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因水而灵动,长春母亲河的起源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因水而灵动,长春母亲河的起源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因水而鲜活,城市因水而灵动,择水而居,是生命的选择。伊通河,长春城的血脉。文献《金史》称“益褪河”,《全辽志》 称“一秃河”,《明一统治》写为“易屯河”,到了清代沿袭用“易屯河”, 也称“伊敦河”,为满语“波涛汹涌的大河”之意。在清代晚期因以河命名 的地方政权为“伊通州”,由此称“伊通河”,沿用至今。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因水而灵动,长春母亲河的起源

伊通河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 山北麓,流域面积8440平方千米,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区、农安县和德惠市, 在农安县靠山镇汇入饮马河,全长342.5千米。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因水而灵动,长春母亲河的起源

清朝时期,伊通河河宽水深,据《满洲地志》记载,同治七年(1868年),“伊通河中游河 幅三丁(327米),水深一丈,沿河 两岸林密如壁,水清见底;游 鱼如梭”。康熙二十年(1681 年),清政府为抵御俄国侵犯黑龙江流域,开通了伊通河航道,连通了辽河与松花江、黑龙 江的航运,把来自河北、京师、盛京的粮食、武器等物资转运至抗俄前线。 中俄边界战争结束后,民间也利用伊通河、辽河之间的航运将粮食运到关内, 那时的伊通河可以行驶“三丈五尺的大船,每船可装米六十石”,运粮时节, 河道景致蔚为壮观,作为一条重要的运粮黄金水道,成为长春历史上一条大河。后来,由于水文状况的改变,河水锐减,无法航行大船。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中下游河道又变得较为宽阔,于是,来往于长春、农安、哈尔滨、 吉林间的航运又兴盛一时。几经变迁,后来,只有小的船只来往于中下游。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因水而灵动,长春母亲河的起源

1931年,日本制造“万宝山事件”后,阻断了河上船只的航行,以致最后船运中断。但是,伊通河在汛期到来时却常常洪水泛滥,一百多年间, 发生洪涝灾害38次,对长春城区危害较大的有5次。新中国成立后,在伊通河的上游兴建了太平池水库和新立城水库,成为长春市区重要的水源地。

作为母亲河,伊通河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长春历史发展的每一条轨 迹都与她紧密相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