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關於教師讀錯字的現象,你覺得可以接受和理解嗎?

林成龍


關於教師讀錯字的現象,你覺得可以接受和理解嗎?

作為教師出現讀錯字或教錯字的現象,是絕對不能理解的。是絕對不可以的。

如果這種現象要是出現在成長期的孩子的身上。那可就後患無窮了,無法彌補了。因為孩子的頭腦是一張白紙。在白紙上,印上什麼痕跡,那就是抹不掉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看什麼文章。文章中出現了一個錯別字,那是很明顯的。作為教師,在臺上講課,出現了一個錯誤的口音,錯誤的字的發音那是很明顯的。

在一個人的成長曆程當中。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細節,都是很重要的。無論你的穿戴,你的言談舉止,都會給對方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每一個教師的任教歷程當中,細節決定成敗。如果學生在私下裡經常議論,這個教師在講課的時候,經常出現錯別字,你想一想,這個教師的威信,會是個什麼樣子?

所以,關於教師讀錯字的現象,是絕對不能理解,不可接受的。

教師是個很受人尊敬,很辛苦的職業。也是個很光榮的職業。

咱們再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一個歌星在臺上唱出了一個臺詞。那將是個什麼後果?





網遊小魚兒44066093


老師讀錯字的現象,非常正常,這種情況我能接受和理解。

我也是大學的兼職教師,從實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給學生開設心理學選修課,我在課堂上有時也會讀錯字,有時不認識的字就問學生,“各位這個字怎麼念?”然後學生說這個字怎麼怎麼念。然後,我在調侃幾句,時間長了我忘記了;有時我把字讀錯,學生馬上糾正,說這個字怎麼讀!

老師又不是聖人,孰能無過?就以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陳果老師為例,把耄耋(mao die)錯讀為(mao zhi),這很正常,而且這兩個字又屬於生僻字,不經常用,給我也會出錯,在此之前,坦率地說,我就不會讀這兩個字,還有“忐忑”這兩個字,我有一陣子也不認識,後來反覆接觸在會讀。

老師出點小瑕疵屬正常現象,社會的人,要理解,不能抓住不放,老師如何如何,難道老師就不能犯錯,犯錯不要緊,關鍵是老師自己要意識到錯了,並加以改正。

這是我的理解,如有不同意見,請在評論區留言!


老左心理工作室


我拜讀了陳果教授發在頭條上的哲學論斷,說明他繼承了傳統的道德文化和當今的科學科技文化,適合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人文文化與人文心理發展文化。是當今社會不多見地教育大師,思想大師,實踐大師。我作為她的讀者,想更深入瞭解他的思想體系,吃了閉門羹。但站在祖國大教育上,我為祖國教育為有這樣的大家感到高興慶幸!祖國教育有了她這樣子群大家,教育不盛大才怪呢!

另外,敢於挑戰大教授陳果地大名人,發起這個問題的討論,試問你是完人嗎?太低值了!教育剛剛有了返璞歸真的苗頭。但,又要被你搞亂了!你這不像戰國時期地百家爭鳴,而屬於個人能力、人格地嫉妒!哈哈…哈哈……


自在樂行真


這個問題收藏了兩天了,因為忙,沒趕上來回答,再來看,居然已經有那麼多人回答過了,可見問題之熱。

教師讀錯字,我們要看是什麼樣的情況。首先我們得承認,中國漢字太多了,生僻字也非常多,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認識所有的字。即使是編寫新華字典的專家門,我想他們也不是人人都認識所有的字的吧,專家組們也是各自分工,各取所長的。承認不認識字很正常,不丟人。比如說我下課的時候也會經常碰到有學生問我字我不認識的,孩子們平時跟我親近,還特別喜歡找一些我不認識的字讓我猜。不認識就是不認識,咱一起學習不可以嗎?

至於陳果老師將“耄耋”讀成“毛至”,我覺得這個不應該。一是“耄耋”一詞並不是屬於特別生僻的字,如果我們看的書稍稍多一些,都會見過這個字。文言文中經常會提到“耄耋”一詞,陳果老師又是文科博士,如果非要說沒看過這個詞,那是說不過去的。另外,退一萬步說,即使是你沒看過,上課之前總是要備課的,對自己不確定的字詞,難道不會查一下嗎?這反應了治學態度是否嚴謹的問題。當真是秀才不識字,專門讀半邊麼?這是不可以想當然的。

陳果老師教的是大學生,如果教小學生,你在課堂上讀錯字,孩子們在教室裡就炸了鍋了。大家可以去想象。

都看到這兒了,點個贊再走唄。我是蘇小妮,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並轉發分享!


