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朱重八——龙爪上的泥土

古今中外的帝王在登上帝位之后,往往会授意臣子为自己的降生编织一个神奇的传说,以期为自己的统治提供一个合法的认可。有生来就是仙人之子转世于凡间,或是出生之时紫气东来等等。但若论真实情况,大明帝国开朝皇帝的出生大概是最为草率的了。

朱重八——龙爪上的泥土

元朝末年,元帝国的混乱腐朽已经使朱五四对生育不感兴趣了。四十七岁的朱五四和四十二岁的陈二娘已经被生活折磨的如同六十多岁的老人,二人此时已经有了三男二女。然而擦枪走火不小心还是怀上了。

朱五四夫妇早已习惯了听天由命,然而这个破败的朱家还是对即将出生的孩子太过局促了,一家七口挤在三座破败的茅草屋中。但朱五四并不担心,老天爷既然让这个孩子降生了,就一定有法子让这个孩子活下来。

虽然肚子里多了一个孩子,然而这些都不妨碍陈二娘饲养鸡猪,插秧除草。

这一天,陈二娘收拾好碗筷,喂养了鸡鸭,匆匆迈了步子朝着地里奔去,这时正是秋播季节,一刻也耽误不得,走到村东头二郎庙旁边,肚子一阵阵的疼,这才想起自己肚子里还装着个孩子,没奈何,一咬牙钻进了旁边的二郎庙,刚进庙已经是疼痛难忍,陈二娘靠着墙壁慢慢滑坐在了地上,孩子已是呱呱坠地。

朱重八——龙爪上的泥土

此时这个孩子对整个世界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他就像一颗小草,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然而,朱五四面临着一个更窘迫的问题:孩子刚生下来,还没有一块儿裹身的破布,总不能一天到晚光着身子啊!

幸好二哥在外面小河边捡到了一块儿破绸子,解了朱家的燃眉之急。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困难,连名字都不用费心,亲兄弟加堂兄弟这么排下来,这孩子刚好第八,就叫“重八”。

朱重八——龙爪上的泥土

“朱重八”就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本名。从他的出生就可以看出,他儿时的生活有多么艰苦。从降生到十七岁以前,朱重八从未离开过农村。在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影响至关重要的时间里,朱重八的眼界都被限制在了农村。所以终其一生,这位开国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带着深刻的农民思维模式。

虽然取得天下靠的是武力、冒险精神。但一旦打下了江山,朱元璋立刻就恢复了他农民的本性——保守。大元帝国是一个开放性的世界帝国,而朱元璋却对外面的世界并不感兴趣,他不但禁绝了给中国带来巨大财富的海外贸易,甚至禁止渔民下海捕鱼,把海岛渔民全部迁往内地,“以三日为限,后者死”。

除此之外,他还告诫后代,把周围十多个邻国列为不争之国,认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时令。”虽然没有多少财产,但农民对其财产的保护却不遗余力。继秦始皇之后,朱元璋又一次花费巨大人力、物力重修长城,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基本都是明朝遗物。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农村这样一个靠血缘关系,宗族联系起来的小集体无疑对亲族关系十分看重。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对所有人都抱着强烈的猜忌之心,唯独对自己的血亲却毫无保留的信任。

之前发生的藩王之乱,并不能让朱元璋有丝毫猜疑,仍然将自己皇帝的权利分给了自己的几个亲儿子,封为亲王,拥有雄厚的兵力,以防止权利落入外姓之手。大臣们对此纷纷提出弊端,朱元璋确认为他们是在挑拨离间,将谏言的大臣处死,最终酿成了靖难之乱。

朱重八——龙爪上的泥土

他是历史上最痛恨贪官的帝王,在他的朝代,官俸可称得上是历代最低,而又规定了历史上最厚的皇族俸禄。他对任何人都刻薄寡恩,却对自己的亲人奉之唯恐不厚。

朱元璋同每个农民一样都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登基之后,他觉得那里住着都不如自己的小村舒服,因此不顾大臣的劝阻,决议将都城迁往自己的故乡——安徽凤阳东乡赵府村。

然而大臣却并没有错,凤阳本是贫瘠之地,四面无险可守,绝非建都之地。然而朱元璋却将此地定为中都。农民在任何地方都会省吃俭用,唯独在盖房子这件事上倾其所有,唯恐用料不精。

朱元璋也不例外,历来轻徭薄赋的他在建造都城这件事上也是不惜劳民伤财,征召数十万军人和工匠,用料唯恐不精,用钱唯恐不多,甚至整条大街都要用白玉石铺成。由于催功过紧,劳役又太重、工匠们都十分愤怒,纷纷在皇宫建筑下埋下木人,用“压胜法”表示愤怒。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要知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朱元璋不分青红皂白,将几万工匠一律杀掉。因此朱元璋衣锦还乡的计划也不得不落空。

要不然,那个淮河南岸的贫瘠小村将成为大明帝国最雄伟的都城。

朱重八——龙爪上的泥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