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臨邑:三級聯動同向發力率先突破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希望。臨邑縣堅持“縣佈局、鄉推進、村發力”,三級聯動、各盡其責,擔當作為、同向發力,推動鄉村振興在臨邑大地形成生動實踐。

□任清松 黃浩珉 劉麗瑩

頂層設計,綱舉目張

當好作戰指揮部

“縣委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線指揮部’。”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臨邑縣委以“在打造齊魯樣板中率先突破、走在前列”為目標,把舵定向,謀篇佈局,凝聚合力,迅速拉開鄉村振興新戰局。

調整充實全縣農業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搭建組織體系,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牽頭抓總,60個相關部門共同參與、齊抓共管。設立1個總協調辦公室和5個專業辦公室,負責綜合協調及“生態宜居”“人才振興、組織振興”“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等工作,明確職責,重抓落實。

通過強化制度設計和供給,規範動作,整合力量,提高質效。圍繞“產業發展”,建立大農口運行機制,對農業發展實行一口管理,統一配備資源。初步建立起包括200多個項目的鄉村振興項目庫,成立項目論證委員會,提高項目經濟效益和可持續性。出臺《關於推進鄉村賦能工程的實施意見》,建設農村電商服務平臺,發展品牌農業。圍繞“資金資源”,建立兩區同建推進機制,縣鄉村聯動,啟動首批次10個項目,預計可形成增減掛鉤指標3400畝、佔補平衡指標3300畝。出臺《臨邑縣支持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管理使用辦法》,設立了220萬元專項資金。探索“政銀企擔”合作機制,引入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加大資金投放力度。圍繞“人才支撐”,選派868名優秀年輕幹部到村擔任經濟委員,制定《臨邑縣幹部正向激勵實施方案》。完善村級運轉經費增長保障機制,確保農村幹部隊伍安心、專心幹事。實施“服務鄉村振興提升計劃”,對全縣“三農”幹部進行培訓,提高服務本領。鼓勵農業產業領軍人才、基層農技人員與農村各類經濟組織合作,對業績考核突出的進行表揚獎勵。將鄉村振興納入全縣協同發展綜合考核,並組織專項觀摩。

把產業興旺作為重中之重,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大力引進產業資本,構建起“南部特色種植、中部生態循環、北部特色養殖”的現代農業大格局,探索形成了以工商資本為主導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北京世貿天階集團、港澳臺商會、天邦漢世偉集團,北京馥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凱盛浩豐智慧大棚、德州壹號土蛋雞、華萊士北方生產基地項目紛紛落戶。截至目前,全縣共培育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6家。

承擔山東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縣、國家級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等多項改革任務,同時積極爭創省級乃至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堅持市場化手段推進工作,成立綠之盈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提高市場運作能力。全縣打造涉及5個鄉鎮(街道)37個村,集脫貧攻堅、集體經濟、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等於一體的鄉村振興示範帶。其中,沉睡資源聚合經濟模式在德州市推廣,並得到省委領導肯定。

主動擔綱,高效作為

做好推進突擊隊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鄉鎮黨組織充分發揮承上啟下作用,重執行落實,抓組織實施,推動各項工作高質高效開展。

抓基層組織,讓村級班子迸發新活力。德平鎮以“支部書記擂臺賽”為依託,完善激勵機制抓好新任村班子建設。理合務鎮實行班子成員與新任支部書記結對幫扶,明確各村發展思路和目標。林子鎮開展“新任幹部跟蹤培養”黨建創新項目,以黨建引領能力建設。宿安鄉提出“做三型幹部,創五星支部”創建活動,提高工作積極性。各鄉鎮(街道)各出各的特色牌、各打各的優勢仗,競相發展、良性互動。

