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从未上过正规大学的"三无"科学家,却一生担当航空军工的"关键"先生,近60年创多个"第一"!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先进武器装备的亮相再一次展示了我国国防的实力!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军用品的材料制造和先进技术的研究,他第一个开发出中国镁合金军工产品,开创了中国镁合金军工应用的先河;他第一个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钛合金模锻件;他第一个研制出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模锻件……

他创造出二十多项属国内首创或国际首创的新工艺,其中属于国际首创的代表性新工艺9项,他就是我国著名金属材料加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苏民。

从未上过正规大学的

曾苏民

他被称为是"三无"科学家——无正规的大学学历,无博士学位,无显赫家族背景,但就是这样一个"三无"科学家却成功为我国105颗卫星研发关键部件,生产了近100架波音飞机的起落架模锻件,先后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他总在关键时刻充当先锋,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为在我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的进程中的不朽传奇!

从未上过正规大学的

曾苏民研制的第一个波音飞机锻件

逆境成才 开启漫漫求学路

1932年,曾苏民出生在湖南省双峰县一个农村家庭,在那个兵荒马乱、食不果腹的年代,大多数农村孩子都在放牛求生,而曾苏民的父母却坚持供他读了4年私塾、2年高小、3年初中,这在他长大的村里是绝无仅有的。而曾苏民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学习努力并且名列前茅。初中毕业后,由于县里没有高中,他走了3天3夜去长沙参加考试,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有一定奖学金的国立动力机械学校长沙分校。

1950年曾苏民毕业分配到了东北重工业部当技术员。由于工作出色,1952年他又派到辽宁抚顺培训俄语。20岁的曾苏民之前从没学过俄语,学习十分吃力,为了不辜负领导的期许和信任,他加班加点地学。为了记单词,他自制了5个单词本,每个本上4000个单词,随时携带,方便学习。就是靠着这股韧劲,他从对俄语一无所知到毕业时取得了全班第3名的好成绩。

从未上过正规大学的

曾苏民院士在伏案工作

1953年,曾苏民再次踏上"求学路",被选派到苏联学习军用品的材料制造先进技术,为以后中国自主生产制造飞机、导弹、火箭作准备。

肩负着这一伟大使命和任务,曾苏民一刻不敢停歇,争分夺秒。白天学习理论和实践,晚上还要坚持到深夜12点,忍不住困意就喝浓茶提神。有时需要去图书馆查资料,书不能外借,只能手抄,一坐就是一天,连饭都忘记了吃。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曾苏民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掌握了制造飞机、导弹、火箭等军用品的材料生产技术,并得到了苏联专家的好评。

"关键"先生 埋头苦干创惊世之举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前苏联撤走了驻华的所有专家,并撕毁合同,我国刚刚起步的飞机行业受到巨大打击,国家需要的特大型铝合金锻件没有了前苏联的支持也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关键时刻,曾苏民挺身而出,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想法——用1万吨水压机去做3万吨水压机才能生产出的产品!这一想法受到了其他人的质疑,因为如果不成功的话,不仅原有的设备会报废,还要重新投入1000万元。

曾苏民科学分析了用1万吨水压机替代3万吨水压机的可行性,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批准,他带领7个大学生成立技术攻关小组,不分昼夜搞科研。任务繁重,又赶上国家困难时期,生活条件差,不久曾苏民就累倒住院了。在住院期间,他依旧牵挂工作,打完吊瓶立马投入研究中,病愈后,体重也由60公斤下降到40多公斤。

经过3个月夜以继日的研究实验,他最终创造了"分部、高温、多次、模锻"新工艺,用1万吨水压机完成了3万吨水压机才能生产出22种特大型铝合金模锻件!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创举为国家节约了外汇1800万美元,也让曾苏民获得了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奖。

勇攀高峰 近60年创多个"第一"

自1955年学成回国后,在近60年时间里,曾苏民奋战在国家重点型号工程材料研制第一线。他研制成功新中国第一批5种导弹关键结构材料,同时是新中国第一架国产战斗机、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卫星、第一枚长征火箭、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枚巨浪一号潜射导弹、第一艘神舟宇宙飞船等关键材料的领衔研制者。

从未上过正规大学的

曾苏民院士在生产第一线指导工作

1955年,曾苏民任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工艺组组长。当时,我国要自主独立生产一批飞机,而制造飞机所需挤压模具的任务就落在了曾苏民身上。

时间紧,任务重,设备又落后,曾苏民带领设计小组立马行动,整个设计组实行军事化管理,只要一声令下,上刀山下火海也不会皱一下眉。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小组用半年的时间研制出了挤压模具,保证了飞机铝合金材料的生产。

1956年10 月1日,新中国成立7周年举行盛大阅兵仪式,9架银鹰呼啸着飞过天安门上空,掌声雷动,这是中国独立自主生产的首批飞机,凝聚了曾苏民的汗水和辛劳。

曾苏民说:只要让我们自己生产的飞机飞上蓝天,再苦再累都值得!

1964年,曾苏民接到新的任务,在12天内生产出20个氢弹内壳的铝合金材料,要求长度4.2米,直径720毫米,这对于当时的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是一个很大挑战,因为之前从未试过这么大的材料。曾苏民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高料温、低模温"的新工艺,即将模具的温度降低一半,用两个普通的钢炉子拼在一起代替的方案。方案通过后,他马不停蹄落实,将所有的工作以分钟计算,每一道程序卡在分钟之内,24小时连轴转,终于用了10天10夜,完成了这一重要任务。

1971年,中国正在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及火箭急需高镁铝合金大环,已被调到西南铝加工厂的曾苏民再次接过重任。无独有偶,刚刚建成的西南铝加工厂生产设备很差,曾苏民克服困难,创造了"锻造加热轧"新工艺,多个设备联合起来,用"高温、长时、滑梭、多次"的方法,完全消除了大环可能发生的裂缝。此后,曾苏民又研制出了规格更大、性能更高的超强铝合金优质大环,用在了"战略武器火箭"和"巨浪一号"上。

从未上过正规大学的

曾苏民在英国进行学术交流

1996年,中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号需要锻坯和外壳,当时的高镁铝合金的探伤纯度只有C级,达不到航天要求。曾苏民和技术员经过无数次实验,最终达到了最高级A级,从而保障了"神舟"五号的顺利上天。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能生产A级高镁铝合金。

可以说,从国产飞机起飞,到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再到卫星、火箭的上天,全都凝聚了曾苏民的汗水。

曾苏民这位没上过正规大学的院士,持续一生刻苦自学,为我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5年11月8日,曾苏民因病医治无效在重庆逝世,享年84岁。

曾苏民的儿子曾黎滨回忆父亲时说:"他知道国家强大了,人民的日子才好过。"

如今,祖国日益强大,愿曾老,长安!

【1】 《我国著名金属压力加工专家 我国现代金属加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西南铝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苏民》,功能材料信息

【2】 《曾苏民传》,中国图书出版数据库

【3】 《中国模锻之父——曾苏民》,新华网

【4】《曾苏民:我国现代模锻技术开拓者》,中国科学报

【5】《曾苏民:巧做"铝裳"耀云天》,《相潮》

【6】《曾苏民:没上过正规大学的院士》,中国科学报

【7】 《一生担当航空军工"关键"先生 他被国际工程界称为"东方魔术师"》,重庆晨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