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人说书画不分家,你怎么看?

墨影随行书法




经常听到“书画不分家“的说法,怎么理解啊?

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书画不分家”的说法,无论说者还是听者理解和认识的程度其实是不一样的。



简单的理解和认识是二者表面的联系。

1,古代“书画同源”的思想非常盛行。“书画同源”的含义是书画不能分开,尤其是画绝对不能离开书。在古代人们对画家的书法水平要求很高,没有较高书法造谐的画家,是不能被认可和接受的。这在整个世界美术史是极其少见的,除个别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亚洲国家外,再没有国家要求画家会在自己的画作上题字。比如西洋油画是不题字的。



2,在古代,尤其是唐代之后,书家画家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开的。大凡有“名气"的文人均能书善画,于书画济一身,被誉为“文人书画家"。一批又一批文人书画家的涌现,让书与画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

3,即使到了现在,“书画不分”的现象依然明显。主要原因有:对古代先贤的崇拜和追捧;画作题字的客观方便;商业利益的诱导、诱惑,书画一体更有买卖市场。



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是二者内在的联系。

1,书和画在字形上有共同之处,在技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里包含了绘画的技巧和元素,中国绘画中也讲究书法的布局和运笔。“琴棋书画”在古代被称为“文人四友”,这表明书法和绘画是古代文人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2,“书画不分”并不是简单指在绘画作品上面题字落款,或写上一首诗,而是体现在在文字造字法对画的影响上。

比如,中国画受“象形字”的影响,基本上是线条画或线刻画。象形文字逐渐趋于简化,所以中国画也形成了简朴,或称古朴的风格。

再如中国画受“会意字”影响,强调“以形写神”,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

汉字造字法中的“指事字”也对中国画产生了影响。中国画受“指事字"的影响,强调“画龙点睛”,紧要之处毛发毕见,使之传神,次要之处,大笔勾勒、写意而已。



总之,一幅好的书画作品,是创作者思想情感的独特展现,如果不能独自完成就无法或者说很难做到内在高度的统一。


我就是竹韵


书画自古不分家,专业术语叫书画同源。所谓书画同源,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书法和绘画的源头是相同的,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指两者的用笔之法有相通之处,所谓同质而异体。

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记事记物的需要。从一开始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化,不得不使用画图记事。随着画图记事的发展,文字应运而生。文字的出现,使得我们的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众所周知,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图画文字。这些字除了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外,更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这些图画文字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逐渐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奇伟瑰丽的书法艺术。

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书法之意趣,渗透着书法用笔之道。书法的运笔则掺以绘画的技法,使得书法艺术得到升华。两者共生共存,相得益彰。

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在一幅名画上题诗道:

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首诗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道理。


半涂先生


书法可以独立存在,而国画却离不开书法。所以,问题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在文字发明的早期,每一个字或许都像是一幅画,在这个阶段书写和绘画是没有明显的差别的。


但是当文字再往前走一步,成为抽象的存在,拥有了自己的各种规律,它就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力,拥有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再往前发展出书法,这时候就更为独立和抽象,也已经完全跳脱出了绘画的体系。所以,书法可以离开绘画而独立存在。


而我们的国画,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它是独立的艺术,涵盖极其丰富,传承也异常悠久,但却始终保持着绘画结束之后落款,题词,盖印的传统,诗书画印融合起来才构成了完整的国画作品,形成了整体的美学意境。而只要这一传统存在,这一艺术形式存在,那就离不开书法,那就是书画不分家。


另外,还有个渊源是绘画的用笔和书法的用笔常常有相通之处,可以互相启发,一个书法精湛,线条修炼极好的画家,一定能够在绘画上有用更大的优势,而一个优秀的画家在写书法时,亦可能影响其谋篇布局和整体气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也可以说书画不分家。


李艺泓


笔者在回答《如果把国画字、画分家,在外国人眼里字是不是多余了,而让国画更国际化》的问题中,已经从水墨画的"写"画特质,回答了中国画字、画不可分家的理由。但有一些朋友认为,为了适应国外市场需要,中国画的字、画分开也未尝不可。本篇将围绕中国画发展前景,进一步解读字、画不可分家的理由。

看吕凤子的这幅《老王笑》。



这幅《老王笑》,是1955年,大师70周岁时,为答谢社会各界为他祝寿而作的画。

吕凤子,是从旧时代科举步入画坛的科班文人画代表人物。诗书画印,无不精通。早年以画仕女出道,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他的画和创作历程,是考察中国画发展前景的不可多得的客观依据。

该幅画字、画、印完美搭配,是一幅以水墨线条来表情达意的高标准文人画。

1955年,正是年轻的共和国在朝鲜战场上获得重大胜利,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热情空前高涨的火热的年代。老画家深受鼓舞,以一幅《老王笑》的艺术形式,回应了国画艺术如何干预生活、干预社会实践的重大主题。

从画面看,就是一位脸带笑意的老人形象。但配上文字说明看,这个形象意义就非同一般了。文字为,"沟头那段路,今天仍是老王带领着铺的,铺得又平正又着实,真够老王笑上几天。"老人这么大年纪,总想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出把力。被大伙儿推举,接连几天带领着修路,心里的那股高兴劲溢于言表。


或许有人认为,可以让宣传文字或宣传画来反映社会内容,为何要一定要用艺术形态来反映呢?

