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波西米亚狂想曲》:神的孩子永不消逝

作者 | 夏虫

3月22日,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正式登陆内地院线。

这部讲述皇后乐队(Queen)发迹史的歌舞传记片在荣膺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后,又斩获四座奥斯卡小金人。

对音乐涉足不深的读者可能会对皇后乐队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是当听到《We Will Rock You》或《We are the champions》的节奏响起时,却都忍不住随声附和。

在这个群氓贩卖焦虑的时代,《波西米亚狂想曲》像春日里一组格外遒劲的和弦,来回撩拨着清亮的音色,让人难以抑制呼唤狂欢的冲动,回忆起那些一去不复返的炽热摇滚岁月。

《波西米亚狂想曲》:神的孩子永不消逝

正如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Freddie Murcury)短暂而又璀璨夺目的一生。

有的人生下来就受到神的眷顾,当他在舞台上第一次歌唱,往后数十年,整个世界都只是他的回声。

在BBC推出的一部讲述皇后乐队表演岁月的纪录片中,曾有人这样回忆弗雷迪·莫库里:

“有一次我看到他坐在角落,用手捧着脸……他沮丧地说,自己好像不能成为一个摇滚巨星了。然后,他张开手臂对我讲到,‘我将会成为一个传说!’

电影片头采用倒叙手法,追溯了1985年那场举世瞩目的摇滚乐演唱会——“拯救生命”(Live Aid)

这场为援助非洲饥荒而进行的慈善义演,聚焦了全世界15亿人的目光。在这个旷古绝今的舞台上,皇后乐队彻底征服现场热血沸腾的七万名观众,把温布利球场的天吼出一个窟窿。

《波西米亚狂想曲》:神的孩子永不消逝

随后画面闪回至1970年,那时的弗雷迪还是个无人知晓的毛头小子。每天结束在机场搬运工作后,他习惯混迹在酒吧的人群中,似乎只有乐队的歌声才能荡涤他疲惫的身心。

这个拥有帕西人血统的青年羞涩而内敛,注定只有音乐才能斩断束缚他不羁灵魂的缰绳,与这条狂热的生命发出共鸣。

他穿过酒吧后台,凭借惊人的嗓音天赋拿下乐队临时空缺的主唱席位,并邂逅了此生挚爱——玛丽(Mary)

《波西米亚狂想曲》:神的孩子永不消逝

弗雷迪给这个四人乐队取名叫皇后乐队。

吉他手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鼓手与贝斯放弃温饱的生活,弗雷迪更是摒弃原本的姓名,以决裂的姿态出走家庭。

为了音乐梦四处奔波,为了出专辑卖掉唯一的卡车,他们似乎靠音乐和爱便能维持生命。

偶遇伯乐,专辑大卖,美国巡演,电影绚丽娴熟的剪辑技巧与影中人纵情恣意的风度碰撞出一首壮丽的交响乐,光影用宇宙通行的语言诠释着皇后乐队的辉煌。

在霓虹和聚光灯的照射下,弗雷迪小指轻勾话筒,嘴角是野性而骄矜的笑,举手投足间尽是天生的风骚,只需稍稍示意,便能挑逗起数万观众的神经,放弃思考任他摆布。

《波西米亚狂想曲》:神的孩子永不消逝

一切都水到渠成,直到他们写出这首与电影同名的歌曲——《波西米亚狂想曲》,并决定把它作为第四张专辑主打歌。出品人认为6分钟时长有违市场规律,坚决不同意将其作为主打歌。

那是最与平庸相斥的年纪,摇滚乐在他们手上变成了韵脚铿锵的诗。

弗雷迪当即解除与出品人的合作,愤然摔门而出。当出品人言语讥讽时,窗外突然抛来一块石头将玻璃冲撞成飞溅的渣子,参差不齐的碎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只剩脆弱的华而不实。