蘇小妮



最近被複旦大學的陳果老師刷屏了,真是為陳老師感到無奈。

就因為讀錯了一個字,成為大家口誅筆伐的對象。

我覺得老師讀錯個字很正常的,完全不用這樣大驚小怪的。

古有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這種小錯誤真的是每個人都難免的,在上課的時候,知道老師讀錯了字,領會老師說的含義就可以了,為什麼非要抓住不放呢?

又不是小學生,指望老師教字,那老師若是教錯了,就不應該了。

都上了大學了,難道自己遇到生字不會去查查嗎?

知道老師錯了,回頭找個合適的機會,給老師指正一下,老師也會感謝你的。如果不想說,就記住找個容易出錯的地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難道不好嗎?

如果一定覺得當個老師就應該不出一點錯,那也有點太過苛刻了。孔子還說過: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呢

現在的大學老師真是不好當,在這個不小心就成了網紅,說句不該說的話就被舉報的時代,師者真是自危咦!

古有“天地君親師”,對待老師,不說像對待天地和父母了,最少要有點起碼的敬重啊。學生不僅要學知識,更要學會做一個正寫的人!


頗有微詞,敬請見諒,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試答如問:

從遠古走來的漢字和使用漢字的人數一樣,“人口眾多”。

她一路走來,她的“形體”和“聲音”是不斷髮生變化的,在不同的地區也說“方言”。

回到如問,有些人讀錯可以理解;有些人讀錯可以商榷,有些有身份的人把有的字讀錯了,留下了笑柄。

“鵠”和“浩”不是一個讀音。


一個東北遼西人的講述


學術有專攻,不是漢文字研究的專家授,任何學者老師都會說錯字讀錯音。強求什麼大學教授或老師非要正確讀出讀懂漢字是不應該的。有那個人敢站出來說讀盡古今書,識窮天下字?老師也人,也有不識的東西,他們不是學生的神,是先生,是學業的燈塔,故要儘可能把專業的知識告訴弟孑,在以漢語作交流時多弄清一些澀字讀音和別字別音,陳老師是講課,語言可以直白些,她的錯不在其不能錯,而在她沒弄清字詞讀音就隨便說,這有不嚴謹之嫌,也有賣弄之嫌,她本來大可說直些,用大白話形容"耄耋"為八九十歲的老男人,老人家即可,非搞要以古一用,還說錯。是人太實在,講課技巧是避實就虛,自己講至稍未弄清不繞開,還是不夠老到的交流表達而已。

學有專攻,不可強求任何人,包括老師要樣樣皆懂或不可錯,關鍵是學術與為人師者儘可能的嚴謹治學,因為這是傳道授業的職責所在。


蘇雲覽子


我的觀點是:作為一名老師,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出現讀錯字的現象,尤其在課堂上!

可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漢字博大精深,老師不可能所有漢字都認識,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一、我們是否可以選擇性接受和理解老師讀錯字呢?

1、教育絕對落後時期

什麼是教育絕對落後時期呢?我的理解是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佈之前,尚未普及義務教育時期。實事求是的說,絕大多數人父輩以上的長輩都沒能很好的接受教育,特別是農村偏遠山區的人,很多人小學都沒讀完就當了老師。我是90後農民出身,小學階段的老師還是中專師範包分配來的。

我的記憶裡,老一輩調侃“夭”字是這麼教的:看天不是天,暫時讀作天;還有“狐狸”讀(gua li)。

在這種特殊時期,我覺得老師讀錯字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畢竟客觀原因擺在那裡,環境限制了一個人的成長和認知,即使再嚴苛也收效甚微,甚至沒人能勝任了。

2、教育相對落後地方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發展突飛猛進,教育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義務教育的實施,進一步推動了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兩基”攻堅,全民掃盲等等一系列舉措,提升全民素質的同時,也為教育提供了更好的社會環境。

但即使今天的教育發展蒸蒸日上,仍然有不可忽視的問題:教育資源不均衡。

毫無疑問,沿海一二線城市、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是更豐富的,對師資要求也更高,小學教師學歷要求本科以上。反觀教育欠發展地區,且不說新進教師學歷多為專科,教齡二三十年的老教師多是以前的中師畢業生,對於這些“歷史人物”,過多要求是不現實的,根深蒂固的東西不是說改就能改的。

我身邊現在就有一位教齡30多,年齡55歲的老教師,這位前輩剛開始教的是初中,後來不適應,其實就是知識匱乏了,勝任不了初中教學,就轉到小學來繼續教書,有些字他還是讀不對。

二、什麼情況下是不可被接受和理解的呢?

