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人說書畫不分家,你怎麼看?

墨影隨行書法




經常聽到“書畫不分家“的說法,怎麼理解啊?

的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書畫不分家”的說法,無論說者還是聽者理解和認識的程度其實是不一樣的。



簡單的理解和認識是二者表面的聯繫。

1,古代“書畫同源”的思想非常盛行。“書畫同源”的含義是書畫不能分開,尤其是畫絕對不能離開書。在古代人們對畫家的書法水平要求很高,沒有較高書法造諧的畫家,是不能被認可和接受的。這在整個世界美術史是極其少見的,除個別受中國文化影響較大的亞洲國家外,再沒有國家要求畫家會在自己的畫作上題字。比如西洋油畫是不題字的。



2,在古代,尤其是唐代之後,書家畫家是連在一起,不可分開的。大凡有“名氣"的文人均能書善畫,於書畫濟一身,被譽為“文人書畫家"。一批又一批文人書畫家的湧現,讓書與畫之間的聯繫愈加緊密。

3,即使到了現在,“書畫不分”的現象依然明顯。主要原因有:對古代先賢的崇拜和追捧;畫作題字的客觀方便;商業利益的誘導、誘惑,書畫一體更有買賣市場。



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是二者內在的聯繫。

1,書和畫在字形上有共同之處,在技法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書法裡包含了繪畫的技巧和元素,中國繪畫中也講究書法的佈局和運筆。“琴棋書畫”在古代被稱為“文人四友”,這表明書法和繪畫是古代文人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



2,“書畫不分”並不是簡單指在繪畫作品上面題字落款,或寫上一首詩,而是體現在在文字造字法對畫的影響上。

比如,中國畫受“象形字”的影響,基本上是線條畫或線刻畫。象形文字逐漸趨於簡化,所以中國畫也形成了簡樸,或稱古樸的風格。

再如中國畫受“會意字”影響,強調“以形寫神”,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

漢字造字法中的“指事字”也對中國畫產生了影響。中國畫受“指事字"的影響,強調“畫龍點睛”,緊要之處毛髮畢見,使之傳神,次要之處,大筆勾勒、寫意而已。



總之,一幅好的書畫作品,是創作者思想情感的獨特展現,如果不能獨自完成就無法或者說很難做到內在高度的統一。


我就是竹韻


書畫自古不分家,專業術語叫書畫同源。所謂書畫同源,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書法和繪畫的源頭是相同的,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指兩者的用筆之法有相通之處,所謂同質而異體。

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記事記物的需要。從一開始的結繩記事,到後來社會發展越來越複雜化,不得不使用畫圖記事。隨著畫圖記事的發展,文字應運而生。文字的出現,使得我們的文明得到進一步發展。眾所周知,我國有記載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最大特點就是圖畫文字。這些字除了包括象形與指事兩種功能外,更具有一定的繪畫因素。這些圖畫文字隨著人們對自身和客觀事物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現能力的發展,逐漸由圖案化的形象符號演變為由線條構成的文字,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奇偉瑰麗的書法藝術。

書法與繪畫在表現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筆墨運用上具有共同的規律性。國畫的線條、墨韻,處處都透露著書法之意趣,滲透著書法用筆之道。書法的運筆則摻以繪畫的技法,使得書法藝術得到昇華。兩者共生共存,相得益彰。

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在一幅名畫上題詩道:

石如飛白木如籀,

寫竹還應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會此,

須知書畫本來同。

這首詩簡明扼要地闡述了書畫同源的道理。


半塗先生


書法可以獨立存在,而國畫卻離不開書法。所以,問題其實只說對了一半

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在文字發明的早期,每一個字或許都像是一幅畫,在這個階段書寫和繪畫是沒有明顯的差別的。


但是當文字再往前走一步,成為抽象的存在,擁有了自己的各種規律,它就獲得了獨立的生命力,擁有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再往前發展出書法,這時候就更為獨立和抽象,也已經完全跳脫出了繪畫的體系。所以,書法可以離開繪畫而獨立存在。