《波西米亚狂想曲》:神的孩子永不消逝

这似乎是个混不吝的隐喻,昭示着四个天命不凡的后生将踹开传统与市场架设的藩篱,让摇滚野蛮的触角生长至前人未到过的角落。

他们就像是那首大爆单曲所唱得那样——“She is a Killer Queen”,像个杀手中的皇后,革掉所有陈腐观念的命。

尤其是弗雷迪,他对歌曲的吹毛求疵,对细枝末节的亲自操刀和无数次的严苛审核,使当今这个流量横行的音乐批发市场相形见绌。无数个所谓“歌手”被金钱和欲望裹一层皇帝的新装延街卖唱,而用灵魂供奉音乐的信徒却能在一个小作坊中改变世界。

在6分钟旋律中,《波西米亚狂想曲》用整整5个部分讲述一位失手杀人的少年恳求母亲与神赦免他的罪过,反抗失败最终被处刑的故事。全曲变换4个风格,副歌更是石破天惊地采取歌剧方式模拟了众神审判的宏大与肃穆。

在逼仄的空间内,四个人却围绕着一支话筒唱出史诗般的壮阔,这首单曲亦以违背市场规律的姿态征服了市场。

《波西米亚狂想曲》:神的孩子永不消逝

光荣而澄澈的岁月中,没人预料到这首歌竟成为弗雷迪结局的缩影,甚至连他自己都未意识到,当他借歌唱之名呼唤母亲时,心中对爱的渴望。

记者在询问电影主创究竟哪首歌才能诠释弗雷迪一生时,他们的答案惊人一致——《找一个人来爱》(Someone to love)。

这也是电影中唯一出现过两次的插曲。

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对爱的追寻贯穿了弗雷迪的短暂的生命。亲情,友情,和那命途多舛的爱情。

弗雷迪的父亲对他的摇滚梦想嗤之以鼻,母亲与妹妹也只能在电视和广播中捕捉他的行踪。

命运给弗雷迪的爱似乎格外吝啬。

而他对自身性取向的后知后觉,也使得他与玛丽的婚姻无可避免地走向悲剧。

没有人能够怀疑弗雷迪与玛丽四目相对时迸擦的火花。在熙攘的人群中,玛丽柔软的眼神注视着弗雷迪赤诚的灵魂,如焚的白日融化孤寂的黑夜,迅速升温的悸动甚至模糊了弗雷迪本能的趋向。

《波西米亚狂想曲》:神的孩子永不消逝

在他最贫困潦倒的时候,玛丽用微薄的薪水默默支持他的音乐事业。二人像世间最平凡的恋人一样依偎、深吻、喁喁私语。因为清贫,他们用钢琴充当床头柜。弗雷迪交叉的双手在黑白键间灵巧地舞动,在玛丽深情的注视下甘之如饴。

弗雷迪为玛丽写了《一生挚爱》(the love of my life,实际上当他们的婚姻结束后,玛丽仍旧是他一生挚友。

他们的爱是杜绝任何平庸和私欲的一种大爱,是一旦参与对方的生命便无法置之不理的羁绊。

电影对玛丽角色的塑造,堪称亮点。作为一名女性,她以独立的精神与伟大的善行,诠释了“挚爱”的分量。

《波西米亚狂想曲》:神的孩子永不消逝

当弗雷迪因为认识到自己的性向而手足无措时,玛丽甚至比他更加理智和清醒。

面对她的追问,他痛苦地向她启齿,自己可能是个双性恋。

而她早已洞悉一切:

“不,弗雷迪你是个gay(同性恋)。”

她虽悲痛,却并无责难。

“我很难熬,但这不是你的错。”

表明心迹后,她并没有苦苦维持这段已然异变的感情。她依然爱着弗雷迪,但这已由爱情转变为亲人之间的关慰。

对世界而言,弗雷迪拥有被上帝亲吻过的歌喉,他骄傲、不羁、举止轻佻,习惯迟到且出言不逊,然而在他心里,始终住着一个羞赧敏感的波斯裔小男孩儿,他永远骚动,永远不安,哪怕你只是稍微放松了拉他的手,他都以为会被所有人遗弃。

