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俗語“生不睡柳”何解?下一句上年紀應該懂,可很多人沒聽過!

俗語“生不睡柳,死不睡楊”,裡面的忌諱是啥?道理值得深思!

中國的歷史已有5000年,道一句源遠流長一點都不誇大。對於中國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藏,人們是越來越敬畏。比如那些國學經典,現代人是越來越喜歡鑽研;比如老子的《道德經》,作為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一個代表,在海外的受眾程度已經超越了《聖經》。中國歷史和文化一定程度上是相融合的,歷史展現文化,文化表現歷史。

俗語“生不睡柳”何解?下一句上年紀應該懂,可很多人沒聽過!

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有一樣對於中國人是無法摒棄的,那就是俗語。俗語是歷史,因為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俗語就多半都是老人言,而且是老祖宗言。俗語蘊含了大道理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那麼大家知道俗語“生不睡柳,死不睡楊”何解而裡面的忌諱又是啥嗎?

俗語“生不睡柳”何解?下一句上年紀應該懂,可很多人沒聽過!

生不睡柳其實是有很講究的。顧名思義就是活著的時候不要依靠柳樹睡覺,這在中國是一個特殊的文化。或許大家並不陌生《聊齋》,在《聊齋》中就有柳樹精,吃童男童女的記載。其實柳樹在中國的神鬼文化中,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自古就有柳樹精的說法,說枝繁葉茂的柳樹是被邪氣佔據之地,連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都有《呂洞賓三度城南柳》的故事。

俗語“生不睡柳”何解?下一句上年紀應該懂,可很多人沒聽過!

這種記載我們笑笑就好,本不必當回事,但是風言風語並非平地而起。在柳樹下待過的人們,或許也知道柳樹枝繁葉茂時候被風一吹就有沙沙的聲音,若是被驚醒就不美了。而且柳條的影子,也很飄逸。這兩點都是造就柳樹成“精”的原因,雖然我們講究科學,但是不睡在柳樹下,也是對自己好,免得被嚇到豈不是不美。

俗語“生不睡柳”何解?下一句上年紀應該懂,可很多人沒聽過!

而且在我國古代還有清明“插柳”的習俗。春秋戰國時候,晉國有一個叫做介子推的大臣,介子推為了保護國君重耳,曾割大腿肉做湯養活他。這樣情義深厚的臣子在重耳重回國君之位後卻被忘記,而介子推還被燒死於在山中的枯柳下。人們插柳的習俗,就是在為介子推“招魂”,所以柳條也成了別樣的東西。

俗語“生不睡柳”何解?下一句上年紀應該懂,可很多人沒聽過!

而下一句俗語“死不睡楊”上了年紀就更該懂了,道理值得人深思。“死不睡楊”說的是人死後不要用楊樹木作棺。楊樹雖然筆直很漂亮,但是楊樹的密度很小,所以導致它同等面積質量要輕上不少,而且楊樹的紋理也不是密集的,這在棺木中就是下等。楊木這樣的木材很容易被寄生腐蝕,如果用水也能加劇楊木開裂,所以對於屍體保存一點都不好。

俗語“生不睡柳”何解?下一句上年紀應該懂,可很多人沒聽過!

婉清觀點:楊木的特點就是這樣,所以並不適合做棺木,可惜很多人不知道,為著楊木的筆直還將它用作棺木,這樣人死後數年,可能屍首都保存不好。這在中國的文化上是十分忌諱的,所以大家還是不要看楊樹漂亮,要從根本瞭解一下。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