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好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好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记涟水籍武警江苏总队南京医院骨科原主任何一成

《涟水日报》记者 张玄宗

好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一个普通人,当他穿上军装成为军人的时候,就多了一份情感,也多了一份责任——对父母、对妻儿、对国家、对人民,这些责任构成了军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何一成,1963年11月出生于我县梁岔镇何圩村。1977年在涟西中学上中学,1983年考入徐州医学院医疗系学习,在大学期间,历任校广播站校报编辑,班长等职务。1988年8月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来到武警江苏总队南京医院任外科见习医师。见习期间,他以医院为家,认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很快完成了由一名大学生向武警军人的角色转变。1989年8月他正式成为武警江苏总队南京医院外科的一名住院医师,决心为武警部队卫勤保障服务贡献出自己毕生精力。

在1991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中,何一成积极请战,曾先后四次参加医疗队深入灾区,克服交通中断、炎热酷暑等困难,忘我地为灾区人民和参加抗洪救灾的官兵巡诊治病送医送药,平均每天诊治上百病人,跑遍了九个参战部队,为此荣立三等功一次。1998年他再次带领战救组投入到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中,他不顾个人安危,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冲在前面,处处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再次因抗洪抢险任务完成出色,荣立三等功一次。1999年9月他考入第四军医大学军队中青年人才基金班骨科专业学习,2001年6月学成归来,同时被任命为武警南京医院门诊部主任,同年12月任骨科副主任医师。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体现了他的大爱情怀。

作为一名军人,尤其又是一名军医,能够处理好国家与家庭的责任,是一种美好的期盼。但往往不能兼顾,正所谓忠孝不能两全,每当面对取舍选择时候,军人往往带着父母妻儿的挂念,去履行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

2001年7月,何一成响应 “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参加科技支边。此时,他爱人因股骨颈骨折住院,年迈的老父亲患面神经麻痹、眩晕症,小孩年幼等,他仍然报名去青海支边。在欢送会上,何一成说:“我作为武警部队的一员,支边也有我的一份责任,我也要尽一份义务。所以,我将用最好的医术和最强的责任心,为青海省医疗卫生做一点贡献。”在青海省支边的一年中,他经常到环境艰苦的格尔木、海南州、玉树等高原地区为武警官兵和当地藏牧民诊病治病,深受好评,并再次荣立三等功一次,其科技支边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江苏电视台《东线长城》《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何一成还积极查阅文献,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科研工作,总结临床经验,撰写医学论文,多年来已在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经皮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自体红骨髓治疗骨不连》获2002年武警部队医疗成果奖三等奖,《自体红骨髓经皮囊内注射治疗孤立性骨囊肿》获2003年武警部队医疗成果奖三等奖,《脱钙骨基质骨粒骨水泥复合自体红骨髓修复犬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获2003年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何一成说:“医务工作是要救死扶伤的,这个职业要求做人诚实、正直、忠厚、谨慎、任劳任怨,对病人富有同情心,对自己不计较得失。不是每个好人都能做一个好医生,但一个好医生必须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高尚的人。”

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兢兢业业行医,这就是何一成一直坚守的职业信条。

何一成,涟水县梁岔镇何圩村人,1983年在涟西中学以总分第一(501分)考入徐州医学院。曾任武警江苏总队南京医院骨科主任。曾先后任武警江苏总队南京医院急诊科主任、副院长等职。2002年,他的先进事迹被中央二套《人民子弟兵》栏目专题报道;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第三届“名医民选”百姓信任的医疗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