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祕······

【瞭解更多婁底旅遊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訂閱《婁底旅遊官方》頭條號和“婁底旅遊官方”微信平臺;公益發布旅遊及美食資訊,歡迎投送原創旅遊元素稿件;如有喜歡的內容,順手收藏並分享給您的親友】

久違的太陽終於出來了,今天,我們走進楊家灘,一睹楊市美味的風采。

楊市鎮,俗稱楊家灘,是湘中腹地的古老集鎮。漣水的支流孫水,從逶迤層迭的龍山緩緩流來,穿過古鎮,養育了這方富饒的土地。

水之濱,自古便是人類最重要的宜居之地。舊時,孫水通航,楊市便成了去寶慶、長沙、安化、衡陽的要衝,龍山一帶的竹木、土紙、藥材和來自漢口、長沙等外埠的商品,都在這裡集散。有民謠稱“把把戲戲南嶽山,花花綠綠楊家灘”,足以反映楊市的繁華。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美麗的楊市鄉村

楊市古老的勝梅橋和老街那溜光的青石地板見證了小鎮悠久的歷史。這歷史,自然也包含了楊市人愛吃、會吃的味覺文化。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勝梅橋下的龍舟


在楊市人的眼中,楊市的味道應當從永福社區毛家壠毛細昌家的手工作坊開始。

毛細昌,楊市很有名氣的手工麵條製作人。他的作坊藏在永福社區老街一條偏僻的巷子裡。30年前,他在楊家灘國營唯群麵館當學徒,練就了一手手工制面的好技藝。毛家面的原材料很簡單,只有三樣,麵粉、鹽和蘇打。但他家的面煮出來後香味濃、麵湯清、不粘不稠、麵條滑溜、有勁道。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手工和麵中的毛細昌


毛家面揉制純手工,分批少量加水,不停揉制,每次加多少水,什麼時候加,揉到什麼程度,全靠幾十年的經驗來把握。雖然毛家手工面很有名氣,但毛細昌沒有自己的銷售點,他的面銷往楊市和婁底等周邊地區,都是客人預先訂貨,上門自取。他也沒想過要擴大規模,因為“酒香不怕巷子深”,他的面總是供不應求,如果是冬天沒有好太陽曬面,吃一口他家的面往往得等上半個月。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此時,毛細昌家門前的坪裡銀絲傾瀉,正接受著陽光和空氣最後的塑造。潔白的掛麵,為毛家人的日子,增添著幸福。

已經是9點多鐘的時候了,勝梅橋附近的人氣正旺,人流絡繹不絕。這裡有兩家很有名氣的早餐店,東風麵館和原味粉店。東風麵館據說有200年的歷史了,以前叫唯群麵館,就是毛細昌年輕時學藝的地方,70年代改名叫東風麵館,保留至今。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這裡用的就是毛家手工面,傳統的手工面加上傳統的煮麵技藝,讓東風麵館的面外觀素雅,卻有極為軟嫩鮮香的口感,總是滿含著鄉味鄉情。許多外出的遊子,只要回到楊市,總會來這裡點一碗麵,細細品味那勁道的麵條和湯汁,彷彿這碗裡盛的就是故鄉,吃了、喝了,故鄉就裝在心裡了。

原味粉館與東風麵館僅一牆之隔,這裡主打的是魚粉。主勺的是一位年輕小夥,看他顧客滿座,完全沒得停歇。問及他的魚粉為什麼好吃時,小夥顯得很靦腆,告訴我說:用心做,就好吃。看他的食材,碧綠的青椒,鮮紅的紅椒,切成薄片的鮮魚肉,還有誘人的酸菜,再加上熬製的湯汁,一碗鮮美的魚粉便成了。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原味粉“館裡的食客


也許,正是小夥的用心,再加上本地食材的鮮度,便釀成了這樣一碗讓楊市人難以忘懷的魚粉。

眾人吃麵的時候,老街七街鋪的劉記餈粑行也正熱鬧著。餈粑和年糕是楊市人過年時必不可少的佳品,把米洗盡、浸泡幾小時後再蒸成熟料,搗碎攪拌壓出漿水來,就可以做餈粑了。以前餈粑和年糕要過年時才吃得到,如今只要家有喜事就可做。給老人祝壽,做福祿壽喜餈粑,婚慶喬遷,就做茶花餈粑。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店在老街,手藝也一樣是老手藝,接待我們的女主人說她已經做了30年了,而她的手藝又是從她婆婆那裡遺承下來的。和毛記手工面一樣,劉記餈粑也是守株待兔式的經營,從不主動推銷,只接受上門訂做。即使這樣,也沒有太多的休息時間。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楊市湘軍故里


來到楊市,自然會提起湘軍。湘軍除了給我們留下那一棟棟恢宏的大院和厚重的湘軍文化之外,在楊市的飲食裡也有它濃墨重彩的一筆。

咸豐二年,曾國藩率湘軍精銳東征。為慰出征將士思鄉之情,隨行伙伕依據家鄉口味做出一種醬,深受將士的歡迎,大家給伙伕取名“醬老倌”。後來曾國藩帶著麥醬進奉慈禧,被題詞讚美“鹹鮮香辣一絲甜,紅中滲紫亮透邊”。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醬老倌”曬醬場