抓產業發展,以轉型提質培育新動能。宿安鄉實施萬畝設施蔬菜、萬畝有機農場、萬畝循環農業“三個一萬”工程;臨南鎮依託綠谷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番茄小鎮”;林子鎮藉助高端化工園區、萬畝槐林,打造“三產融合小鎮”;德平鎮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業,成功獲批國家第一批農業產業強鎮。

抓精準服務,為加快振興增添新動力。德平鎮成立德州富益民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獲得全省農技推廣先進集體。理合務鎮積極與省農科院、北京首農、融青農業公司對接合作,帶動全鎮8000個大棚提檔升級。臨南鎮發展第五代琴絃式高標準冬暖蔬菜大棚1.5萬個、聯棟式智能育苗溫室大棚5萬多平方米。宿安鄉領辦創辦興達蔬菜批發市場,解決500餘戶、2000多個蔬菜大棚的銷售問題。

抓人才使用,促各類人才展現新作為。整合各級駐村力量,組建聯合工作隊,承辦全市省派農村黨支部書記座談會。臨盤、德平、宿安等鄉鎮均實施了“能人回鄉”工程,同時,統籌規劃建設集中型鄉村人才公寓11處、84套,分散型鄉村人才公寓16處、33套,搭建平臺招攬人才、集聚各類人才,支撐鄉村振興。

抓鎮村建設,讓城鄉統籌拓展新空間。在抓好“七改”的同時,穩步推進“兩區同建”,解決“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地該怎麼種”的問題,截至目前,全縣首批新建社區10個,土地整治村莊19個,可流轉土地3萬餘畝;先後建設各類產業園區62個,消化農村勞動力2萬多人,成為帶動全縣“一產轉型、二產做強、三產突破”的新業態、新模式。

七位一體,精準發力

打造振興橋頭堡

臨邑新一屆村“兩委”堅持基層黨組織“七位一體”建設,即以班子建設為核心,以集體經濟為抓手,以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以土地股份合作、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城鄉網格管理為路徑,傾力建設新時代的新農村。

強化自身建設,提升組織力。全面落實坐班值守制度,以“黨員活動日”為載體,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實行“陽光村務”,857個村全部推行了“三務”公開制度,建立健全了村務監督委員會。組織2100多名黨員群眾代表外出學習,解放思想、開拓視野。今年,有6個村黨支部書記榮獲市級以上“擔當作為好書記”、3個村班子榮獲市級以上“幹事創業好班子”。

突出強村富民,提升帶動力。通過支部引領、統籌資源,因地制宜、探索創新,促進集體和群眾“雙增收”。目前,全縣形成了以宿安鄉邢仙龍村為代表的“黨支部+村域沉睡資源”,以林子鎮苗甫庵村為代表的“黨支部+土地股份制合作社”,以臨盤街道前楊村為代表的“黨支部+集體產權盤活利用”等3種成熟模式,帶動全縣村莊新上集體項目857個,共挖掘“沉睡資源”4850畝;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85家、入股土地3.5萬畝,預計促進全縣農民增收近1億元。村“兩委”班子成員帶頭髮展致富項目617個,帶領群眾組建新型經營主體1500個。截至目前,全縣68個省定貧困村全部摘帽,10903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加強鄉村治理,提升凝聚力。“以服務代治理、融服務於治理”,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把群眾凝聚在黨組織周圍。以網格化為手段,優選黨員幹部、後備力量作為骨架,綜合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及時發現隱患、排憂解難,累計解決問題2.3萬個。以移風易俗為導向,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倡樹“鄉風文明”新風尚。全縣新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26處,湧現出了“齊魯最美家庭”宮肇林家庭等一批先進典型。以美麗鄉村為抓手,大力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旱廁改造、道路硬化等“生態宜居”配套建設,全縣建成美麗鄉村136個、森林村居3個,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大幅改善。

①臨邑建設供銷為農服務中心提供全方位農機服務

②農業工人在凱盛浩豐智慧大棚中工作

③宿安鄉萬畝蔬菜基地蘆薈種植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