴2018年12月底止的12個月來看,阿里巴巴的總收入同比增長51.4%,至515.57億美元,其中電商收入同比增長51.3%,至441.43億美元,佔總收入的85.6%。


阿里巴巴與亞馬遜:不一樣的煙火


期內,經調整扣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開支前盈利(EBITDA)同比增長6.8%,至164.94億美元,其中電商業務的經調整EBITDA同比增長17.9%,至195.35億美元,利潤率由2017年1-12月的56.8%下降至44.3%,或因合併餓了麼、經營成本增加所致,餓了麼或仍處於虧損經營狀態,拖累整體盈利表現。

股東應占純利同比增長5.6%,至102.43億元美元,經營現金流同比增長18.4%,至217.31億美元。


阿里巴巴與亞馬遜:不一樣的煙火


電商業務仍是阿里巴巴的主要收入及利潤來源。以經調整EBITDA來看,其他業務仍錄得虧損。電商業務的收益抵消了其他分部的虧損。從增長速度來看,雲計算業務的收入增幅最大,市場也將焦點放在這個方面,認為雲計算將成為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增長驅動力,可以說潛力無限,目前的虧損也是必經之痛。

亞馬遜:電商貢獻大部分收入,但云計算卻是主要的盈利來源

以服務來看,線上商店貢獻了亞馬遜大部分收入。2018年,亞馬遜全年收入同比增長30.9%,至2328.87億美元,其中線上商店收入增長13.5%,佔總收入的52.8%。2018年來自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入同比增長67.3%,至307.23億美元。


阿里巴巴與亞馬遜:不一樣的煙火


2018年,經營溢利同比增長2倍,至124.21億美元,純利同比增長2.3倍,至100.73億美元。純利率由一年前的1.7%,提高至4.3%。利潤率的改善,雲服務(即AWS)可以說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Amazon Web Services (AWS)全年收入同比增長46.9%,佔總收入的11%,經營溢利大幅增長68.5%,佔了總經營溢利的58.7%,利潤率由一年前的24.8%,提高至28.4%。這也證明了雲服務具有強大的變現潛力。

亞馬遜並沒有單獨提供電商等各項業務的利潤數據,僅將全球市場劃分為兩個地區——北美(即本土市場)和國際(非本土市場),並據此列述收入及盈利數據。北美分部的利潤率從前一年的2.7%,提高至5.1%;而國際市場仍然錄得虧損,但是虧損已顯著縮小。


阿里巴巴與亞馬遜:不一樣的煙火


總而言之,亞馬遜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表。

亞馬遜自上市以來,每年都會在年報的主席告股東書之後登載上市那一年(1997年)致意股東的信,以彰顯它對於初衷的堅持,而股價不斷刷新高位紀錄,也反映了股東對它的嘉許。

在唯利是圖的華爾街,在喧鬧的高科技產業市場,在面對不斷加劇的競爭時,犧牲短期收益,將資金投入發展尚未開墾的新市場,耐心堅守企業文化、執行企業使命,這需要極大的毅力、能力和魄力。亞馬遜做到了,飛輪已經啟動,並正席捲全球。

不一樣的煙火

阿里巴巴與亞馬遜,經營的業務從大的方面來看,很相似,然而細分來看,卻存在各種不同,前者以客戶為重,後者以消費者為重。

它們的軌跡似有著重疊,卻也有著差異。目前阿里巴巴仍然以電商業務為主。近年,阿里巴巴推出新零售戰略,即通過其自身的技術和消費者洞察來賦能傳統零售商,幫助他們通過門店運營的數字化重獲增長動力。而該公司的雲計算業務可以說是市場一致看好的業務,有亞馬遜的AWS前車為鑑,加上阿里雲在中國市場的既有地位,極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收入和利潤來源。雖然以最新的業績來看,其他業務的表現並不起眼,但將有可能成為變革未來消費市場的主角。

全能優等生亞馬遜則仍然以它不動聲色佈局未來的方式顛覆市場。最近Facebook(FB-US)在提交的文件中,投訴亞馬遜踏足在線廣告業務,成為其新的威脅。亞馬遜沒有在2018年的財報中單獨列出廣告收入的比重,不過廣告收入列在其他業務一項,該項業務於期內增長1.2倍,收入達到101億美元,難怪Facebook如此動氣。

亞馬遜有著明確的企業使命,以深耕細作的方式和極其專注的態度向全產業滲透,從財報可以看到,亞馬遜各項業務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要不維持穩健增長,要不正在縮小虧損,這十分值得當前國內一些浮躁的獨角獸企業借鑑。

未來在哪裡?雲知道

早在2006年,亞馬遜就意識到要滿足客戶海量數據的存儲服務需求,並著手通過雲計算幫助小型科創企業搭建IT基礎設施,AWS應運而生。在緩慢滲透中國市場的同時,亞馬遜已經開始佈局AWS。

2013年,亞馬遜AWS以“前店(北京)後廠(寧夏)”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北京是銷售市場,寧夏是數據中心。但是相對於先拔頭籌的阿里雲,AWS顯得過於謹慎。

阿里雲誕生於2009年。淘寶平臺上成千上萬的商家和天貓各大品牌創造了大量數據的儲存需求,而為中小企業搭建基礎框架和提供數據解決方案讓阿里巴巴意識到挖掘企業級市場的商機。發展至今,阿里巴巴的雲服務已經在中國站穩陣腳。據《金融時報》引用的數據,阿里巴巴的雲服務或佔有中國60%的市場。

我們在上文提到,電商是阿里巴巴主要的收入和盈利來源,而其他業務之中,雲計算最具增長潛力,不僅因為阿里巴巴的市場佔有率優勢,還因為這項業務關係到整個產業的科技水平。

雲計算是各個產業各個企業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的關鍵,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創新科技市場之一,擁有無限的商業潛力,在中國佈局良久的亞馬遜絕對有動機搶佔市場。因此,中國的雲計算產業極有可能成為這兩家企業短兵相接的戰場。

AWS能否實現逆襲,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