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陳丹青《局部》告訴觀眾的是怎樣的藝術?

z11627860


要了解任何一個藝術家,除了他的作品,更得去了解他的生平,兩者結合起來才有意義。我在這四課中,看到了陳丹青的創作心得。

第一課,講的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 美術史課上講過這張畫,但是我沒注意作者的年齡。於是頭一次從陳丹青這聽到著實把我嚇尿了:18歲就畫出這樣的畫??

陳丹青說過:“我最滿意的作品是我十五歲畫的”。

只因為剛學繪畫(開創流派)的天真,直率,憨厚,,是再也找不回來的。

梵高一輩子如此,所以他是梵高。

塞尚也是這樣。

畢加索窮盡一生要回到小時候塗鴉的繪畫狀態。

因此,保留這份對待畫,對待對象,對待事物的天真,是極其重要的。這也是把繪畫從攝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重要道路。

陳丹青明白這個道理,處處體現在他的繪畫中。現在他通過這個節目傳達這個觀念,不知有多少人領會的到,並能在自己的畫中體現?

說實在的,走上笨拙的道路,需要莫大的勇氣,很大程度上根本做不到,更多是性格使然。否則這個世界上會有很多塞尚梵高。 這也是為何陳丹青說,這是一種天賦。

第三課涉及到了不少意識形態的東西,他本身出名就是靠畫這些的。估計他以後會提到蘇聯的繪畫,等節目多出來幾期,相信思路還是有的。

從第四課到第八課,陳反覆圍繞著“未完成”來講述,實在是談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按照常理,畫完不成是不好意思拿出來看的,但是經過他這麼一說,我們的確會反思:未完成的畫的確也會很好看的啊。

但是,為什麼未完成的畫也好看?這是很難問題,陳老都回避三四次了,不是他擺架子,是真無法用概括性的語言來描述,一旦展開……

我以前看老師畫畫,總覺得這張畫最好看的時候是鋪設完畫面關係,準備深入的那個階段。陳丹青還提過,列賓當年經常畫出“神來之筆”,但冷靜下來覺得不太好,就改掉了。可是改完再看,反倒沒以前那麼好了。從此他學生經常在他畫到精彩的時候按住他,讓他停手。我後來跟老師說這事,以後乾脆別畫完了,畫到這步就這麼放著吧。老師回答的頗有意思:“是不是從中能看出希望來”?

仔細想想,這就如同解一道數學難題,思索了好久,突然在腦子完整構建起思路,趕緊列下關鍵公式。至於之後的解答,順理成章,錦上添花罷了。

繪畫很神奇地為我們在視覺上提供了這種感受。這就像是一種“捕捉”,記錄下了那從無到有,從困頓到豁然開朗的興奮。再多的描述,只會減淡這種興奮。

第八集末了,陳丹青還提了一句更逗樂的:假如他們不是趙孟頫,錢選,梵高,塞尚,我說的一切都會被推翻。

我的理解是,你不能指望靠僅僅做到這些東西來被人們記住。大師之所以是大師,是因為他們強行開創了一個時代,他們的成就,都是他們所處時代的一部分;脫離了這個時代,他們所作的就如同平靜海面上的帆船,空有航行世界的能力,卻只能囿於原地。

我們都是那隻帆船。如何找到風向讓自己動起來,的確是個問題啊。






視頻娛樂匯


謝謝你的提問。真不瞭解《局部》,陳丹青說些什麼。不過我看了15個朋友的答題,我是有些明白,陳丹青要做美術的普及。

所以,也不是繪畫技法,也不是系統的美術史。


而是趣談美術作品吧?但是,他的有些說法實在不敢苟同。

比如,上去就說《千里江山圖》王希孟十八歲創作。畢加索說,繪畫要像孩子那樣畫畫。

本來十八歲的王希孟,中國繪畫史上只有一個。本來畢加索世界上只有一個,那麼,是不是人人可以像畢加索那樣繪畫,是不是人人十八歲就能創作出《千里江山圖》?


趣談美術史沒有錯,欣賞畢加索當然也沒有錯,不要被繪畫嚇死,也是對的。

但是,陳丹青居然說,他最好的畫是十五歲畫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雖然你說的是十五歲的心態,但是,十五歲的成就在那裡?在王希孟一個層次嗎?

心態好,如果你解決藝術成就,那你不如說自己三歲畫的最好更神話一些?

