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綠色,水泥混凝土發展的必然出路

人類需要水泥混凝土就像需要水和空氣一樣,不管你喜不喜歡。水泥混凝土是灰色的,但水泥混凝土創造的世界將是綠色的。人類將永遠生活在水泥混凝土世界。中國混凝土與水泥製品協會執行會長徐永模如是說。

混凝土與水泥製品在建材中使用最為普遍,佔比最大,“十二五”期間,行業經濟總量已位列建材行業之首,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以往粗放的生產模式與使用方式,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不利影響十分巨大。因此,在節能環保的背景下,混凝土與水泥製品行業面臨轉型升級,而其關鍵在於實現綠色發展。日前新當選的中國混凝土與水泥製品協會會長、中建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文貴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綠色是一個導向,行業再不搞綠色發展,一點出路都沒有。

水泥混凝土對環境影響巨大

混凝土與水泥製品行業的迅速崛起,得益於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高速發展,是時代需求產生的一個結果。在這一過程中,水泥混凝土行業經濟總量快速增長,行業投資規模保持高位,2011年投資規模超過1500億元,2015年投資額達到2518億元。

與行業高速增長相伴的是行業產品與環境的巨大矛盾。

混凝土的主要原料水泥是不可持續發展的產品,其生產製造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十分不利,可排出大量粉塵和有害氣體,其中主要是溫室氣體和二氧化碳氣體。研究顯示,水泥的生產必然會通過兩種形式釋放大量二氧化碳:燃燒燃料而產生所需的超高爐溫以及加熱石灰岩時發生的煅燒化學反應。在最高效的水泥廠中,60%甚至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都來自於這種無法規避的化學反應。數據表明,生產一噸水泥可排放二氧化碳約790千克至940千克,而我國2010年水泥實際產量達到16.68億噸,2014年水泥產量達到24.76億噸,估計二氧化碳排放超過16億噸。

對於水泥混凝土的汙染環境問題,人們早有認識。但混凝土仍然獲得人們的青睞,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其中也包含了對水泥混凝土的優點的肯定。如業內人士評價說,與其他建築相比,混凝土具有常溫澆注和硬化能力;長服役壽命;低熱島效應;微環境調節能力;可循環再生;淨化水質和維護區域水資源的能力。正是這一特點使混凝土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建築材料。

優缺點並存的現實,預示著解決水泥混凝土問題的基本路徑就是,在不捨棄這種建材的前提下,通過綠色發展,將其對環境的危害降至最低。而產品的綠色發展的實現,必然與行業的轉型升級同時進行。

綠色混凝土的發展之路

資料顯示,綠色混凝土的概念於1998年在丹麥提出,最初的設想是在混凝土使用中使用替代性膠凝材料或骨料,開發新型的水泥,降低水泥的需求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隨著認識的加深,人們逐漸將混凝土的理念拓展至消納工業副產物、保護自然資源、減少有害物質排放、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減小建築物服役過程中能源和維護成本消耗等方面。總之,綠色混凝土應在全生命週期內具有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小環境汙染的能力。

我國綠色混凝土研究的起點與國際同步,1998年清華大學的吳中偉院士提出了綠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倡導在混凝土製備過程中節約資源和能源、保護環境。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頒佈了《綠色建築行動方案》,提出綠色建築和綠色混凝土的理念以及全生命週期評價的思想,認為綠色建築應當在全壽命週期內具有節約能源和資源、保護環境、減小汙染、宜居的特點。綠色混凝土應具有節能、減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的特點。這標誌著我國採用全生命週期評價思想,提倡和促進建築建材綠色化的起點。

2016年綠色混凝土得到高度提倡。今年7月發佈的《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工信部與住房城鄉建設部共同下發的《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中明確,綠色建材是指在全生命週期內減少對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影響,具有“節能、減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特徵的建材產品。10月發佈的《建材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中,提出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和建材部件,促進水泥等傳統建材的升級換代行動。

綠色混凝土的發展在我國也有大量的實踐,並取得很多經驗。但總體上還處在發展的初步階段,而行業的轉型升級也才剛剛開始。

發展綠色混凝土要改變傳統認識

綠色混凝土是一個新概念,目前發展中嘗試使用的技術包括:一是提高終端使用效率,即開發水泥用量更少的混凝土配比,設計鋼鐵和混凝土用量更少的建築物都能夠提高水泥的使用效率。混凝土並不一定要含有大量水泥。二是擴大輔助膠凝材料的使用。輔助膠凝材料是產業中已經在使用的絕佳減排手段,在開發更天然或經過最低程度加工的材料上仍然具備巨大潛力。三是聯合處置水泥和其它產品。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將水泥製造業與有害物質焚燒相結合,這種趨勢很可能得到繼續發展。

相比於探索中的技術,創新思維無疑更為重要。觀念的改變與創新技術是相輔相成的。

徐永模認為,任何材料的工業化應用都會留下碳足跡,發展綠色建材的實質是實現建材綠色化: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清潔生產、低碳經濟、循環經濟。

