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段祺瑞“三造共和”,見識不凡,晚年卻犯兩大錯誤,身敗名裂!

段祺瑞(原名啟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89年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畢業,是北洋軍閥中皖系軍閥的首領。袁世凱小站練兵時,他和馮國璋、王士珍等受武備學堂校長蔭昌推薦,加入袁世凱麾下,從此成為袁世凱所練北洋新軍的得力干將。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被稱為北洋“龍、虎、狗”,合稱"北洋三傑"。三人中,尤以段祺瑞精明幹練、軍政嫻熟、見識不凡,所做貢獻最大。

段祺瑞“三造共和”,見識不凡,晚年卻犯兩大錯誤,身敗名裂!

一 “三造共和”

段祺瑞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三造共和”。慈禧太后死後,攝政王載灃庸懦無能,朝政混亂,民怨沸騰,南洋新軍乘機發動武昌起義,南方十餘省獨立。段祺瑞在袁世凱支持下聯合北洋新軍四十餘名將領通電支持共和,1912年2月5日,他聲稱要“率全體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段祺瑞的武力逼宮,使清廷深受震撼,被迫於1912年2月12日發佈諭旨,宣佈退位。辛亥革命攻擊於外,北洋軍助推於內,是為段祺瑞“一造共和”。

段祺瑞“三造共和”,見識不凡,晚年卻犯兩大錯誤,身敗名裂!

清帝即位後,袁世凱做了中華民國大總統。他將養女嫁給前妻病逝的段祺瑞,又將家庭教師嫁給喪妻的馮國璋,以示拉攏。但袁世凱稱帝,段祺瑞卻和馮國璋堅決抵制。內部失去北洋嫡系的支持,外部面臨孫中山、蔡鍔等武裝討伐,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做了83天“中華帝國皇帝”即一命嗚呼。是為段祺瑞“二造共和”。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1917年6月,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7月1日,張勳擁立清廢帝溥儀登基。段祺瑞在天津組織起討逆軍,自任總司令,12日拂曉攻進北京城內,只做了12天"北京皇帝"的溥儀再次宣佈退位。是為段祺瑞“三造共和”。

段祺瑞“三造共和”,見識不凡,晚年卻犯兩大錯誤,身敗名裂!

“三造共和”使得段祺瑞聲名雀起,1917年7月14日,段祺瑞返回北京,重新擔任國務總理,掌握了政府實權。之後,他力主中華民國對德宣戰,從而得以在戰後收復德國侵華權益。他主持向日本“西原借款",總額5億日元(2.5億美元),私下卻對馮國璋交底說:“咱們對日本,也就是利用一時。這些借款,誰打算還他呀?到時候,一瞪眼完了。”段祺瑞還派徐樹錚出兵外蒙古,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全境,包括唐努烏梁海,重歸祖國,民國領土之大,無過此時。

段祺瑞“三造共和”,見識不凡,晚年卻犯兩大錯誤,身敗名裂!

雖然上“三造共和”的過程中,也不乏自己的私心(如先慫恿張勳出兵解決黎元洪,再組織討逆將張勳拉下臺等),但總的來說,作為北洋名將,段祺瑞對民國的定鼎及發展確實貢獻不小,尤其是“一造共和”之時,雖有袁世凱支持,但是膽敢串連眾將,帶頭逼宮,畢竟是需要一定膽識的。之後,在民國初年複雜的政局中,段祺瑞左右逢源,縱橫捭闔,維護了民國政體與穩定,並做出不少貢獻,體現了較強的政治才能。

二 兩大錯誤

不過,晚年的段祺瑞確犯了兩大錯誤,導致自己身敗名裂!

第一件事是反對孫中山。段祺瑞不嫖(嫖娼),不賭(賭博),不貪(貪汙),不抽(抽鴉片),不佔(巧取豪奪),不大肆娶妻妾,人稱“六不總理”。不過他雖然私德很好,卻權力慾極強,又出身北洋舊將,不通民主政治。因此,段祺瑞一直反對召開國民大會,恢復孫中山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中華民國徒具其形。待孫中山組織“護法運動”時,他又力主武力討伐。凡此種種,使得他與孫中山之間矛盾重重。

段祺瑞“三造共和”,見識不凡,晚年卻犯兩大錯誤,身敗名裂!

1925年11月,孫中山北上,與段祺瑞、張作霖等人共商國是,但到北京後因病去世。這時段祺瑞犯了晚年的第一大錯誤——沒有參加孫中山的追悼會。雖然段祺瑞一向反對孫中山的主張,但畢竟人死為大,何況段祺瑞經人勸說,本已答應出場。這樣做既失信於人,又顯得沒有度量,而他手下聲稱要對孫中山遺體不利更是缺少風範。結果這件事不僅失信,更與國民黨結了樑子,後來蔣介石北伐進進入北京後,便下令通緝段祺瑞。其實,段祺瑞後來得知,追悼會上主持人在事先準備的稿子中,是打算將其與孫中山並列稱讚的,後悔不已。

第二件事是“三一八慘案”。1926年3月18日,帝國主義干涉中國政局,大批學生去段祺瑞的臨時政府門前示威抗議。執政府衛兵開槍射殺了大批學生,稱為“三一八慘案”。這次開槍雖然並非段祺瑞手令,但是他統御無方,應對失當,致使自己名譽掃地,黯然以一名反動軍閥的面目退出歷史舞臺。進步作家的大批作品,如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徐志摩的《梅雪爭春》等都痛斥了段祺瑞執政府的這一行徑,使得他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段祺瑞“三造共和”,見識不凡,晚年卻犯兩大錯誤,身敗名裂!

綜觀段祺瑞的一生,小站助袁世凱練兵,是其發跡的開始。手握重兵後,他一反馮國璋被清室賜爵後熱衷鎮壓武昌起義的做法,聯絡北洋諸將逼清廷退位,站到了歷史的進步面;之後的段祺瑞,旗幟鮮明地反對袁世凱稱帝及張勳復辟,再次站到了歷史的進步面。雖然由於民主法制既無興趣,又乏認知,使得他領導下的民國徒具其形,後來更是因為鎮壓學生起義而遺臭萬年,但在北洋眾多將領和清廷軍界要人中,段祺瑞能認清歷史潮流,走出擁擠共和這一步確實難等可貴,曠世之功,不可埋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