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這個清朝狀元的試卷遲遲打不開,乾隆:換一個狀元

考試,是我們人生中必不可免的一種檢驗自身實力的方式,在我們現在讀書人如果想有一個比較好的出路那就是高考,而在古代讀書人也有“高考”,那就是大家熟知的科舉考試,今天小編要向大家介紹一個清朝考生太倒黴,因試卷遲遲打不開痛失狀元之名的故事。

這個清朝狀元的試卷遲遲打不開,乾隆:換一個狀元

科舉制度在古代中國存在了1280多年,是許多寒窗學子鯉魚化龍的唯一途徑,史料記載古代中國一個湧現出了100多萬的舉人以及10萬多名進士,但是記載在冊的文狀元僅僅只有592名,這可比現如今省級狀元還難得多,平均兩三年全國才出一個狀元。

這個清朝狀元的試卷遲遲打不開,乾隆:換一個狀元

邵自昌出生在清朝乾隆年間一個貧寒人家,從小邵自昌就十分努力用功讀書,而且他是塊讀書的材料,擁有過目不忘的本事,被鄰里鄉親稱讚“小神童”。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就通過了鄉試成為秀才,到了1778年他接受家鄉親戚的資助趕往京城參加會試,一下子就金榜題名成為貢士。

這個清朝狀元的試卷遲遲打不開,乾隆:換一個狀元

只要再通過殿試他就是新科狀元了,以邵自昌的本事要考取到狀元只是小事一樁,經過眾多考官的層層選拔,很快就挑選了擬成績前十的考生,而邵自昌排在第一位。按道理來說邵自昌當上狀元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只要乾隆皇帝在走個過場查閱一下,邵自昌立馬就能獲得狀元的稱號。

這個清朝狀元的試卷遲遲打不開,乾隆:換一個狀元

只可惜邵自昌太過倒黴了,不知道他上輩子做錯了什麼,這輩子要來償還。當時的卷子都是“彌封”的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密封”,就是把考生的名字密封起來增加公平性,相信大家都懂。

這個清朝狀元的試卷遲遲打不開,乾隆:換一個狀元

所以乾隆要查閱試卷的時候要先命人將“彌封線”拆開,不過古代的彌封工藝不像現在這麼好,密封線十分難拆,一不留神就會拆壞,所以拆彌封的時候特別慢,當拆第一個彌封線的時候也就是邵自昌的卷子的時候考官拆了半天都沒拆下來,而乾隆又是個急性子,在等了一會他竟然荒唐的說換一個狀元,說完就名人將後面的考生試卷拿到前面來批閱。

這個清朝狀元的試卷遲遲打不開,乾隆:換一個狀元

原本屬於邵自昌的狀元稱號就因為試卷打不開加上乾隆性急而失去,不得不說邵自昌真是太過倒黴,最終他連前三都沒進去,只排到了第四,一輩子官運不通,而替補他的狀元最終成為一代體仁閣大學士名留青史,真是造化弄人啊!不知道各位對這個“倒黴”狀元有何看法?還有你是否贊同乾隆皇帝的做法。歡迎評論留言,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