清華大學教授唐慧珍對發展綠色混凝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她認為,綠色混凝土首先不是高科技,而是觀念的轉變,不能只為滿足強度指標要求和降低成本,就什麼都用。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第一目標和動力。利廢是節能、降耗、減排的措施,減少能源和天然資源的消耗,緩解工業廢棄物對環境的壓力。但利廢不是“瓜菜代”,而是把所利之廢當做資源,必須有質量要求。對於“廢棄物”的利用,不能只算經濟賬,必須考慮是否增加了能耗,是否產生新的環境汙染,必須計算產品的總能耗,利廢也需要節能減排和降耗。要鼓勵和提倡能量的再利用和從源頭做起。

唐慧珍認為解決當前困境的途徑首先是加大去產能力度,其次要做到自立自強,必須轉變當前小生產作坊式的狀態,按照工業系統工程建成現代化混凝土工程產業。此外,只有形成原材料-混凝土拌和物配製-成型工藝一體化的產業鏈,混凝土工程質量才能得以提高。

混凝土行業必須實現綠色轉型

吳文貴說,混凝土行業到了要改變自己思路的時刻了。首先我們要提高認識,要從企業和行業的生存上來認識如何環保。目前只要遇到揚塵天氣混凝土企業首先要關掉,這是不夠的。關鍵是我們的企業和行業要如何行動起來,領軍企業應積極探索混凝土環保廠站的建設之路,西部建設在廣西南寧投資建設了一個廠站,對它的要求非常高,從細節入手,從任何可能會引起環境變化或造成汙染的粉塵、水處理和噪音三大汙染入手,解決環保問題。

一個區域中如何環保或者是說清潔生產,西部建設在武漢做得很好。武漢所有的廢渣能在攪拌站處理的儘量在攪拌站處理,但有些廢渣是不能完全處理的,比如說一些顆粒包括顆粒偏大影響混凝土質量不能重複使用,那麼我們就集中建設一個配套廠,所有廢渣都到那個廠去處理,來解決綠色、清潔生產的問題。我希望在綠色、清潔生產方面西部建設能成為標杆。

此外,從公司層面來說就是在企業發展方面,如何把綠色生產、清潔生產從企業文化方面切入進去。在制度、體制和機制方面也要體現這方面的內容,要有考核、授牌,將來還要有獎罰,綠色認證也要與之結合起來。從上到下來推,做好頂層設計工作。發展綠色混凝土沒有高大上的東西,但是從細節做起最接地氣。只有把這些細節做好,才能保證我們的綠色生產和清潔生產這個想法和目標的實現。

企業的綠色化不僅僅包括清潔生產,混凝土行業的利廢也是國家的大勢所趨,混凝土的資源綜合利用是消納固體廢棄物的一個很重要的載體。水泥、牆材、混凝土三大產業是消納固體廢棄物的最主要出口,我國每年消納20億噸固廢,混凝土接近8億噸左右。目前,一些企業加大了對尾礦的綜合利用,雖然尾礦利用沒有被納入國家減稅的名錄中,但無論是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來說,還是從企業的發展目標來說都是要做的。當然,前提是要盡力爭取減稅政策,但工作還是要先做起來的。我們已把遷安的尾礦廠搬到天津去了,通過加工和物流業減少對砂石的過度依賴。西部建設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效果還是不錯的。另一方面,我們對建築垃圾處理方面也在積極與政府對接,並探討與企業合作,有些做得比較好的企業我們就做配合。此外,政府有需求的領域,我們通過合資合作的形式來推動這項工作。在這方面目前我們也做了一些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們在行業混凝土未來發展這方面也在思考如何實現綠色環保,目前我們在積極與設計院、研究院進行探討,如在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特殊混凝土的利用上如何體現綠色環保,特別是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利用比例都是值得研究的。建築垃圾目前的確在使用過程中受到一些限制,比如使用量只有30%,使用的標號等全部要統一,或者有些領域要有一些基本的統一,比如建築業、冶金、交通等的規定都不同,這就需要協會搭建一個平臺。

混凝土行業原來都是快速粗放式的增長方式,整體管理沒有體系、水平不高。目前正在轉型升級,西部建設準備用4年至5年時間,把整個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從標準化入手,大面積、成體系的統一的標準化是從今年才開始的。在標準化方面,我們重點強調以客戶滿意作為評價標準,標準化後你做的產品再好客戶如果不認可不認同,這種產品也是不被客戶接受的,所以我們要以客戶需求作為改進的方向。此外,混凝土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太低,與水泥行業比差距非常大。只用了一些簡單的ERP管理系統,與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有相當大的差距。這次我們也是做了一個信息化規劃,希望在“十三五”未期信息化與智能化結合起來很好地發展,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信息化水平。

吳文貴還說,混凝土與水泥製品行業的特點就是中小企業太多,中小企業要做大做強,需要行業的引領服務。服務行業、搭建平臺、共享信息,協會就是要從企業需求出發來引領行業的發展。

綠色,水泥混凝土發展的必然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