比如,名聲在外的高知。說的簡單點,就是影響範圍比較大、能夠引導大眾認知的公眾人物。例如,當下極具爭議的復旦大學教授陳果,在課堂上把“耄耋(mao die)”讀成“毛至”。很多人為陳果辯白,說人無完人,孰能無錯,老師上課讀錯字很正常。

但我不這麼認為,我承認中國的生僻字多如牛毛,我認識的不及九牛一毛。但陳果作為哲學博士,讀錯“耄耋”倆字本身就是不正常!

陳果是網紅老師,是個公眾人物,她的言行是可以直接影響他人認知的,假如聽她講課的人不認識“耄耋”倆字,跟著陳果讀成“毛至”,豈不是誤人子弟?

話說回來,假如陳果不是公眾人物,她的課堂不是面對社會大眾,我想哪怕她讀錯10個字,傳播範圍也不會這麼大,也不會有這麼多爭議。

21世紀新時代,要求老師做“四有”新教師。課堂上讀錯字的現象是不該出現的,即使課堂內容真有不認識的字,也應該在課前備課解決。從這一點來講,陳果的備課是不充分的,這也是陳果讀錯字不被理解和接受的原因之一。


小數啟蒙


我的看法:第一,如果是有過備課過程,在教材中出現的生字,那搞清楚讀音、含義是必須的。否則就是不認真,就不可原諒。

第二,雖然沒備課,但是屬於常見字,這個不能讀錯,因為這是基本功。讀錯了不可原諒。

第三,雖然備課了,但不是教材資料中的、是臨時遇到的不常用的生僻字,讀錯了可以諒解。但如果意識到自己不認識應該加以說明,這個無傷大雅,老師也不是康熙字典。如果不認識又不說明,是教學態度問題,不可諒解。

第四,如果是在演講中使用的,又是常見字,唸錯了。那可能是啟蒙老師就教錯了,或者自己一開始就沒弄明白,以後又沒探究過,那也不可諒解。


伊爾山溪


我不接受,但是完全理解。

古語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作為人民教師也是會犯錯的。但是真的有口誅筆伐的必要嗎?讓我舉兩個親身經歷的例子。

1.小學同學,她小學大隊長,但是高中考的一般去了職校,現在在當小學老師。開始教書其實是沒有資格證的,邊教邊考。而教師證有很多高中的知識,一時不會問我,就發現她知識真的不牢固。可是後面看到她在朋友圈廢寢忘食的改作業,做備課,整整齊齊的字,還有語音時候沙啞的嗓子,你會覺得,她哪怕高中知識不行,卻絲毫不影響她在小學認真的傳道受業解惑,反而兢兢業業。

2.我的高中理科班普遍語文不好,特請過來一個語文老師,一來就說是特級教師。特級教師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全校只有校長和他兩個特級教師。而我們是省示範高中,雖然很垃圾😂。他有個一直會犯錯的地方,他分不清前後鼻音和鼻音邊音的區別。有些人肯定也忘了,就是kan,前鼻音,kang後鼻音,n叫鼻音l是邊音。我覺得這要比耄耋簡單的多了。但他瞎說…我已經不記得當年怎麼說的,我無數次私底下嘲笑他:這還特級?我小學可就會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就發現,還是有水平的。深厚的文學功底,細膩的閱讀解讀,深刻的作文分析…上課確實不吸引我,但是整個來說作為語文老師來說,絕對是優秀的。後來才聽說當年在其他學校時,50個的班上語文交出了10+的140+的,40個120。至於我們班高考怎麼樣我不清楚,我語文反正還行…故事說完了,我認為他分不清基礎語文術語的行為,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優秀的老師,他有足夠多的其他地方影響人。並且他也曾經出過高考卷子。他錯肯定是錯了,但是如果因為一點小錯剝奪他教書的權利,或者過分職責他,而讓無數的學生失去優秀的老師,那真是因小失大,因咽廢食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就是說,三個臭皮匠裡,就有一個比你強的,你就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你不能因為他身上有泥巴…就不跟他學習。好吧原文是裨將…說出來是怕槓精…。殊不知後面還有半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有幾個人做得到的呢?所以其他評論都只知道老師是教書的,卻不知道聖賢已經告訴你,不能全盤接受了,好的就學習,不對的就改正。不然學校你買現代漢語詞典是為了什麼呢?

所以,做人要懷抱世界,寬容大度。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我不能說,我的孩子5歲會耄耋,那就比別人教授有文化,同樣也不能說,別人教授不會耄耋,就沒文化。能在眾多眼睛的注視下侃侃而談,老師本身就值得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