而我們的國畫,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它是獨立的藝術,涵蓋極其豐富,傳承也異常悠久,但卻始終保持著繪畫結束之後落款,題詞,蓋印的傳統,詩書畫印融合起來才構成了完整的國畫作品,形成了整體的美學意境。而只要這一傳統存在,這一藝術形式存在,那就離不開書法,那就是書畫不分家。


另外,還有個淵源是繪畫的用筆和書法的用筆常常有相通之處,可以互相啟發,一個書法精湛,線條修煉極好的畫家,一定能夠在繪畫上有用更大的優勢,而一個優秀的畫家在寫書法時,亦可能影響其謀篇佈局和整體氣韻。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也可以說書畫不分家。


李藝泓


筆者在回答《如果把國畫字、畫分家,在外國人眼裡字是不是多餘了,而讓國畫更國際化》的問題中,已經從水墨畫的"寫"畫特質,回答了中國畫字、畫不可分家的理由。但有一些朋友認為,為了適應國外市場需要,中國畫的字、畫分開也未嘗不可。本篇將圍繞中國畫發展前景,進一步解讀字、畫不可分家的理由。

看呂鳳子的這幅《老王笑》。



這幅《老王笑》,是1955年,大師70週歲時,為答謝社會各界為他祝壽而作的畫。

呂鳳子,是從舊時代科舉步入畫壇的科班文人畫代表人物。詩書畫印,無不精通。早年以畫仕女出道,歷經清末、民國、新中國三個歷史時期。他的畫和創作歷程,是考察中國畫發展前景的不可多得的客觀依據。

該幅畫字、畫、印完美搭配,是一幅以水墨線條來表情達意的高標準文人畫。

1955年,正是年輕的共和國在朝鮮戰場上獲得重大勝利,全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熱情空前高漲的火熱的年代。老畫家深受鼓舞,以一幅《老王笑》的藝術形式,回應了國畫藝術如何幹預生活、干預社會實踐的重大主題。

從畫面看,就是一位臉帶笑意的老人形象。但配上文字說明看,這個形象意義就非同一般了。文字為,"溝頭那段路,今天仍是老王帶領著鋪的,鋪得又平正又著實,真夠老王笑上幾天。"老人這麼大年紀,總想著要為社會主義建設出把力。被大夥兒推舉,接連幾天帶領著修路,心裡的那股高興勁溢於言表。


或許有人認為,可以讓宣傳文字或宣傳畫來反映社會內容,為何要一定要用藝術形態來反映呢?

這是因為,人類歷史已經證明,許多歷史真面貌往往不在歷史書籍和官方文獻中,而在那個歷史時期的著名的藝術反映形態中。試想一下,有誰會懷疑《紅樓夢》所反映的社會現實的真實性?一位飽經風霜,歷經三朝的藝術大師,會去反映虛假的社會現實嗎?

這幅畫,將那個特定歷史階段的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永遠的刻在了歷史檔案中。而為畫配的文字 ,則成為了揭示藝術內涵,完善價值表達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中國畫的藝術特徵,不重在反映客觀事物外在形態的象與不象;而重在追求客觀事物形態與人的精神產生感應鏈接的神態。所以 ,大凡上規範、上檔次的中國畫,總是由字、畫兩個部分構成。畫,反映畫面神態;字,揭示神態內涵。

現代藝術家當然可以自詡,畫,是個人情懷的釋放,不需要文字解說。但這不是中國畫追求的藝術理念。中國畫,以反映民族思想感情為己任。講究畫家個人的思想、情懷,為他人、為國家、為整個民族所理解,所接納。


所以,中國畫反對、拒絕將繪畫藝術理念囿於個人情感表達的小圈子,而主張通過字與畫的相互配合,為繪畫藝術干預生活、干預社會實踐創造條件。

現在許多從事中國畫創作的人,看到別人賣畫賺錢,就想著如何讓自己的畫適應國際藝術市場需求。這不是壞事,也是人之常情。但須知道,市場很殘酷,等輪到你想擠進市場時,往往只剩下被人割韭菜的份。

