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大一新生攀比開學“裝備”,誰該反思?

為了迎接新階段的校園生活,新生們做了許多開學準備。部分新生昂貴的“裝備”“行頭”引起了關注:某品牌電子產品幾件套、一線品牌護膚品、奢侈品牌服裝……江西南昌某高校大一新生江燕(化名)坦言身邊有攀比開學“裝備”的現象,“比如比較手機品牌,是產品新上市時買的還是買的替換批次。女生們在護膚品上也會多關注一些,相互詢問品牌、價格”。

(9月18日《中國青年報》)

儘管有專家認為大學新生入學“裝備”花費連年增升,一方面是家長的“犒勞心理”和學生的“邀功心理”作用,同時也離不開商家的宣傳誘惑。但是,筆者堅持認為,新生攀比開學“裝備”,首先要反思的是大學生自己。

一般而言,孩子去上大學,家長都會給孩子置辦“裝備”,大一新生的開學“裝備”最直觀地反映了一個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條件好的學生除了傳統的手機、電腦、平板三件套,還加上數碼相機、藍牙耳機、智能手錶等“三件套”。一時間,新生宿舍成了各種品牌電子產品的集中展示室。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大學生之間互相攀比,肯定會讓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不佳的學生感到氣短和自卑。但是,筆者以為開學“裝備”只能反映父母所處階層差異,並不能說明其他問題。大一新生要懂得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從父輩或他人那裡獲得或享受了多少資源,而是能夠在服務社會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人生的比賽不是大學的短期攀比,而是為了終生的成就”。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應該抱定“別人與我比父母,我與別人比明天”的決心,發奮學習,刻苦鑽研,為自己未來的幸福努力打拼。如果真的如網上所說“學而不思則網,思而不學則貸,不思不學則網貸”,則有可能陷入校園貸的深淵,不但自己無法安心學習,到頭來還會加重父母的經濟負擔。

其次要反思的是學生家長。孩子出門求學,家長為孩子準備幾件“裝備”本無可厚非,但凡事應量力而行,如果孩子要什麼家長就砸鍋賣鐵買什麼,則會助長孩子愛慕虛榮的壞習慣,如果孩子習慣了父母的傾情付出,就不會懂得感恩。父母還在那裡苟且,出身寒門的“富二代”照樣心安理得地炫耀詩和遠方。因為父母再多的付出,在孩子眼裡都是常態,一旦這種常態被打破,孩子就會心生怨恨。幾年前發生在上海浦東機場的赴日留學5年的汪某手刃前來接機的母親的慘劇就是反面例子。汪某的母親省吃儉用變賣房產甚至四處舉債供他讀書,卻因無法繼續支付其高昂的學費而引來殺身之禍。筆者以為,對於大一新生的種種物質要求,無論家裡條件允許不允許,家長都只能適度滿足,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理性消費,購買性價比高的物件而不是一味追求名牌。

再次要反思的是高校的領導和教師。大一學生離開父母來到高校,學校領導和教師有責任對他們進行有關理性消費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同學與同學之間可以比學習比成績,但不能比消費比享受。雖然攀比之風和高消費現象主要侷限於少數人,但由於高消費針對的是純消費群體,所以,奢侈之風折射出來的大學生生活狀態和價值觀取向卻令人憂慮。大學生盲目攀比扭曲了校園人際關係,客觀上也增加了學校教育管理的難度,對於大一學生攀比開學“裝備”,高校領導和教師絕不能聽之任之。要提醒他們,大學不是人生的終點站,還有很長的路在等著他們去奮鬥,沉迷在手機或電腦等物質的攀比中,可能會讓他們迷失前進的方向。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揚州市邗江區紀委特聘宣傳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