今年40歲的郭輝,是“醬老倌”的第七代子孫,從小學起就隨奶奶學習製作麥醬、辣醬,至今已近三十年。他首選當年新收的麥子、糯米和新鮮辣椒、以龍山山泉水清洗、蒸煮、發酵。“醬老倌”醬品最重要的製作工藝是一定要在盛夏時節選大太陽來曬水、曬胚,加上每天不停地翻動,期間對於溫度、溼度等方面的調控,需要時時關注。七七四十九天後,醬裡的益生菌在烈日陽光和露水的交替作用下,使醬變得色澤油光,鮮香甜辣鹹,五味俱全。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醬老倌”麥醬油、辣醬系列

與湘軍有關的另一道名菜便是“湘軍水火席”。相傳是湘軍在作戰中摸索出來的一套特定的軍宴,後來湘軍將士把帶回家鄉,慢慢就成了婚喪喜慶的宴席,一直在楊家灘地區流傳至今。“湘軍水火席”由十道菜組成:炒骨,合菜,旗幟肉,豬腳炒黃花,腸子湯,爆炒碎雞肉,肉圓子,肉絲湯,紅薯粉絲,鮮魚塊湯。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席中的旗幟肉,又名棋子肉。主廚的林姐介紹一定要選用上好的七層五花肉,切成小塊平行四邊行,就像飄揚的旗幟,先煮熟,待水乾時再加紅糖伴炒。這道菜主要是火侯的把握要準,油溫是關鍵,過低,潷不出肉和紅糖的香味,稍高,又容易焦糊,不依賴溫度計,全憑廚師的手感和經驗精準控制。要讓肥肉通透,瘦肉軟嫩,夾肉時帶起的糖油汁能拔出長長的絲線,吃到嘴裡口感甜糯,入口潤嫩幼滑,瘦肉毫無纖維感,肥肉肥而不膩。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旗幟肉口感甜糯,潤嫩幼滑,瘦肉毫無纖維感,肥肉肥而不膩。

“水火席”裡最有特色的當屬腸子湯。將豬小腸切成米粒大小,加紅辣椒粉和泡菜熬成湯,出鍋時再加少量紅糖和生薑絲。舀上一碗,紅紅的湯色,似乎漂著一層厚厚的油,有點讓人望而生畏的感覺。但喝到嘴裡,絲毫不覺得油膩,只有酸、甜、辣味一齊湧來,別有一番風味。把湯嚥下後,嘴裡剩下切得很碎的豬小腸,嚼起來脆脆的。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腸子湯看似火辣,入口實則既酸又甜有點辣,妙不可言

在離楊市古鎮不遠的陡山村,有一片綠色的莊園:宇城農業園。這裡依山傍水,地勢平坦,山青水秀,風光宜人。春天,這裡是油菜的世界,而到了5月份,這裡又變成了藍莓的世界。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宇城藍莓園


宇城藍莓園佔地300多畝,是婁底目前規模最大的藍莓園,園內種植有兔眼、奧尼爾、北陸、燦爛、藍豐、南好、南金、密斯堤等10多個品種,共6萬餘株藍莓,年產量達6萬餘斤,一般從5月中旬進入了豐產期,採摘時間可持續到7月底。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成熟的藍莓呀,藍得透亮,像一顆顆藍寶石,吃在嘴裡酸酸甜甜的。藍莓的味道,酸酸甜甜我最愛!


從陡山村繼續前行,離古鎮約8公里遠的東坪村,有一個“孫水河谷葡萄園”。這裡是楊市規模最大的葡萄基地,位於龍山森林公園腳下,孫水河畔。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孫水河谷葡萄園一角

葡萄園利用孫水河谷獨特的低溫氣候和優良的自然環境,按照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培育,採用有機肥、礦物殺菌劑、果實套袋等方法,栽培10多個品種,每年7月到11月都可採摘。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來到園裡,夏黑葡萄肉硬脆且甜味濃;巨峰葡萄個頭大,含糖量高;醉金香葡萄別名茉莉香,口感極佳;玫瑰香葡萄有玫瑰香味且爽口味佳;金手指葡萄公認口感最甜,甘甜爽口;陽光玫瑰還能吃出玫瑰和香蕉融合的味道……

當天色漸晚時,楊市的吃貨們便又有了新的去處。利新停車場,一溜幾十個攤位,供應的全是宵夜食品;在新橋附近的集祥路,則是燒烤愛好者的福地。楊市的夜宵,就如楊市便利的交通一樣,匯聚了四方口味。這裡有傳統的本地小吃,炒粉、香乾子、盤龍、嗦囉、麵條,也有引進的川味特色,服務的方式更是隨叫隨到,隨到隨吃.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聽說,楊市還有一位最牛的燒烤達人,被戲稱為“總督燒烤”。在離古鎮約三里的地方,有一處湘軍名將劉嶽昭建的大院子,叫存養堂,裡面住著一位劉姓的子孫。據說劉嶽昭任雲貴總督時喜歡吃當地的牛肉燒烤,後來把這種燒烤的技法帶回了老家。而這位劉姓人就是學到了正宗技藝,幾十年來以燒烤為業,獨步楊市,無人能及。據說他的燒烤量少,價高,但口味無人能及。自2013年開始,他不再出門擺攤,想吃的得跑去存養堂,排著隊才能品上一串。


水之濱——婁底一古老集鎮的探秘······

古老的小鎮,在面香中拉開了晨曦。華燈初上,新街和老街的攤位和店面裡飄出的香味又氤氳在孫水河邊,伴著河風吹過小鎮的各個角落。

幸福的楊市人,就在這香味裡入眠。千百年來,食物就這樣隨著人們的腳步,不停遷徙,不斷流變,無論腳步走多遠,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他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