當今時代越來越趨於智能化發展,一切追求寫實的繪畫藝術效果,都無法與數碼構圖的逼真性、震撼性藝術效果相比擬。

所以,根據邏輯可以大膽的推論,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追求神韻的淵遠流長的中國畫藝術,在不久的將來,很有可能會迎來獨步世界繪畫藝壇的輝煌。

從事中國畫的藝術家們,應當沉下心來,不畏浮雲遮望眼,在追求完美的中國畫藝術過程中,不斷地完善和成就自己。


藝蟲爬牆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以前的喜劇老電影,《滿意不滿意》中的經典臺詞,“肉就是排骨,排骨就是肉”的強詞奪理。

肉與排骨儘管都來之於豬,屬性可不是一回事。然而,不管是肉還是排骨,血液都會流過這二個部位。也就是說,血液與肉和排骨的關係同等密切,並關健性的共同組建了豬的生命體證。

書畫確實是屬同源,但不是書畫不分家的意思,書畫不分家是個錯誤概念,其道理正如肉和排骨的關係一樣。

如果把骨頭形象的比喻為字的話,那麼肉就是畫了,其中的筆墨毫無疑問就好比是血液了。

所以,書畫儘管同源卻是不同家,這二者的學習系統方式也不一樣。但是,寫字與畫畫對於執筆的穩定性與控筆要求卻幾乎一樣。

作為”書畫同源”的重點,書寫性是重中之重。



呂永亮


中國畫的基本功是書法,這個具體可以參考陸抑非的課稿,前輩講的很細緻了


拾葳山房


簡單直觀的說,因為我國古代都是用軟筆(即毛筆),在我國古代無論是作書法還是繪畫,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功,即握筆著墨。所以書法和繪畫本質上無太大區別。


石蘭軒


簡單說是畫國畫是要有書法的用筆。


清泉齋主


您的提問很好,書法繪畫不分家,擴大了說,書畫印都不能分家!我一直堅持書畫印三修,書法、國畫、篆刻同時進行。特別累,但是感覺在互相促進。您看看我的作品。








泰斌漫畫


首先表明我的觀點,書畫同源

傳統中國畫追求重點並不在於形貌,而是神韻。宋代著名書畫家蘇軾曾有詩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無論是寫意山水還是寫意花鳥,都是以貴在得其神髓而被世人推崇。如果畫無神韻,那就只是一紙水墨,不能稱之為畫。而書法藝術在創作上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創意,最終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間架、筆劃、章法等來表達意境。由此可見,書法與繪畫藝術不過是以其不同的形式,來追求事物共同的意趣和神髓之源——天地不言的大美,亦可謂二者具有相同的神髓、意趣之源。

書畫詩印(國畫、書法、詩詞、篆刻)同宗同源,一直以來伴生髮展,尤其是到了元代,趙孟頫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趙孟頫的書畫詩印四絕使其獲得了“先畫後書此一紙,咫尺之間兼二美”的美譽,當時就已名傳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為貴。自此至今,國畫上“必有書詩印”成為一幅完整國畫的標配,而能以自作詩書寫入畫並蓋自刻印章且四者水平都高的畫家更為書畫界所認可與追崇,也必是大家,如齊白石大師等。回到現實創作中,有兩個實際問題必須考慮:一是要避免“畫高書低”的情況。作畫後需要題跋及題相應的詩詞,使畫面更美,更富情趣,這都需要好的書法功底。不然,出現“畫很美、字很醜”的畫作只能屬二流或更低流的作品。二是要利用“書畫互幫”的習作方式。有學者認為“國畫的造型是用筆墨來完成的,筆墨的高低直接影響你國畫的水平的高低。而最能體現筆墨的就是書法,尤其是用筆上,書法的用筆你如果得心應手,很快就能把國畫畫的有模有樣。”可見練練書法對國畫的技法等是有幫助的。總之, “書畫不分家”。要學習國畫的話,是當然不能落下書法練習的。但還是以畫為主,以書為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