美術需要向大眾普及,也需要大眾欣賞美術作品。

但是,我覺得還是把握好趣味和本事的關係。


畫畫是一個遊戲,也是一種娛樂,正如我們人人可為的書法。

但是,就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書法,寫字就是寫字,這不是問題,問題是寫得真有趣味。

繪畫也一樣,人人也可以畫,農民畫畫的多了去。

為什麼至今沒有一個“農民畫”大師?齊白石是農民,而且就是一個民間藝術家,但是,齊白石用一生在學習文人畫,而不是民間美術。

畢加索的畫,也不屬於民間藝術。


我曾經說過,給二十世紀的思維影響巨大的人物,只有三人,其中之一就是畢加索。他b改變了我們的視覺意識,他創造了寫實的奇蹟,也創造了不寫實的夢幻。

這是世界公認的事實。所以,藝術,還真不是開玩笑。

輕鬆欣賞藝術沒有問題,正如我們可以豪言壯語說,登上泰山有什麼大不了的事?

但是,真正自己一步一步登泰山,你就會感到豪言壯語是渺小的,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才是偉大的。哪怕登山一半,也會引以為自豪的。


我們不去討論陳丹青先生自己的繪畫達到世界什麼地位了。 陳丹青願意像他自己說的,要努力學習小孩子繪畫,我們也不干涉。

但是,我在想,為什麼不學大師,偏偏要學小孩子,是不是,我們也不要學小孩子了,乾脆學自己。想怎麼畫就怎麼畫,不是很輕鬆了嗎?

現在學院教育有一些僵化的模式了,但是,也木到腐朽的程度。基本的知識仍然要學。

只是方法不好,個別有天才的人,可能進入不了學院。

但是,按照陳丹青的邏輯,大師都不必要學,進入學院又有什麼意義?

你們自己摸索吧!這是最好的學習心態。


千千千里馬


局部這個節目,看了前面兩季,確實是非常好的節目。題主所問這個問題顯得有點外行,看了節目自然知道,主要是大神們的作品,從專業的角度誰能說好是怎麼樣的藝術,去看去感受就行了,每個人對藝術的深層次認識感受都不一樣。。繪畫類節目本來就很少,又是丹青老師做節目,就顯的如大海中耀眼的珍珠,非常珍貴。從專業角度來看,大多數看節目都是行業晚輩,對陳大師自身作品其實瞭解不多,畢竟他出名的很早,不過丹青的老師的相關雜文可是影響不小,加上丹青老師本身國外涉獵的閱歷,相信他自己本身也自信他的鑑賞水平超過了他本身的藝術說準,畢竟局部所展示的都不是凡品。不但要本身有實力贏得行內行外人關注,同時具備超高的鑑賞水準及表達能力,相信當前畫壇沒幾個人做的到,可見這檔節目的定位是多麼的精準,可以說獨一無二。從專業以外的角度來看,節目拍攝思路清晰,風格檔次高,製作精良,捨得投入,加上丹青老師的獨特風趣又穩健破俗的表達語言,使你一看這方節目就放不下,就是每期太短了,太快就感覺一集沒了!總之,建議大家多看,少批評,要用我們微不足道的熱情支持鼓勵這種節目多出來,也感謝互聯網才能有這種節目面試,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坐在電視前或拿上手機就能看明家名作,背後的故事,作品分析,全世界的名作及博物館,開玩笑,普通人,沒這節目,一輩子都看不到!我個人看,這類節目首先藝術意義在於普及藝術審美,講的都是出名的大作,雖然專業人士可能覺得不能免俗,但是定位是普及,大眾都能享受藝術藝術審美。





軒如油畫


在這裡很榮幸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陳丹青給我感覺類似魯迅一樣的人,對中國應試教育有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批判精神,只是不知道點醒了多少人,但對我影響頗深。

在局部第一季總共11集,長篇大論我就不說了,歸根結底講的是讓人們不要害怕藝術,不要讓藝術嚇著。

接下來我為大家分享一下這個問題,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陳丹青明白這個道理,處處體現在他的繪畫中。現在他通過這個節目傳達這個觀念,不知有多少人領會的到,並能在自己的畫中體現?

在這裡說實在的,走上笨拙的道路,需要莫大的勇氣,很大程度上根本做不到,更多是性格使然。否則這個世界上會有很多塞尚梵高。 這也是為何陳丹青說,這是一種天賦。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在這裡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同時我希望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在這裡,我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始,美好的生活,還有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還有快快樂樂成長,謝謝!



