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走进“对联之乡”宁乡流沙河镇,走村串户品对联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湘楚大地文脉绵长,长沙从古至今都是人文荟萃之地,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更是擦亮了城市的文化名片。而在长沙的乡镇、山村,犹如星辰一般点缀着对联之乡、山歌之乡、湘绣之乡、石刻之乡……这些无不承载着传统文化,滋润着文明乡风,传承着良好家风,滋养着淳朴民风。可以说,厚植于乡土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硬支撑!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文件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长沙晚报特别推出“乡风湘韵——乡村文化振兴看长沙”专栏,报道长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举措与成绩,展示长沙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崭新气象。本报全媒体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来到田间地头,见证和记录长沙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和繁荣。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万寅 唐薇频 张禹

“旺志追赶新时代,辉阳普照小康家。”春节前夕,宁乡市流沙河镇花林村戴家组的脱贫户黄望飞家门口,贴上了大红的对联。中午时分,厨房里灶火烧得正旺。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火,黄望飞高兴得合不拢嘴。她告诉记者,从5年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今天对联中的“小康家”,日子过得步步高,对联也是年年新。

记者早就听说,流沙河镇是远近闻名的“对联之乡”,村民百姓自编自写对联蔚然成风。新春佳节期间,记者走访该镇的瓦子坪、花林、鸿富等村庄,以及建在集镇上安置受灾村民的“同心村”、易地扶贫的“千手”爱心大屋,看到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大红对联,有的还请师傅用实木雕刻成楹联挂上门楼,成为一道文化风景。深入挖掘,其实每一副对联背后,都有一个家国故事。

走进“对联之乡”宁乡流沙河镇,走村串户品对联 | 晚报头条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每年春节前,流沙河镇楹联协会都要为村民黄望飞家写一副对联。对于今年52岁的黄望飞来说,对联就是时下年轻人常说的“心灵鸡汤”。黄望飞老两口务农,两个儿子都有残疾,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黄望飞鼓起勇气发展养殖业,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家庭年收入都有七八万元,一举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记者在她家的栏舍看到,这里有200多头花猪;她还从事小龙虾、黑斑蛙的特色养殖。每每望着凝聚了鼓励和祝福的对联,黄望飞感觉无形中有了一种力量支撑。

“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阳光映照着流沙河镇上的“千手”爱心大屋,身后是一栋两层楼的联排住宅,35岁的阳禄华和妻子带着一双儿女照了一张全家福。阳禄华原来住在大田方村中元组,那里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家里是当地公认的贫困户。2017年底,流沙河镇上的“千手”爱心大屋建好了,并免费配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桌椅、床铺等生活用品,阳禄华一家四口成为首批拎包入住的幸运儿。身居集镇机会多,2018年,他仅打零工收入就有3万多元。

走进“对联之乡”宁乡流沙河镇,走村串户品对联 | 晚报头条

“凝集党心开方向,秉持信仰亮目标。”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阳禄华经常带着儿女读一读家门口的对联。现在,就连他不到两岁的小女儿,也能用萌萌哒的童音念出这副对联。

山路弯弯处,是流沙河镇海拔最高的罘罳峰,其名与明朝正德皇帝路经此地的德孝传说有关。经常有人询问“罘罳”之意,当地的村民对此都能说个一二,而流沙河镇文化站站长文献明的解释别具一格——“罘”字拆开是“四不”,代表着行孝要做到“四不”,即孝老不能等,爱老不能冷,助老不能嫌,赡老不能“啃”;“罳”字拆开是“四思”,代表着弘德要做到“四思”,包括社会公德思“爱”,职业道德思“诚”,家庭美德思“孝”,个人品德思“仁”。

走进一个村落,记者迫不及待地要去寻访一户德孝人家。

“说真的,我们这里家家都和睦。我带你们去文娭毑家,她家四代同堂,一直没分过。”瓦子坪村东田寨村民小组长何浩杰热心地当起了向导。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我们来到一栋小楼前,迎面看到一副精美的木质楹联:“清风明月随心至,古训恒言入梦来。”80岁的文海英娭毑正在院子里晒太阳,谈起儿孙的孝顺,一脸幸福。大儿子黄正武今年58岁,在当地石坝完小任乡村教师,默默奉献了40年;孙子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火车司机,4岁多的重孙活泼可爱。四代同堂不分家的秘诀何在?黄正武带着记者来到村头一棵老樟树下,上面挂着篆刻的“黄氏家训”:不忘本,睦宗长;敬祖宗,重师友;重教育,重忠义;秉正直,讲诚信……这位朴实的乡村教师说,这些古训恒言,默默记在黄家每一代人的心上。

走进“对联之乡”宁乡流沙河镇,走村串户品对联 | 晚报头条

“感恩凝聚正能量,筑梦集结主力军。”告别文娭毑,一副豪气的对联把我们引入了一户热气腾腾的院子,原来是村民廖跃华家正在杀猪。廖跃华告诉记者,他和妻子在家里种田、养猪、喂鸡,大儿子在宁乡城里打工,小儿子正读初中,2018年全家收入超过12万元,正在一步步实现着富裕的梦想。

村民喻泽民的房子毗邻村级公路,随着政府“双投公路”建设完成,以前“晴天一层灰,雨天一摊泥”的砂石路,变成了平整的沥青路。54岁的喻泽民在家种田,2018年风调雨顺让双季稻有了好收成,加上养殖花猪,一年下来赚了近3万元。最让喻泽民自豪的是,他的儿子从湖南大学毕业之后,目前供职于长沙一家网络公司。喻泽民家的对联十分贴近他的生活理想:“在家创业前途广,出外求财好梦圆。”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记。流沙河镇这些出自群众村民之手的对联,不仅散发着泥土香,更激越着家国情。

流沙河镇党委书记陈鑫介绍说,每年春节前,镇里的村(社区)都要开一个屋场大会。会上,对联爱好者们会根据村民每家每户的情况,量身定做对联。80多岁的退休教师戴凯勋,经常义务为村民写对联,特别受人尊敬。他欣慰地告诉记者,尽管构思撰写对联不容易,要有比较深厚的国学功底,但是近年来,不少后生、中年人都跟他学起了写对联。于是,这位身体健朗的乡贤,走村串户写对联的身影,也就不再孤单。

流沙河镇的红火对联,也是乡村振兴的写照。“将宁乡花猪产业打造成长沙单一农产品首个百亿元产业”的目标提出,让“花猪特色小镇”流沙河幸运地站在了产业腾飞的历史性“风口”。投入9600万元提质改造的省道209平阔如新,投资1.2亿元新修的高速公路连接线车流不断,整修了河道的楚江蜿蜒似练,曾经面临停办的山林小学又传来琅琅书声……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民生项目的推进,全面提升了该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催生了当地老百姓用对联来歌颂新生活的诗情画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