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說起中國近代史,有“北洋之虎”之稱的段祺瑞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段祺瑞,字芝泉,晚年號稱“正道老人”。他是中華民國第一任陸軍總長,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號稱“六不總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他曾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凱稱帝,討伐張勳復辟,得“三造共和”美譽。但是在執政時期發生了“三·一八”慘案,成為其執政時期的一大汙點,直接導致了下臺。在其生前死後,世人對他的評價皆褒貶不一,一時難以蓋棺定論。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段祺瑞

青年才俊

光緒十一年(1885年)6月9月段祺瑞以優異成績考入武備學堂第一期預備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業頗勤敏,以力學不倦見稱於當時,治學既專,每屆學校試驗,輒冠其儕輩,與王士珍等齊名於世”,受到李鴻章的器重。光緒十四年(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獲准與其它四位同學到德國留學。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段祺瑞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2月,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式陸軍,請蔭昌推薦人才,次年初,段祺瑞被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左翼炮隊第三營統帶,旋兼行營武備學堂炮隊兵官學堂監督、代理總教習。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12月,隨袁世凱率武衛右軍到山東鎮壓義和團,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

政壇新星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1月7日袁世凱任直隸總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補用,並加三品銜”,“兼充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5月參與鎮壓廣宗縣景廷賓起義。6月任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全面主持編練新軍,7月9日升道員留直隸不用,並加二品銜。8月9日因鎮壓直隸廣宗、威縣反洋教團眾“勞績”,被袁世凱保奏,準賞戴花翎,加“奮勇巴圖魯”勇號。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清廷成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劻為總理練兵大臣,袁世凱為會辦大臣,鐵良為襄辦大臣,徐世昌為總提調),段祺瑞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加副都統銜,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為“北洋三傑”。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北洋練兵

光緒三十年(1904年)6月,“武衛右軍”改為“北洋陸軍”,段祺瑞任第三鎮統制官,後任“北軍”總統官。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9月,清政府調袁世凱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削去兵權,10月16日段祺瑞被授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專意督辦陸軍各學堂。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北洋軍官

宣統二年(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辦北洋陸軍學務有功,賞頭品頂戴。12月18日加侍郎銜,外放任江北提督,駐江蘇清江浦,負責本地治安。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北洋集團

三造共和

一造共和

民國元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出山,急令段祺瑞為第一軍統領兼湖廣總督。段祺瑞由於早年出國留學,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深知中國的落後源於集權腐敗的家天下統治。於是在討伐革命軍時,並不真的大舉進攻,而是與革命軍談判並接連電告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聲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清帝退位新聞

民國二年(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聯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致電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一致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2月12日,隆裕太后宣佈清帝退位。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清帝退位詔書

二造共和

民國四年(1915年),段祺瑞反對袁世凱稱帝,所以被迫卸去職務。袁稱帝前,他曾五次勸阻,結果三次被拒絕,兩次吃了閉門羹。他勸阻袁世凱稱帝,說此事關係國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萬不能做的。而袁稱帝后,出於他受袁世凱幾十年知遇之恩,雖未公開聲討,但絕不參與,且未獲任何封賞。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推舉黎元洪任大總統,平息了南方革命軍的反對聲音,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袁世凱

三造共和

民國六年(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協約國,黎元洪表示反對,因對德宣戰問題府院發生激烈衝突,段祺瑞主張宣戰,黎元洪不同意,爭執不下,段祺瑞去職。6月14日張勳復辟。後段祺瑞立即到馬廠準備討逆。3日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討伐張勳的通電,在馬廠誓師,並與馮國璋聯電數張勳八罪,發表討伐張勳檄文。12日即攻入北京,趕走張勳恢復共和。後馮國璋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張勳復辟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張勳