西西影視圈


陳丹青給我感覺類似魯迅一樣的人,對中國應試教育有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批判精神,只是不知道點醒了多少人,但對我影響頗深。《局部》第一季總共11集,長篇大論我就不說了,歸根結底講的是讓人們不要害怕藝術,不要讓藝術嚇著。

很多人就是因為看不懂,所以不敢看,因為害怕所以出現了牴觸,從而一直處於害怕階段,阻隔了自己去了解藝術。

美是人類生來就有的意識,自然而然形成的,而藝術是通過構圖,比例,對稱等技法將美的外觀形式刻畫出來。只是一種表現技法,各種各樣的技法層出不窮,我們沒有那個人敢說自己對所以技法都瞭解,但是我們對美的東西有天然的感知,所以不要因為害怕不懂藝術而不去了解藝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對美好事物追求的權利。





鴻軒壁畫


繪畫是手繪的,手藝第一,手藝之上,又是眼光第一,這個眼光,分兩層,一是指觀察之眼,一個是指一邊畫著,一邊你怎麼判斷自己這幅畫,屬於經驗範疇,而觀察之眼,是不可學不可教,所謂天分天分,實際上指的是這個,因為你在同一片風景,你給庸才看,你給天才看,畫出來是不一樣的。


龜速船員


他這種形式更接近於分享,應該是更多的像他在自述木心給他們講課時的狀態,木心並沒有把他們當學生而是一種自我認知的釋放和分享,我個人覺得還是去尋找共鳴,他裡面的一句話我覺得說的特別好,總有這麼一幅畫會讓你覺得找到驚喜,從而拉進與藝術的距離,把它變成一種抒發心情的一種形式我相信也是很不錯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用畫筆來抒發情感,相比較而言看更為捷徑些吧


城市獵人86691728


文化節目能提供給觀眾的,最多是一種引子或者說「契機」——讓看了節目的普通觀眾能夠對那些藝術、名作、社會話題的深層內涵都心生親近之感,少了隔閡,有了一窺其天地的想法。

而讓觀眾產生這種興趣,這是文化節目的最大價值所在。近年來成功的文化節目莫不如此,但更多是在綜藝「形式」上下功夫,如《國家寶藏》的重現式表演、宏大的解說陣容和舞臺;又或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生活、工作細節的展示,製作方心心念唸的,是將這些珍貴的文化以娛樂化的「形式」包裝,以觸達到更廣泛的受眾。

但陳丹青完完全全走的是另一個路子。《局部》相比其他節目的「小」而「簡」是格外突出的,無非是陳丹青個人化的講述,多是寫好的稿子用他那特有的腔調徐徐道來,配上著名的「巴赫G大調大提琴無伴奏前奏曲」作為開場,整體的氣質簡直不能再清淡了。

而在這樣鮮明的「形式」下,陳丹青所講的內容則更為“新鮮”:“我是一個不會上課的人,我本人就很討厭上課。我不是講什麼藝術史,繪畫入門。就是希望大家和我一起看 。我出去轉一大圈,才發現重要的不是畫畫,而是你怎麼 ‘看’ 。”


談古論今收藏之家


在各種娛樂綜藝節目盛行的環境之下,這檔頗為“正經”的,被陳丹青自嘲為“念稿子”的文化類脫口秀,收穫的是超出節目組以及陳丹青自己預期的火爆點擊率。節目上線10小時,點擊量就超過100萬次。不是藝術史,也並非繪畫入門,觀眾就跟著陳丹青的眼睛,去看看藝術傑作中被人忽略的局部和故事。陳丹青平時就不喜熱鬧,也自認為不是個好的脫口秀者,對著鏡頭念稿子還被許多他的小輩說“傻死了”。但就是這個“一本正經”的節目,意外獲得了許多觀眾喜愛。“感謝觀眾寬容,這麼受歡迎我都不知道什麼原因,大概是現在好節目太少”。


liang娛樂


在優酷看理想系列的《局部》第一季第一集《千里江山圖》我前後看了四遍。

之所以來來回回看,最直接的動力是“喜歡”,但要完完整整說出原因來卻又不容易。我最早是下意識感覺到陳丹青《局部》展示了當今網絡內容裡極為少見的一種視角:不迂腐,不端著,冷靜明確,姿態不高而又有十足的“自信”。

以筆者少年時期學過幾年素描不能再業餘的水平來看這檔藝術節目,顯然不奢望從中學到什麼真材實料,實則網絡視頻節目也很少能提供這種實在的學問——不論是《局部》還是梁文道做到許多期的讀書節目《一千零一夜》均是如此,《圓桌派》更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