这是因为,人类历史已经证明,许多历史真面貌往往不在历史书籍和官方文献中,而在那个历史时期的著名的艺术反映形态中。试想一下,有谁会怀疑《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真实性?一位饱经风霜,历经三朝的艺术大师,会去反映虚假的社会现实吗?

这幅画,将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永远的刻在了历史档案中。而为画配的文字 ,则成为了揭示艺术内涵,完善价值表达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不重在反映客观事物外在形态的象与不象;而重在追求客观事物形态与人的精神产生感应链接的神态。所以 ,大凡上规范、上档次的中国画,总是由字、画两个部分构成。画,反映画面神态;字,揭示神态内涵。

现代艺术家当然可以自诩,画,是个人情怀的释放,不需要文字解说。但这不是中国画追求的艺术理念。中国画,以反映民族思想感情为己任。讲究画家个人的思想、情怀,为他人、为国家、为整个民族所理解,所接纳。


所以,中国画反对、拒绝将绘画艺术理念囿于个人情感表达的小圈子,而主张通过字与画的相互配合,为绘画艺术干预生活、干预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现在许多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人,看到别人卖画赚钱,就想着如何让自己的画适应国际艺术市场需求。这不是坏事,也是人之常情。但须知道,市场很残酷,等轮到你想挤进市场时,往往只剩下被人割韭菜的份。

当今时代越来越趋于智能化发展,一切追求写实的绘画艺术效果,都无法与数码构图的逼真性、震撼性艺术效果相比拟。

所以,根据逻辑可以大胆的推论,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追求神韵的渊远流长的中国画艺术,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会迎来独步世界绘画艺坛的辉煌。

从事中国画的艺术家们,应当沉下心来,不畏浮云遮望眼,在追求完美的中国画艺术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成就自己。


艺虫爬墙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以前的喜剧老电影,《满意不满意》中的经典台词,“肉就是排骨,排骨就是肉”的强词夺理。

肉与排骨尽管都来之于猪,属性可不是一回事。然而,不管是肉还是排骨,血液都会流过这二个部位。也就是说,血液与肉和排骨的关系同等密切,并关健性的共同组建了猪的生命体证。

书画确实是属同源,但不是书画不分家的意思,书画不分家是个错误概念,其道理正如肉和排骨的关系一样。

如果把骨头形象的比喻为字的话,那么肉就是画了,其中的笔墨毫无疑问就好比是血液了。

所以,书画尽管同源却是不同家,这二者的学习系统方式也不一样。但是,写字与画画对于执笔的稳定性与控笔要求却几乎一样。

作为”书画同源”的重点,书写性是重中之重。



吕永亮


中国画的基本功是书法,这个具体可以参考陆抑非的课稿,前辈讲的很细致了


拾葳山房


简单直观的说,因为我国古代都是用软笔(即毛笔),在我国古代无论是作书法还是绘画,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功,即握笔着墨。所以书法和绘画本质上无太大区别。


石兰轩


简单说是画国画是要有书法的用笔。


清泉斋主


您的提问很好,书法绘画不分家,扩大了说,书画印都不能分家!我一直坚持书画印三修,书法、国画、篆刻同时进行。特别累,但是感觉在互相促进。您看看我的作品。








泰斌漫画


首先表明我的观点,书画同源

传统中国画追求重点并不在于形貌,而是神韵。宋代著名书画家苏轼曾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无论是写意山水还是写意花鸟,都是以贵在得其神髓而被世人推崇。如果画无神韵,那就只是一纸水墨,不能称之为画。而书法艺术在创作上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最终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间架、笔划、章法等来表达意境。由此可见,书法与绘画艺术不过是以其不同的形式,来追求事物共同的意趣和神髓之源——天地不言的大美,亦可谓二者具有相同的神髓、意趣之源。

书画诗印(国画、书法、诗词、篆刻)同宗同源,一直以来伴生发展,尤其是到了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赵孟頫的书画诗印四绝使其获得了“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的美誉,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自此至今,国画上“必有书诗印”成为一幅完整国画的标配,而能以自作诗书写入画并盖自刻印章且四者水平都高的画家更为书画界所认可与追崇,也必是大家,如齐白石大师等。回到现实创作中,有两个实际问题必须考虑:一是要避免“画高书低”的情况。作画后需要题跋及题相应的诗词,使画面更美,更富情趣,这都需要好的书法功底。不然,出现“画很美、字很丑”的画作只能属二流或更低流的作品。二是要利用“书画互帮”的习作方式。有学者认为“国画的造型是用笔墨来完成的,笔墨的高低直接影响你国画的水平的高低。而最能体现笔墨的就是书法,尤其是用笔上,书法的用笔你如果得心应手,很快就能把国画画的有模有样。”可见练练书法对国画的技法等是有帮助的。总之, “书画不分家”。要学习国画的话,是当然不能落下书法练习的。但还是以画为主,以书为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