当皇后乐队的其他成员均已成家,玛丽也寻到归宿之后,被孤独反复折磨的弗雷迪变成了脆弱的孩子,被心怀叵测之人所利用。

他以为伤害了最亲爱的人,就能成为强者。

《波西米亚狂想曲》:神的孩子永不消逝

他私自决定脱离乐队,夜夜笙歌,借酒消愁,在歹人的诱惑下,成为酒精、毒品和性的奴隶。他被当作摇钱树一般任人宰割,在荒废音乐事业的同时也拖垮了身体。

若不是玛丽冒着风雨叩响他那座空荡城堡的窗,唤醒躺倒在沙发上疲惫不堪的他,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错过了“拯救生命”义演的邀请。

玛丽已嫁作人妇,她本无义务介入弗雷迪的生活,却仍义无反顾地将他从泥泞中拖拽出来。世间最高尚的情感无过于此,弥足珍贵却又问心无愧。

金钱与欲望只会用妖艳的皮囊掩饰黑暗,只有爱与音乐才能驱散孤独。

弗雷迪没有告诉玛丽,由于放纵无度的生活,自己已罹患艾滋。

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后,他终于学会成熟地去爱身边每一个人。他恳求队友的原谅,经历千辛万苦重新获得在“拯救生命”演出的机会,在演出前的排练中才宣布这个噩耗。

面对队友夺眶而出的泪水,他依旧潇洒地笑着:

“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为此皱眉,或更甚的是,用你们的同情心来烦我。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我余生仅剩的时间,只想用来搞音乐。我没时间扮演受害者。”

《波西米亚狂想曲》:神的孩子永不消逝

他本是神的孩子,注定不需任何同情与怜悯。如果属于他的时间已不多,与其苟延残喘,何如纵情燃烧?

时光终于迢递至1985年7月13日,“拯救生命”演唱会如期召开。

一个完美的俯拍摇移镜头掠过温布利体育场七万观众,聚焦在弗雷迪高高擎起的臂膀。他承载着无数热切的目光,骄傲得像统治世界的国王。

《波西米亚狂想曲》:神的孩子永不消逝

他仍然习惯反手弹钢琴,伴着黑白键的起合轻轻哼唱起那首诠释他一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太晚了,我的归宿要来了,

我的脊梁开始发颤,

浑身上下疼痛难忍,

再见吧,各位,我要离开了,

我将离你们而去,去接受现实的审判,

妈妈,

我也不想死去,

甚至有时我希望自己未曾来到这世上” 

《波西米亚狂想曲》:神的孩子永不消逝

他的生命在炽热地燃烧,而他却愈战愈勇。他是在为非洲饱受饥荒之苦的孩子们歌唱,是在为那所剩无几却又注定壮阔的峥嵘岁月歌唱。

他是在用爱歌唱生命。他是在用生命歌唱生命。

那个时代,人们相信仅凭爱与摇滚就能拯救世界。

电影在《We are the champions》一曲终结后戛然而止,仿佛皇后乐队永远是那个站在世界摇滚巅峰的冠军。

《波西米亚狂想曲》:神的孩子永不消逝

而我也无法面对,在弗雷迪生命的尽头,他腐烂的右脚和瘦骨嶙峋的躯壳。我有时甚至会认为他从未离去,而是永远活在世界某个角落。

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去的人就不会死去。

他还是那个神眷顾的波斯裔小男孩,周围环绕着一群爱他的人,他总在忘情地弹奏钢琴,不经意就将世间涤荡了几回。

或许弗雷迪·莫库里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他的生命太过传奇。他是时光褶皱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用歌声鞭挞了一切跟低俗和平庸相关的事物,让那个贫穷时代决心与焦虑和挫败为敌。

人间的苦难总是趁虚而入,但是无数个故事让人类相信,信仰与爱能够消弥所有痛苦。

弗雷迪临终前,嘱咐玛丽将他的骨灰埋葬在一个只有她才知道的地方。因此这个世界上只有玛丽才知道弗雷迪到底埋在了哪里。

所以,弗雷迪啊,如果你执拗地不肯告诉我们你在哪里歌唱,那么神的孩子,你要惩罚世界永远铭记你的名字。

清欢简介:

一味清欢,90后天蝎女,爱写作爱自由,愿携清欢一味,度人生百年。微信公众号:一味清欢说,微信号:yiwei_qinghuan,希望遇见可爱又有才华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