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1875年英国人马嘉理在云南边境被当地民众打死,这件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时髦丽人


马嘉理事件又称“云南事件”,是由一件商业探险事件酿成的外交事件,影响巨大,后果严重,成为了影响晚清变局的大事件之一。

事件经过:为了打通与中国云南的通商通道,同治十三年(1874),英国派遣由上校布朗带队,组成一支由商人、军人200多人组成的探险队伍,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境内,名为考察商贸,实则为通商探路。马嘉理时为英国驻华使馆翻译,受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威妥玛的委派,马嘉理前去中缅边境,迎接探险队伍,并为他们作翻译。

当时,马嘉理持有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签发的外交护照,同时,总理衙门也关照各地,要求地方官为这个探险队一行提供方便,确保行程安全。但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对中国主权的践踏和资源的掠夺,各地仇英情绪十分强烈,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时任云南巡抚的岑毓英虽然表面上对这批不速之客接待热情,还派专人一路护送,但暗中他却指使部将李珍国在路上设伏兵。清光绪元年2月,李珍国率部化装成民众,将马嘉理和4个中国随员全部杀死于云南曼允的户宋河附近,并将5人的头颅割下,悬挂于曼允的城墙上示众,这支探险队的其他人,仓皇退出云南边境,重新回到缅甸境内。

事件发生后,尽管岑毓英一再辩称马嘉里一行为当地野人所杀,但英国政府始终不相信,英国公使威妥玛更是进行了时长一年的深入细致调查,最后将调查结果公布于众,证明确是云南巡抚岑毓英指使手下所为,这一结果让正愁找不到增加通商理由的英国人为之一振,他们以此为由,用撤回外交使节、绝交、出兵等为威胁,要求清政府将岑毓英押到京城严审,减免税厘,增开通商口岸,开放云南边贸等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无理条件。

事件结果:清政府被自己的地方官置于非常不利的外交被动境地,争之无力,议之无理,在英国的威胁和逼迫下,1876年,清政好派北洋大臣李鸿章同英国公使威妥玛谈判,经过漫长的讨价还价,7月26日,李鸿章与威妥玛在烟台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

条约共16条,主要包括:一、中国借道给英国,开辟由缅甸入云南、西藏到印度的通商道路;二、中国对英国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等四处通商口岸;三、中国派国使到英国当面道歉;等等。

事件影响:因马嘉理事件而签订的《烟台条约》,是在英国逼迫下清政府签订的又一个卖国的屈辱条约,它直接扩大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使英国的侵略深入到了中国云南和西藏地区,从而丧失了更多的国家主权。


帝国的脸谱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自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帝国主义尝到了武力侵华的“甜头”,法国等国也亦步亦趋,无比贪婪地希望攫取新的利益与势力范围。所以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通往中国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在英国在中国西南探索侵略路线时,意外发生了“马嘉理事件”,使得英国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权益。下面我对“马嘉理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马嘉理事件

1874年,英国经与清朝商定,从英国殖民地缅甸(当时属于印度)派一支勘测队勘测缅甸到中国云南的陆路交通。1857年(光绪元年),英国驻华公使馆特派书记翻译官马嘉理携带清政府颁发的入境护照,从北京出发,进入云南缅甸边境,准备与英国武装探险队会合。另外一边从英属缅甸方面开始的英国探险队长陆军上校柏郎(Horace Browne)率领150名英军士兵与15名探测队人员,由缅甸八莫进入腾越(今云南腾冲地区)。由于柏郎一行事先并未知会地方官,武装探险队的突然出现引起了当地军民的疑惑,于是清廷地方官组织军民对马嘉理队伍进行阻拦。

马嘉理事件起源地碑

正月十六日(2月21日),马嘉理向当地群众开枪逞凶,这引发了当地群众激愤,群众们将马嘉理及几名随行的中国人打死。在边境军民的驱赶下,武装探险队撤回缅甸。这就是所谓“马嘉理事件”,又称 “滇案”。

当时,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就此事件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压力,扬言清廷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要派兵打入云南。当时西北边疆遭到沙俄入侵,清廷无力进行两线作战,更惧怕英俄勾结遭受更大的损失。于是派遣李鸿章进行谈判。

李鸿章

经过漫长的谈判与交涉,次年七月,李鸿章与威妥玛在山东烟台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其内容大致分为三条:一、昭雪滇案,中国将所谓“凶犯”正法。二、优待往来,除向英国赔款外,清廷派出候补五品京堂刘锡鸿持玺书前往英国道歉,这成为中国外交史上派出驻外长期代表的开始。三、通商事务,允许英国人开辟印藏交通;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英国由此又攫取到大量利益。

赵尔巽等:《清史稿》

孙代兴:《“马嘉理事件”之历史考察》

杨智友:《马嘉理事件交涉始末》

个人简介: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