直皖戰爭

民國九年(1920年)直奉兩繫結成反段聯盟進攻皖系。皖系方面號稱定國軍,段祺瑞為總司令。一開始直系攻勢略挫,後奉軍大軍壓境,與直軍結合,反敗為勝。這次戰爭歷時五日,皖軍大敗,數萬新組建的邊防軍大半覆沒。同年7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辭職。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軍閥割據

臨時執政

民國十三年(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大總統曹錕,請段祺瑞出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眾五千餘人,在天安門集會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段祺瑞執政府(段祺瑞當時不在執政府,亦未命令開槍)竟下令開槍,當場打死四十七人,傷二百餘人。各地輿論紛紛譴責國務院門口屠殺,後段祺瑞明令撫卹死者,醫治傷者,並召集非常會議,通過了屠殺首犯“應聽候國民處分”的決議。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三一八慘案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劉和珍君(左一)

晚年生活

民國十五年(1926年)年4月9日被馮玉祥驅逐下臺,退居天津日租界當寓公,潛心佛學,自號“正道居士”。在“九·一八”事變爆發以後,日本人屢次“邀請”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都被段祺瑞所拒絕,保持了民族氣節。後為躲避日本人,段祺瑞移居上海。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發作,在醫院病逝,終年七十二歲。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晚年段祺瑞

段祺瑞生前死後,人們對他的評價皆褒貶不一。吳佩孚評價段祺瑞道:“天下無公,正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南京國民政府的國葬令裡評價:“持躬廉介,謀國公忠。辛亥倡率各軍,贊助共和,功在民國。及袁氏僭號,潔身引退,力維正義,節慨凜然。嗣值復辟變作,誓師馬場,迅遏逆氛,率能重奠邦基,鞏固政體,殊勳碩望,薄海同欽……”梁啟超評價段祺瑞:“其人短處固所不免,然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莫建來在《試論段祺瑞在北洋建軍的作用》中總結道:“段祺瑞對中國軍事近代化上的推動作用應予肯定,但是軍私有化造成的災難性後果難辭其咎。”在“三·一八”慘案中,《泰晤士報》稱這次事件是“獸性”的“驚人慘案”,魯迅稱這一天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我認為評價一個人,不能光看一個方面,應該全面的評價,應該站在歷史的角度進行評價,要看這個人做過什麼事?有功還是有過。我認為評價段祺瑞,必須得考慮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段祺瑞對中國軍事近代化上的推動作用應予肯定,另外,他曾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凱稱帝,討伐張勳復辟,有三造共和之巨功。還有值得稱道的是段祺瑞派徐樹錚收復外蒙。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因沙俄扶植脫離中國,當時的中國根本無力與沙俄對抗,然而段祺瑞瞅準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無暇顧及外蒙,派徐樹錚一舉收復外蒙。外蒙的迴歸,不僅打擊了民族分裂勢力,更保證了中華民國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統一,段祺瑞居功至偉。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徐樹錚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收復外蒙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外蒙古

但在另一方面,段祺瑞作為皖系軍閥首領,連年參與軍閥混戰,造成百姓水深火熱。還有就是在執政期間發生了“三·一八”慘案,作為政府的執政,段祺瑞難辭其咎。

再評北洋政府執政——“北洋之虎”段祺瑞

軍閥混戰

如何評價段祺瑞呢?段祺瑞是對中國有大功的,三造共和,收復內蒙,這兩項功勞皆居功至偉。然而反面的東西無疑是不能抹去的。尤其是軍閥混戰,弄得民不聊生。另外在其執政時期發生的血案,在歷史上也是抹不去的。

對於段祺瑞,我們應當予以充分肯定他所取得的功績,但也不能忘記他的過失。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應當做到“愛之不增其善,憎之不益其惡”,就是既不美化、神化,也不有意醜化、妖魔化。段祺瑞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人物,這個人有功有過。其過固所不免,但段祺瑞所建奇功,用梁啟超的話說:舉國之中無人能及。最後說一下,段祺瑞晚年保持氣節,不與日寇合作,不當漢奸,這點也是讓國人尊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